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道傳IPO 資本這杯“茶”有點燙手?
新式茶飲江湖的競爭向來都是硝煙彌漫。
最近,市場傳出茶百道計劃赴港上市,籌資約5億美元,最早將于明年上市。對此,官方尚未作出回應。
在奈雪奪得“新式茶飲第一股”的頭銜后,各方競爭勢力都在躍躍欲試,雖說賽道紅海一片,但新式茶飲的故事還是有人關注,有人買單。
1、補位中端市場需求
關于新式茶飲的故事此前已經講過很多。
縱然不少人覺得在新消費光環下,對這一行業的積極預期存在泡沫,但這也阻擋不了頭部梯隊的估值節節高的勢頭,例如喜茶的1500億目標估值。
顯然,新式茶飲的成長空間依然受到期許。
區別于茶葉股上市遇阻的窘狀,新式茶飲有了前者無法做到的標準化、工業化、規模化,在多變的組合下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較長,這是消費升級下的創新產物,也是當代年輕人的飲用新需求,千億空間不是說說而已。
基于相對廣闊的成長空間,茶百道通過錯位競爭走了出來。
茶百道成立于2008年,主打“鮮果與中國茶”,目標消費群體鎖定為年輕都市女性,在那個手沖粉奶茶盛行的年代,它走的安全路線,扎實求穩,花了八年時間,達到了百店規模。
然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為了在競爭中殺出重圍,2018年茶百道決意革新,重視品牌運營,加入IP形象設計,采用了中國國寶熊貓圖騰,在明確品牌認知的同時,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好在成效不錯,開店進程也加快了腳步。
事實上,茶百道的定位很巧妙,正好補位了市場需求,可以說嘗到了定位差異化的甜頭。
縱觀目前的新式茶飲競爭格局,前有奈雪、喜茶為首的高端品牌,采用直營模式,聚焦品質,正在拓寬賽道的多元化場景,一杯單品基本30元以上;后有下沉三線市場的蜜雪冰城,加盟為主,走性價比路線,自主把控供應<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鏈,單品10元以下,可復制性強,門店已破萬家。
而茶百道正處于兩者之間,處于中端梯隊,產品的單價區間為10元-25元,算是搶占了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畢竟相對低價可以收割市場流量,保證一定的品質又利于品牌塑造。
一方面,它所采取的加盟模式,利于門店的快速擴張,還賺了不少加盟費,目前茶百道全國門店超過5000家;再者,相對性價比的產品在社交媒體的多元化營銷下贏得熱度,突出存在感。
當然,備受矚目的還是對外賣業務的發力,為它贏得了不少消費者黏性。
新冠疫情的突發使得線下消費陷入瓶頸,茶百道在那時一邊發力線上外賣,一邊繼續加盟開店,擴大外賣配送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新的增量空間,創造了不少“萬單店”,甚至獲得了中國餐飲外賣萬單之王的稱號。
根據今年6月發布的《全國美團外賣銷量》排行榜單,茶百道以當月1056.3萬單的總銷量排名第三,僅次于華萊士、蜜雪冰城,但平均每家店的銷量超過3000單,遠超其他品牌。
2、擴張下的泡沫
雖說新式茶飲品牌的勢頭挺猛,但在登陸二級資本市場后,成長痛癥也有所顯露。
畢竟,估值過高也意味著溢價泡沫隨之顯現。
市場對新式茶飲類的標的產生的擔憂在于,能否真正走通盈利模式,解決虧損問題。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創新,二是擴張。
要知道,新式茶飲雖流行,但并不是什么剛需消費品,尤其在互聯網的催化下,準入門檻較低,品牌易于傳播,市場競爭白熱化是必然。
最關鍵的是,消費者對其不具備強力的品牌忠誠度,不僅在產品的創意性與口味上多變,也常常在中、高端產品之間不斷切換。
今天流行喝黃皮,明天也許就輪到生椰做主人了。
一句話就是,爆款天天見,但真正引導流行且走出差異化很難。
爆款一出,四周競相模仿是常態,這意味著光靠產品出新,入局者無法真正打造獨有的護城河。
這種同質化不僅不能讓品牌脫穎而出,反而容易引發審美疲勞,加劇平庸化,這是目前的競爭現狀,也是為何新式茶飲持續發力創新的關鍵原因,需要從產品出發,無論是與零售等業態有機結合,還是打造社交場景,挖掘背后的附加值。
再者,擴張是把雙刃劍。
為加速市場滲透,保持存在感,擴張開店是必然操作。
然而,步子邁得太快,也容易摔跤。
尤其是連鎖加盟模式下,過于追求速度,或許會失去對質量的把控。
其中,最傷人傷己的便是品控不到位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
本文的茶百道也翻過幾次車,今年以來,在市場監管局的突擊檢查下,一些門店出現了使用過期、未經檢疫的原料、原材料混放、管理混亂等問題。
要知道,新式茶飲市場競爭本就激烈, 所謂的“十店九虧”已是現實,公開數據顯示,茶飲咖啡品類在全中國目前的營業中門店數約54.9萬家,2020年新開店數約18.9萬家),而關店門店數也很驚人,大約有21.1萬家。品牌若無法守住初心,好好經營,容易在風口變幻下從香餑餑變為一盤散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3、結語
新式茶飲很熱,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是自然。而基于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龍頭并不好當,在目前來看,更多的是各路英雄割據混戰的場面。
茶百道為首的中端品牌可以作為高端梯隊的替代品,具備自己的受眾和市場吸引力,上市是鞏固發展的一步,畢竟賽道內卷嚴重,企業需要通過資本帶來的助力而鞏固發展,但依舊需要在擴張行徑中,重視如何平衡品牌塑造和規模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