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西裝進雞舍 海歸“雞司令”的致富路?
龔輝正在向農民傳授養雞知識。在湖南漣源,楓坪鎮天柱山鳥業合作社的雞司令官龔輝廣為人知。
為什么?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學習7年后,這位海歸碩士決定回老家養雞,脫下西裝革履進入雞舍。
孩子瘋了!你喝洋墨回來養雞了嗎?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村民們很困惑,養雞有什么好處,自己養雞一輩子也沒有脫貧致富,為什么讓這個海歸的孩子五迷三道呢?
抵抗疑問和壓力,創業10年后,龔輝把當時的幾家雞舍變成了今年銷售額達到1億7千萬元的家禽養殖公司,這家海歸雞司令官帶領了鎮上2400多家貧困家庭走上了財富之路。
吸收洋墨,回到家鄉養雞
聽說兒子帶著新理念、新技術回到家鄉養雞,龔雪東說什么也不做。
第一,送你出國學習不是為了讓你回來養雞。第二,即使你養它,你也比不上我。養雞的經驗能力我還沒有你嗎?父親主張讓龔輝去大企業工作。
當時,龔雪東的養雞業務并不樂觀。
家庭作坊式經營模式,技術落后,抗風險能力差。龔輝知道,父親的雞場很難這樣經營。
如何動父親?
借助廣州某國有企業為自己提供高薪職務的機會,龔輝也把父親撒謊到廣東,去看了一些規模化經營的現代養雞場。看著眼前全自動管理的雞舍,明亮清潔,規模相當大,自己家的小研討會完全不能同日說話,養了30年雞的龔雪東沉默了。深受震撼的同時,他的心開始動搖——不讓兒子回來嗎?
看到父親松了口,龔輝拉著懂鳥業技術的弟弟一起進了伙伴。父親知道市場,弟弟知道技術,自己知道企業管理,互補,不可或缺。2010年,天柱山鳥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向著龔輝心中的現代農場邁出了第一步。
工輝心中有藍圖。第一,從雞販子轉變為真正的養殖公司第二,從家庭研討會模式向規范企業發展第三,在雞場全面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接近現代化養殖。
想一步一步地完成并不容易。雞舍里沒有建造專業的生活室,龔輝在雞舍里鋪地板。漣源雨水多,山里潮濕,醒來時全身濕潤,有時腰不直。龔輝剛睡了一年多,調整養殖模式,改良設備,查資料,醒來夢見腦子里是公雞母雞。
一年后,兒子的業績必須讓龔雪東豎起拇指。創業第一年,龔輝煌雞場賣雞苗1000萬羽,實現盈利400多萬元,同比翻番,黑雞、烏雞等品種深受市場青睞,遠銷四川、山東<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等省份。
探索新技術,養殖自動化
在俄羅斯讀書時,功輝曾考慮過養殖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他看來,人工費逐漸上升的背景下,創新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是養殖業的必由之路。
創業后,他分別從德國和荷蘭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現代化養雞設備和蛋類分類收集系統,實現了包括溫度濕度、飼養、雞蛋收集、糞便清潔等環節的全過程自動控制,1000平方米以上的雞舍只需一個人就能妥善處理
近年來,龔輝又開始了雞舍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探索,除了自動化的生產環境外,他還通過大數據系統智能地收集雞舍的生產數據,實現了養殖過程的追溯。
這個系統是我們和設備制造商一起開發的,可以說是根據天柱山雞舍的特,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的。”龔光輝自豪地說。
眼下,海歸“雞司令”龔光輝已經擁有2個占地面積近9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基地,成為湘中養殖業的龍頭企業。養雞成功,另一件事也留在他的心里——怎樣才能讓村民們也品嘗到這種科學養雞的甜頭?
2014年,龔輝與漣源市扶貧辦公室對接,開始參的扶貧。早在龔輝創業之初的想象中,這就是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家庭的全產業鏈現代化公司。貧困家庭分紅,公司提供雞苗和技術指導,雞養大后農家可以自己出售,也可以賣給公司。不用擔心銷路,有公司的基礎,農家不用擔心,合作社年底分紅,每年有三四萬元的收入。有些年輕時在外務工的青年也回來了,興趣地想跟著龔輝學養雞。
村民明白,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而是海歸兒子在外面讀的書確實派上了大用場,養雞也養得很細!
全鏈合作,增收扶貧
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湖南省探索了四跟四產業扶貧的新途徑。具體來說,資金跟隨貧困家庭,貧困家庭跟隨能力家庭,能力家庭跟隨產業項目,產業項目跟隨市場。
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與扶貧對象本身的特點相結合,天柱山合作社與貧困家庭建立了的利益聯系機制,通過直接合作、委托合作、技術訓練、股份合作四種合作方式,實現了貧困家庭的穩定增收。
貧困家庭可以用產業獎補充資金進入股票,年底享受紅利。同時,貧困家庭也可以自己抱團成立合作社,建立養殖基地,形成規模化養殖,提供產前產后全鏈支持服務。龔輝對本報記者說。
去年10月,龔光輝被授予了一份沉甸甸的特別“光輝”,他被評為湖南省2019年“百名最美扶貧人物”。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他的公司資產總值已達2.67億元,并在十余個鄉鎮建立了26個養殖基地,聯結1萬余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截至2014年,龔輝已向貧困家庭累計分紅近500萬元。
關于未來,龔輝已經有了新的計劃。他計算,合作社下一步可以開展研究活動。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現在很多孩子對家禽的了解很少,雖然吃雞肉,但不知道雞是從哪里來的,怎么長出籠子,雞蛋是怎么來的。圍繞鳥類科學普及,向孩子們介紹更多的農業知識,給他們更多的接觸自然的機會。龔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