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g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袁苗旺 2021-05-18 09:31 允恭克讓 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行者讓路 刑仁講讓 溫良忍讓 杯羹之讓 避讓賢路 不讓之責 寸步不讓 寸土不讓 當仁不讓 拱手讓人 你謙我讓 叫叫嚷嚷 偏鄉僻壤 窮鄉僻壤 冰解壤分棺材瓤子 安內攘外 攘來熙往 攘攘熙熙 人煙浩穰夠嗎?
萬乙影 2021-05-18 09:34 一、讓再讓三釋義:謂幾次三番地推讓。出處: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讓再讓三,僅允監國。”意思是他幾次三番地推讓,僅僅讓監察國事。示例:就譬如世兄孝敬老師萬金,難道老師也合他讓再讓三不成?二、讓棗推梨釋義: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意思是孔融四歲時,每次和兄弟們一起吃梨子時,每次都拿小的梨子。示例:他們兄弟倆讓棗推梨,感情很好。三、讓逸競勞釋義:謂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出處:《魏書·孝感傳·吳悉達》:“閨門和睦,讓逸競勞。”意思是閨門內一派和睦,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示例:班里面讓逸競勞,團結共進。四、攘權奪利釋義:猶言爭權奪利。出處: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意思是爭權奪利,各種不好的現象,都是因此而生。示例:官場上攘權奪利的氛圍十分緊張。五、攘臂一呼釋義:攘: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出處:漢 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意思是突然揮動手臂呼喊,創傷都泛起了。示例:聽到了這個消息,他激動地攘臂一呼。
203****233 2021-05-18 09:36 讓再讓三、讓三讓再、讓梨推棗、讓棗推梨、讓逸競勞一、讓再讓三 [ ràng zài ràng sān ] 【解釋】:指幾次三番地推讓。【出自】: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譯文】:群臣勸阻,現在的皇上悲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幾次三番地推讓,僅允許監國。二、讓三讓再 [ ràng sān ràng zài ] 【解釋】:指幾次三番地推讓。同“讓再讓三”。【出自】:清末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為大眾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譯文】:而且各曹長被推舉的人,也必須讓三讓再把副舉賢像夔龍的美好事物,等到再三為大眾所推是可以接受的,以弘謙讓的美德而鎮喧鬧爭吵了。三、讓梨推棗 [ ràng lí tuī zǎo ] 【解釋】: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出自】:唐 李延壽《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譯文】:才幾歲的時候,祖母召集諸孫侄,撒棗子栗子在床上。孩子們競爭的,只有泰獨自不可取。四、讓棗推梨 [ ràng zǎo tuī lí ] 【解釋】: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出自】:南朝 范曄《后漢書·孔融傳》注引《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譯文】:年僅四歲時,每次與兄弟一起吃梨,苻融就把小的拿走。五、讓逸競勞 [ ràng yì jìng láo ] 【解釋】:指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出自】:北齊 魏收《魏書·孝感傳·吳悉達》:“昆弟同居四十余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譯文】:兄弟同居四十余年,家庭和睦,爭著勞動謙讓著讓對方休息。
淡淡芬芳 2021-05-18 09:36 1. 讓棗推梨 《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后漢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李賢注引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因合用“讓棗推梨”為兄弟友愛的典故。《南史?梁武陵王傳》:“兄肥弟瘦,無復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2.攘臂瞋目——捋袖伸臂,瞪著眼睛,形容發怒。 《韓非子?解老》:“攘臂而仍之。” 《史記?蘇秦列傳》:“于是韓王勃然作色, 攘臂瞋目。”
曾建強 2021-05-18 09:41
“攘”字開頭的成語有:
攘臂嗔目、攘臂而起、攘臂一呼、攘肌及骨、攘來熙往、 攘袂扼腕、攘袂切齒、攘袂引領、攘權奪利、攘攘熙熙、攘人之美、攘外安內、攘往熙來、攘為己有。
1、攘臂嗔目
【成語】: 攘臂嗔目
【拼音】: rǎng bì chēn mù
【解釋】: 攘:捋;瞋:發怒時瞪大眼睛。捋袖伸臂,瞪著眼睛。比喻人發怒時的樣子。
【出處】: 《史記·蘇秦列傳》:“于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
2、 攘臂而起
【成語】: 攘臂而起
【拼音】: rǎng bì ér qǐ
【解釋】: 攘臂:捋起袖子,伸出手臂;起:站起。形容興奮、激動地站起來,準備行動。
【出處】: 《宋史·黃干傳》:“向日胡海、張軍之變,為害甚于金,今若不早為之圖,則兩淮日見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
3、攘臂一呼
【成語】: 攘臂一呼
【拼音】: rǎng bì yī hū
【解釋】: 攘: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 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4、攘肌及骨
【成語】: 攘肌及骨
【拼音】: rǎng jī jí gǔ
【解釋】: 比喻侵及腹地。
【出處】: 漢·揚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5、攘來熙往
【成語】: 攘來熙往
【拼音】: rǎng lái xī wǎng
【解釋】: 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6、 攘袂扼腕
【成語】: 攘袂扼腕
【拼音】: rǎng mèi è wàn
【解釋】: 攘袂:捋起袖子;扼腕:用手握住手腕。形容激動和氣憤。
【出處】: 《舊唐書·楊國忠傳》:“立朝之際,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頤指氣使,無不詟憚。”
7、攘袂切齒
【成語】: 攘袂切齒
【拼音】: rǎng mèi qiè chǐ
【解釋】: 攘袂:捋起衣袖;切齒:咬緊牙齒。形容憤怒、激動的樣子。
【出處】: 宋·秦觀《進策·邊防上》:“吏士攘袂切齒,皆欲犁其庭而掃其閭。”
8、 攘袂引領
【成語】: 攘袂引領
【拼音】: rǎng mèi yǐn lǐng
【解釋】: 揎袖捋臂,伸長頭頸。形容激奮盼望貌。
【出處】: 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天下學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領,愿受指教,聽教誨。”
9、攘權奪利
【成語】: 攘權奪利
【拼音】: rǎng quán duó lì
【解釋】: 猶言爭權奪利。爭奪權力和利益。
【出處】: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10、攘攘熙熙
【成語】: 攘攘熙熙
【拼音】: rǎng rǎng xī xī
【解釋】: 喧嚷紛雜的樣子。
【出處】: 《三元里抗英社學史料·太和市聯升社學序》:“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11、攘人之美
【成語】: 攘人之美
【拼音】: rǎng rén zhī měi
【解釋】: 奪取別人的好處。
【出處】: 宋·王讜《唐語林·文學》:“譬之人,自無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鵜在人之梁。”
12、攘外安內
【成語】: 攘外安內
【拼音】: rǎng wài ān nèi
【解釋】: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13、攘往熙來
【成語】: 攘往熙來
【拼音】: rǎng wǎng xī lái
【解釋】: 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4、攘為己有
【成語】: 攘為己有
【拼音】: rǎng wéi jǐ yǒu
【解釋】: 竊奪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118****509 2021-05-18 09:43
讓棗推梨、讓逸競勞、讓再讓三、讓三讓再、讓禮一寸
1、讓棗推梨
讀音為ràng zǎo tuī lí,漢語成語,指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注意:不用于其他關系。
解釋: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2、讓逸競勞
指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
用 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3、讓再讓三
拼音:ràng zài ràng sān,指幾次三番地推讓。
出處:就譬如世兄孝敬老師萬金,難道老師也合他讓再讓三不成?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4、讓三讓再
拼音:ràng sān ràng zài
解釋:指幾次三番地推讓。同“讓再讓三”。
近義詞:讓再讓三
語法:作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5、讓禮一寸
拼音: ràng lǐ yī cùn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語出《《太平御覽》,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勸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