秦腔臉譜是誰畫的啊??
廖福創 2021-04-20 22:02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涂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
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夏濤 2021-04-20 22:03 靈官沒有四大之說,道教五百靈官,總靈官王善,設壇祭祀一般用王趙兩個護法,總是十個護法神,佛教有四大天王之說(魔家四將)
陳永康 2021-04-20 22:06
清代是秦腔的繁榮時期。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出現的張鼎望所著的《秦腔論》、乾隆年間翰林院學士嚴長明所著的《秦云擷英小譜》,以及吳長元所著的《燕蘭小譜》和周元鼎《影戲論》都是較有影響的論述秦腔的著作。
據《秦云擷英小譜》記載,當時“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這些班社均為秦腔班社,每個班社均擁有一批有影響的藝人。
這時的秦腔獲得了極大發展,特別是秦腔臉譜藝術更是趨于完美了。秦腔臉譜作為我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舞臺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繪制風格古典獨特,體系比較完整,與后來京劇臉譜、川劇臉譜并稱我國的三大臉譜系統,并且對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秦腔臉譜藝術具有獨特的韻味,它通過夸張、變形、象征等手法,為劇中人物化裝造型。最初的秦腔臉譜,色彩單調,構圖簡單,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的膚色和面形略作勾畫,基本上接近寫實。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劇目增多,臉譜也隨之多樣化、條理化和定型化,成為了有譜可循、按“譜”開臉的臉譜藝術。定型的秦腔臉譜藝術,其功用主要在于表現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它反映了藝人和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評價和褒貶。
在內容上凡取材于《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等歷史小說中英雄傳奇和悲劇故事的,劇中人物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在形式上都有動態的裝飾美感,因而秦腔臉譜具有其十分獨特的象征性與寓意性。
秦腔臉譜
梁偉 2021-04-20 22:10 京劇: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 楊派(小樓)、梅派(蘭芳)、尚派(小云)、程派(硯秋)、荀派(慧生)筱派(翠花)宋派(德珠)、張派(君秋)余派(叔巖) 高派(慶奎) 言派(菊朋) 馬派(連良) 奚派(嘯伯) 楊派(寶森)、新譚派(富英)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壽臣)裘派(盛戎);姜派(妙香)、葉派(盛蘭)龔派(云甫)、李派(多奎)葉派(盛章)等。 越劇: 尹派:由尹桂芳創立。 徐派:由徐玉蘭創立。 范派:由范瑞娟創立。 竺派:由竺水招創立。 陸派:由陸錦花創立。 畢派:由畢春芳創立。 張派:由張桂鳳創立。 徐派:由徐天紅創立。 吳派:由吳小樓創立。 商派:由商芳臣創立。 陳派:由陳佩卿創立。 毛派:由毛佩卿創立。 金派:由金寶花創立。 高派:由高愛娟創立。 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由周大風創立。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 王派:由王文娟創立。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 呂派:由呂瑞英創立。 金派:由金采風創立。 張派:由張云霞創立。 周派:由周寶奎創立。 豫劇: 由“生旦凈丑”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 常香玉 常派 青衣、花旦 《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等 陳素真 陳派 青衣、花旦 《宇宙峰》、《三上轎》、《洛陽橋》、《女貞花》 崔蘭田 崔派 青衣、花旦 《桃花庵》、《三上轎》、《秦香蓮》等 馬金鳳 馬派 帥旦、老旦 《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 閻立品 閻派 閨門旦、刀馬旦 《秦雪梅》、《游龜山》、《西廂記》等 桑振君 桑派 青衣、花旦 《白蓮花》、《桃花庵》、《對繡鞋》等 張岫云 張派 花旦、老旦 《楊金花奪印》 《平遼東》、《陰陽河》等 宋桂玲 宋派 花旦 《抬花轎》、《八件衣》、《蝴蝶杯》等 王秀蘭 王派 花旦、青衣 《王金豆借糧》、《風雪配》 安金鳳 安派 青衣 《白蓮花》、《鍘美案》、《斬岳云》等 唐玉成 唐派 紅臉 《反徐州》、《楊河堂》、《闖幽州》等 唐喜成 唐派 紅臉 《洛陽令》、《三哭殿》、《轅門斬子》等 李斯忠 李派 黑臉 《下陳州》、《司馬矛告狀》等 吳心平 吳派 黑臉 《岳飛》、《包青天》、《屈原》等 牛得草 牛派 官丑 《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 高興旺 高派 文丑 《卷席筒》、《推磨》、《喝面葉》等 王素君 王派 小生 《必正與妙常》、《小二姐做夢》等 王敬先 王派 刀馬旦 《梁紅玉》、《滌恥血》、《三拂袖》等 趙義庭 趙派 小生 《南陽關》、《八郎探母》、《販馬記》等 劉法印 劉派 武生 《黃鶴樓》、《提寇》、《八大錘》等 王希玲 王派 小生 《風流才子》、《情斷狀元樓》等 劉忠河 劉派 紅臉 《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烏紗》 李樹建 李派 須生 《清風廳上》、《程纓救孤》、《蘇武牧羊》 錫劇: 錫劇在發展到古裝戲為主后,主要參照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部分劇團還聘請京劇和昆劇演員進行輔導,學習京、昆的舞蹈身段、形體動作,向載歌載舞、唱做念打方向發展,但一般仍以“唱”為重點。 評劇: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月明珠(調) 倪(俊聲)派 李(金順)派 金(開芳)派 王(金香)派 張(鳳樓)派 碧(蓮花)派 劉(翠霞)派 白(玉霜)派 愛(蓮君)派 喜(彩蓮)派 花(蓮舫)派 筱(桂花)派 桂(寶芬)派 花(玉蘭)派 新(鳳霞)派 鮮(靈霞)派 花(月仙)派 李(憶蘭)派 魏(榮元)派 張(德福)派 馬(泰)派 韓(少云)派 筱(俊亭)派 滬劇: 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 秦腔: 秦腔臉譜作為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舞臺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譜繪制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并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多年來一直保持。對于秦腔臉譜的特點及其與京劇臉譜的關系,著名京劇研究家、京劇臉譜繪制大家、九十余歲高齡的劉曾復先生在《淺談秦腔臉譜》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在發展中,京劇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劇種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經驗,包括臉譜。……秦腔臉譜總的來說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復雜,特別是眉眼花紋比較碎。現行京劇凈角臉譜雖然比較簡單整齊,但是京劇早年的臉譜中許多碎臉和歪臉的花紋還是細碎的。秦腔臉譜的復雜表明它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古典。 昆曲: 因為早期昆劇屬于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昆曲《西廂記》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吳志遠 2021-04-20 22:14
秦腔臉譜中的紋飾極為獨特,藝人們從有關劇中人物傳說、精神、品格、感情、相貌和身份等特點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渲染、夸張和典型化處理,成為角色定型的臉譜。
當角色一出場,臉譜就首先給觀眾一個明確的人物品性概念,十分有利于在其后的情節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把握。這種藝術形式長期以來,已被人們廣泛認知和熟悉。
秦腔臉譜著重在眉、眼、紋、色上刻畫人物。在臉譜中,眉的造型頗為別致,它通過夸張變形,使演員的“自然眉形”變為“裝飾眉形”。
這種“裝飾眉形”有粗細、長短、曲直、聚散等可變的形態,在突出角色性格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常見的眉形有泰山眉、鴛鴦眉、龍須眉、臥蠶眉、花眉、八字眉等。
泰山眉多用于武將之面,顯示其威武不屈、英勇善戰,如黃蓋、李自成、張飛等戰將;鴛鴦眉多用于為人不正的角色,顯示其陰險奸詐,如《周仁回府》中的嚴年等;龍須眉多用于神話人物之面,顯示其胸懷法術和神通非凡;臥蠶眉粗壯有力,顯示其赤膽忠心,如關羽之面;花眉如項羽之面,傳說楚霸王眉分五色,故也勾為花眉。八字眉成八字形,多用于無賴之徒及詼諧人物。
另外,還有虎眉、劍眉、獅子眉、掃帚眉、刀眉等,多用于武將之面。
秦腔臉譜在眼睛造型上具有獨到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把那些英俊的人物形容為“眉清目秀”,把那些性情剛烈的人物形容為“粗眉大眼”,把那些性情暴躁的人物形容為“豎眉瞪眼”。
因此,藝人在處理眼形時,都以生活為依據進行概括、提煉、夸張和變形,將“自然眼形”變為“裝飾眼形”,并賦予各種典型的性格特征,因而極具藝術魅力。
秦腔常見的眼形有:用以表現威武勇猛氣概的豹眼和粗大圓眼,一般多用于英武剛烈的人物,如張飛、高寶通等;左右大小不一、部位不正的雌雄眼,一般多用于反面人物,如劉彪、白石剛;多用于神話劇中的靈官、文仲之臉的慧眼;狹長、眼角上翹,而極具美感的丹鳳眼,如關羽之臉;多用于歹徒、無賴之輩或詼諧人物的三角眼等。
秦腔臉譜的紋飾主要集中于角色臉部的印堂周圍,分散于頂、地殼、太陽之間。如額部、臉膛、鼻子等處,以線描為主,故又稱線描花臉,這是不同于其他劇種之處。其特點是線條勾畫流暢、轉折自如、粗中有細、蒼勁有力,常常一筆揮就。
常見的紋飾有珠點紋、三角火苗紋、回旋紋、沖天紋、通天柱紋、鄒眉肌紋等。
珠點紋成圓點狀,點于和尚額頭,象征佛光普照。點于小孩印堂與兩眉呼應,有表示“二龍戲珠”之意。
三角火苗紋一般畫于印堂,象征脾氣暴躁易于激動。畫此紋時,中年人由于血氣方剛多用紅色,老年人年邁,多用淡紅。
回旋紋包括大、小回旋紋,由線條回旋轉折構成,用以象征人物奇貌異相和秉性頑劣,又有“旋彩花臉”之稱,如《茍家灘》中的高寶童、《斬秦英》中的秦英和《玉虎墜》中的馬武等。
回旋紋給人以行云流水、浮動跳躍之感,使人物性格更加明朗突出。這是秦腔臉譜區別于其他劇種臉譜的主要特征。
沖天紋由印堂畫線沖向額頂。通天柱紋的紋飾線條延長至嘴唇的人中處,多用于英武正直的角色,如魏虎、賈似道、徐彥昭等。鄒眉肌紋為橢圓形,常以此紋代替眉毛,顯示角色善于思考的特征。
除此之外,還有特殊飾紋用以象征和揭示人物性格與心理狀態,如專用于包拯的月牙紋,又稱馬蹄紋,象征他秉性剛直,明若日月;專用于孟良之臉的葫蘆紋,象征他善于火攻;專用于王彥章之額的青蛙紋,象征他熟悉水性,善于水上征戰。
另外,還有三教中的太極紋、孫悟空的珠寶紋、楊七郎的虎紋、燃燈佛的蛾紋和雷震子的火焰紋等,象征神話人物道法高強,神通廣大,能化善變的特征。
秦腔臉譜的色彩簡潔明快、鮮艷華麗,每張臉譜均用黑色調整調子,色澤沉穩多變,常用一種或幾種色做主色調,刻畫人物的基本性格。
傳統上有“紅忠”、“白奸”、“黒耿”、“綠犟”、“黃殘”、“藍鬼”、“金神仙”、“雜奇”等著色口訣,用色飽滿豐富而不雜亂,給每個人物以鮮明的個性。
秦腔臉譜藝術的整體造型風格強烈、醒目、明快、清新,與高亢激越的唱腔合成一氣,體現了地道的黃土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質樸的審美觀。
秦腔臉譜
劉東川 2021-04-20 22:21 秦腔臉譜相對古老,筆法粗獷、厚重,臉譜線條較為繁瑣,象征性很強,色彩多;京劇臉譜相對莊重大方一些,線條簡潔美觀,比較容易掌握。兩個劇種的臉譜有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如顏色的含義上,秦腔的粉色、白色都代表奸詐,而京劇的粉色則表示衰老;在臉譜造型上也有區別,如秦腔的單雄信、馬武勾的是碎臉,而京劇則用十字門臉,秦腔的李克用勾的是陰陽臉(一個眼睛勾鳳眼,一個眼睛勾刀眼,象征李克用的一只眼睛中過箭傷),而京劇則勾老臉。了解臉譜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要多看多比較,慢慢積累。畫臉譜必須從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譜式學起。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