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地道老北京美食——京味兒,就是這個味兒???
京城的美食那是三天三夜也數(shù)不完的,而其中最具京味兒的,無疑就是地道的北京小吃和北京菜。爆肚兒、炒肝兒、炸灌腸兒、鹵煮、羊雜湯、豌豆黃兒、驢打滾兒、艾窩窩、酸梅湯、豆汁兒、焦圈兒、炸醬面......品種豐富,讓人目不暇接;風味絕佳,讓人齒頰留香。
京味兒|豆汁兒
豆汁兒是北京獨具特色的民間小吃,已流傳了上千年。它是以綠豆為原料制成的,顏色暗淡,味道甜酸,一般人第一次品嘗往往會覺得難以下咽。在喝豆汁的時候,佐以焦圈、油條、薄脆、排叉等小吃,是老北京人的搭配。
京味兒|焦圈兒
焦圈兒是以面為主要原料油炸而成的風味小吃,原是清朝宮廷膳食。其形似手鐲,玲瓏剔透,色澤深黃,酥焦香脆,落地就碎。老北京人習慣焦圈兒配豆汁兒以作為早餐,現(xiàn)在在北京城中胡同聚集區(qū)還能吃到。
京味兒|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最有老北京味道的小吃,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鹵煮出自于宮廷的“蘇造肉”。據(jù)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jīng)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鹵煮火燒的。
京味兒|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tǒng)風味小吃,先用蒸熟的糯米晾涼后揉成圓皮,再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等拌和成餡,味道甜而不膩,十分適口。
京味兒|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的傳統(tǒng)小吃,主料是豬肥腸,配料為豬肝,調(diào)料有醬油、黃醬、生蒜泥、熟蒜泥、豬骨湯等,成品湯汁晶瑩透亮,腸肥肝嫩,清淡不膩,醇厚味美。有名的店是位于前門鮮魚口的天興居和鼓樓的姚記炒肝店,其中鼓樓的姚記炒肝店更因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的光臨而名聲大噪。
京味兒|糖火燒
先把紅糖和芝麻醬、桂花、香油等調(diào)勻,再加適量的面粉和面堿,攤在搟薄的面皮上,反復卷折,最后團成餅坯,入爐烘烤即是最正宗的<愛尬聊_百科詞條>糖火燒。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 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
京味兒|炸醬面
炸醬面是老北京的特色美食之一,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面精髓都在炸醬上,首先選用的黃醬一定要好,火候要均勻,炸醬的配比一定要合適,肉丁肥瘦兼有,黃醬不能放得太多,炸出來的醬才能香噴噴。
京味兒|麻豆腐
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chǎn),他處皆無。發(fā)酵后的豆汁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后流下去的是豆汁,布上邊控凈水分的就是麻豆腐。由于經(jīng)過發(fā)酵,與豆汁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老北京人與嗜好豆汁一樣,也特別愛吃麻豆腐,就像紹興人愛吃炸臭豆腐干一樣。
京味兒|豌豆黃兒
豌豆黃以白豌豆、白糖、紅棗等為原料,先將白豌豆碾碎,加水煮一個半小時,然后制成豌豆泥,加入棗汁、白糖攪拌均勻,倒入鍋內(nèi),翻炒至起稠,倒入不銹鋼盤子里,晾涼,用刀切成小塊即可食用。
京味兒|驢打滾兒
驢打滾兒是北京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知名度頗高。它是用一層層的粘面加上紅糖和炒熟的黃豆面卷成的,入口又粘又甜,還帶有淡淡的桂花的香味,百吃不厭。
京味兒|面茶
面茶不是茶,而是一種面食,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狀物,再淋上芝麻醬,多在下午售賣。面茶最講究的是喝的方法,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zhuǎn)著圈喝。但凡您看見這么著喝面茶的,得嘞,老北京人,準沒跑兒!
京味兒|爆肚兒
爆肚兒是水爆羊肚的簡稱,讀時“肚”字應發(fā)音“dǔ”。一個羊肚子分為六樣:肚領仁、肚板兒、葫蘆兒、散丹、蘑菇、食系兒。吃爆肚兒必須蘸著作料,有香菜、蔥花、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蒜泥、鹵蝦油、韭菜花、醬油、醋,和吃涮羊肉用的作料相同。北京的爆肚兒多為回族同胞經(jīng)營。以爆肚王、位于牛街輸入胡同的爆肚滿最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