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露骨 家長稱3歲孩子已學會跟唱?
論文,《孤勇者》之后,《黑桃A》也席卷了幼兒園。與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歌詞通俗直白,有“長腿細腰,此刻我只想吻你的嘴”等成人表達。
我聽到孩子們興奮地載歌載舞,越來越多的人稱贊和模仿他們。然而,當三四歲的孩子唱著“寶貝寶貝,我們干一杯吧”“哪種香水配得上夜色的美麗,讓我成功陷入暖心的氛圍”,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后,一些家長開始擔心:這些成人口水歌真的適合孩子嗎?
055-79000少兒舞蹈教學視頻截圖。網絡截圖
一位在職幼兒園老師表示,日常活動中確實使用節奏輕快的流行歌曲,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而成人口水歌并不直接引入課堂,通常只是借用旋律,或者改編歌詞后再用,以保證孩子接觸到積極的內容。
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彥認為,成人音樂舞蹈不適合孩子,更不適合幼兒園教學。孩子會在各種活動中吸收學習,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學校和家長要對教育內容進行篩選,提供積極健康的娛樂,警惕對網絡的依賴和利用。
幼兒園小朋友唱《黑桃A》。
11月15日,有網友向本報反映,Xi安某幼兒園在教小朋友跳舞《黑桃A》,歌曲內容低俗。Tik Tok上有很多類似的少兒舞蹈教學視頻。
投訴人王女士介紹,孩子3歲多,在小班。11月13日,家長群里有人提到了這首歌,歌詞里有“哎哎哎,你是我的寶貝,我淡淡地想念你的味道”“寶貝寶貝,我們干一杯吧”“長腿丈量一尺八腰,現在我只想吻你的嘴”。
王女士放出音樂跟孩子確認,孩子已經跟著唱了。其他家長也反映他們的孩子會唱歌跳舞。“他說他們每天進園都會放,有時候老師也會在教室里放。3歲的孩子不能相信他們說的一切,但他們會跟著唱,并解釋說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王女士擔心,網上不知道流傳著多少這樣的兒童舞蹈。“我個人認為這不亞于問題課本對孩子的影響。不排除很多幼兒園直接在教孩子跳舞。”
不少網友表示聽到過幼兒園廣播《黑桃A》。微博截圖
在視頻評論區,有人留言教孩子跳舞,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不適合小孩子,歌詞太別扭了。”“孩子不知道歌詞的意思,不代表成年人不用對他們的價值取向負責。”
除了《黑桃A》之外,還有一些帶有明顯成人歌詞的網絡名人歌曲也被用來為兒童舞蹈伴奏。小小的身材,天真無邪的笑容,配上歡快的舞步,網友直呼“超有感覺”“好可愛”。但是仔細聽的話,歌詞好像和三四歲的孩子不太一致。
幼師教學截圖《黑桃A》行動網
如何將流行歌曲引入幼兒園
今年9月,網上有一段視頻“男孩幼師帶孩子激情跳黑桃A”,現場氣氛熱烈。在視頻中,一位來自王興的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幼兒園的孩子們特別喜歡激情舞蹈。當時看到視頻《野摩托》就想到帶孩子去跳舞,大家都很興奮。
幼兒園教《黑桃A》。網絡截圖
瀏覽社交媒體平臺,很多幼兒園都會引入網絡流行歌曲作為教學內容,但如何把握引入標準?記者咨詢了一位工作6年的上海幼師。
她說,幼兒園會選擇節奏明確、節奏輕快的音樂引入教學,但歌詞一定要積極向上。孩子受環境影響很大,喜歡模仿學習,尤其是一些流行的內容更能引起共鳴,所以家長和老師的把關很重要。
在教學中,她和她的同事會使用流行歌曲,但不會使用成人歌曲。“比如Tik Tok有一些兒歌,我們會在歌曲內容合適的時候使用,通常作為活動的背景音樂。成人流行歌曲不會直接引入課堂教學,但也不完全排除。我們可能會用孩子感興趣的節奏作為伴奏,把歌詞去掉,或者改編歌詞。”
但她強調,流行歌曲在學前教育中使用的比例很低。以她的日常教學為例,市教育部門會提供幼兒園可以使用的教材目錄,包括音樂、歌唱、舞蹈節奏等。哪些是經過專業審定,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最重要的教學內容。
秀才:成人的音樂舞蹈不適合孩子,會在他的價值觀里根深蒂固。
對于《黑桃A》少兒舞蹈的傳播,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彥<愛尬聊_百科全書>表示,偏成人的音樂和舞蹈顯然不適合兒童,如果在幼兒園播放或教授就更成問題。
有網友認為,小孩子就是喜歡跟著節奏唱歌跳舞,根本不懂歌詞的意思。他們需要這么嚴格嗎?李燕說,孩子喜歡的東西越多,越能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孩子是在接受和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社會化的。“三歲的孩子真的不懂,但慢慢會懂的。這些東西會在他的價值觀中根深蒂固,甚至給一代人抹上特殊的色彩。所以幼兒園對教材的選擇要特別謹慎。”
根據我國2016年3月實施的《黑桃A》,幼兒園教育應當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引導幼兒健康人格發展;組織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互動作用。
“幼兒園選擇流行音樂無可厚非,因為孩子的生活也需要刺激和娛樂,但這種選擇應該是積極的、正面的。”李燕認為,幼兒園和家庭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進行篩選和價值判斷,包括他們所宣揚的價值觀、所倡導的標準、他們行為的目的、人物的著裝和動作等。這些都在無形中塑造了孩子的認知和行為。
網絡逐漸模糊了成人和兒童的界限,也讓一些流行文化在不同年齡段間傳播。李彥特別提到了“網絡童工”這個概念。有時候,作為線上的參與者,孩子不自覺地被當作線上的勞動力來吸引流量。比如網上流行模仿大人的少兒舞蹈視頻,孩子可能是被動接受不符合年齡的內容。
“即使不是低俗內容,互聯網本身也值得警惕。它正在塑造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李燕進一步解釋說,比如流行歌曲中短小快速的語言,長期接觸可能不利于兒童的語言習得;短視頻平臺中千變萬化的內容沒有時間限制。一個結束了就繼續下一個,影響孩子的控制力和注意力。
除了控制低俗內容,李艷還建議減少對——的網絡依賴。否則,孩子會認為很多東西可以從網上獲得,而不是親自去探索和實踐,這可能會對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態度和信念產生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