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誰畫的呢??
你好請問一下,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愛尬聊_頭條百科>是誰畫的呢?
abqbjdscd 2021-06-30 22:06 魏晉南北朝繪畫 魏晉南北朝以前,繪畫發展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但從鑒藏的角度考察,真正需要鑒定的古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因為在此以前,繪畫主要由無名畫工承擔,作品不署名款,毋須辨真偽。至六朝則涌現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階層、專志于繪畫,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畫家,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人數達百人以上,他們地位顯赫、畫藝精湛、聲譽卓著,深受時人推崇,其作品也為人們欣賞、收藏和流傳,隨之也出現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鑒定問題。其次,繪畫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畫、漆畫、畫像石和畫像磚同時,出現了紙絹卷軸畫,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畫家之手,極利于收藏和流傳,也成為后世偽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說,對古畫的鑒定,就是對卷軸形式的紙絹畫的鑒定。再次,這一時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單純的收集和保管,同時還開展鑒別、評級、著錄等一系列活動,拉開了我國早期鑒藏史的帷幕。因此,對古畫鑒藏的研究,應該從魏晉南北開始。六朝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初步成熟階段。人物畫已達到成熟,并涌現出一批各具風范的名家。如東晉的顧愷之、劉宋的陸探微、南齊的張僧繇、北齊的楊子華和曹仲達等。題材范圍有所擴大,除服務政教和宣揚佛教的內容外,還有流行與文藝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畫、描繪現實生活的風格畫等。表現能力有較大提高,由簡略變為精微,造型準確,注意傳神,甚至六法備賅。風格也趨多樣,名家各具個人特色,如唐·張懷瓘評:“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陸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歷代名畫記》)自此山水畫開始成為獨立畫科,然尚未成熟 魏晉南北朝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憍薩羅國有五百強盜作亂,被國王派大軍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藥使五百強盜眼睛復明。強盜皈依佛法,剃發出家,隱居山林,參禪入定,最后成佛。此圖為官兵與強盜作戰的場面。官兵乘騎鎧馬,戴盔披甲,手握長槍,與穿褲褶、麻鞋的強盜展開廝殺。官兵以精良的裝備和有利的地形等優勢進逼強盜,預示強盜必敗。該圖采用傳統的橫卷式連環畫構圖,一開始即為激烈的戰斗場面,引人入勝。畫面結構緊湊,情節連貫,情景交融,人物動態生動自然,面貌神情各異,畫面上部飛天舞動,與下部的場景形成對比,既具有裝飾美感,富有藝術魅力,又暗示了五百強盜最后成佛的必然結果,符合佛教要求。 。這時已出現多帶帶表現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畫,如顧愷之畫《廬山圖》、戴逵畫《吳中溪山邑居圖》等。但置陳布勢和形態體貌還是很幼稚,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巒“則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櫛”,樹石“則若伸臂布指”。畫法也惟用線條勾勒輪廓,無皴點、暈染等技巧。花鳥畫則未形成獨立畫科,可能帶更強裝飾性。這就是六朝繪畫所呈現的時代特色。存世至今的六朝繪畫,已無一件真跡,除去那些憑空生造的偽跡,尚存若干后世臨摹的古摹本,保留了部分原作風貌,具一定參考價值,其中一些距六朝時代較近、忠于原作、水平又高的摹本,堪稱“下真跡一等”,更值得珍視。著名的有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和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卷》、宋人臨的楊子華《北齊較書圖卷》等。但這些作品的情況各異,價值不一,鑒定時必須區別對待,有些因可資憑藉的直接依據太少,尚難作出結論。六朝對書畫的鑒賞、收藏,已蔚成風氣。但這方面的專著甚少,更無專門的著錄書藉,僅散見于同時和唐人的繪畫史論著述中,其情況只能略知大概。洛神賦圖 (局部) 東晉 顧愷之 設色絹本。作者把那位似去似來,飄忽無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而傳情;通過處于驚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濱與洛神遙遙相對、留戀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樣子,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情調。清風微拂,河水泛流,從衣袖襟帶到山水襯景,莫不生動諧調。其他如驚鴻游龍、云霞映月,奇禽異獸,車船馬駕,結合想像與現實,將神人世界融成一片,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詩意氣氛。圖中山石樹木的描繪,還處于單線勾勒、排列均勻、比例欠缺的不成熟階段,反映出魏晉山水畫的一般面貌。 繪畫藝木發展到了西晉,己到了初步的成熟階段。正因如此,東昔以后出現了顧皚之、戴違、陸探微、張僧韓等,北方還有楊子華、曹仲達、田僧亮諸大家,都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事實上,此時的人物畫和走獸畫都達到了成熟的階段,而山水、花卉、鳥禽之類,遠未成熟,有待發展。顧愷之(約346一407),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他精通詩文、書法、音樂,而對繪畫最為擅長。他是六朝時期惟一有畫跡傳世的畫家,現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被劫,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顧皚之畫的《洛神賦圖》共有3種,分藏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其中遼寧藏本,根據"紹興"藏印,知此本制作不會晚于南宋高宗年間。徐邦達先生分析,圖中人物衣紋作"蘭葉描",既近唐代吳道子,又似宋代馬和之,每段所書賦句的筆法結構近似宋高宗,作為宋人摹本無疑,或為馬和之畫,宋高 此圖仍足顧愷之的一幅仕女畫卷,為宋人摹本。與《女史箴圖》一樣,內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擊賈氏皇后的不檢點行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圖》。其技法古樸,筆墨細膩,畫中人物情態各異。雖線描敷彩,稍覺浮薄,但從圖卷的人物形象動態、構圖及表現風格上看,似是以魏晉之際的手筆為根據而摹寫的作品。摹寫痕跡頗為明顯,但并非粗制濫造,確是一個好底本,非蘇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畫插圖本《列女傳》曾經清阮元翻刻,其每頁上端的插圖人物動態都與此圖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標為顧愷之圖。這一插圖與這一畫卷相比較,至少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一部分面貌。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洛神賦圖》相比較,此卷更能體現顧愷之的藝術風格,得其風范獨多,古樸之氣迎面而來。行筆流暢,人物面部、手臂等處的勾畫亦能細處求工,但略顯雍容。顧愷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實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難得。 宗書。北京故宮藏本有圖無賦,卷中元代趙孟俯書《洛神賦》以及元代虞集,明代沈度、吳寬詩跋均偽;鑒藏印中,金代"明昌","御府寶繪"印亦偽。楊仁皚先生認為此畫也許屬于南宋的"蘇州片"一類。至于美國藏本,無賦文,筆法、形象接近北京故宮本,亦當屬宋人墓本。
ty_菩提心681 2021-06-30 22:08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M27****0557 2021-06-30 22:13 1.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設在北京市的周口店,原因是這里曾經有中國早期人類居住,請問已經發現的早期古人類中在周口店居住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 D.半坡人 2.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主要生活在A.淮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珠江流域3.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化被后人稱為“農耕文化”,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農耕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過定居的生活③飼養家畜④種植農作物⑤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4.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的清明節,為了紀念人文初祖,數萬華夏子孫匯聚在“天下第一陵”前,以“九鼎八簋”的傳統禮制及浩大樂舞舉行規模宏大的公祭典禮。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
daiwanhua 2021-06-30 22:24 他最有名的三副作品分別是《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云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后,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云車,在云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女史箴圖》原有十二段,因年代久遠,現存九段。現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應為第四段,描繪馮媛以身阻熊,護衛漢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間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現存第二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 “班婕有辭……防微慮遠”,后妃之德也令人動容。第三段畫岡巒重疊,人物射獵于山間。插題箴文“道罔隆而不殺……替若駭機”,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維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美德。第四段畫兩女相對妝容。插題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千載之下,仍擲地有聲。 第五段畫床幃間夫婦相背,男子揭幃作倉猝而起狀。插題箴文“出其言善……同衾以疑”,咫尺成千里,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此乎?第六段畫夫婦并坐,妾侍圍坐,群嬰羅膝。插題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則繁爾類”,意指后妃不妒忌則子孫繁多。第七段畫男女二人相向對立,男子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插題箴文“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實此之由”,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專寵必生傲慢。第八段畫一妃端坐,有貞靜之態。插題箴文是“靜恭自思,榮顯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貴,必須謹言慎行,尤其要“慎獨”。第九段畫一女史端立,執筆而書,前有兩姬相伴而行,相顧而語。插題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兩句。宮廷女官在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鑒。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并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趙昭儀的新妝,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致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象。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布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后者更為忠實于古本原作。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并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后,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并以此來鑒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并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于宮廷政治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維護封建秩序。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于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后世在反復傳摩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布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貴。
800224GWJ 2021-06-30 22:26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 楊云 顧愷之(公元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杰出的人物畫家。他家祖輩都是晉朝官吏、書香人家。顧愷之很小就博覽群書,嶄露才華。他能詩善賦,擅長書法,尤其精于繪畫,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藝術家,后人稱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才絕”是說顧愷之聰穎,多才多藝;“畫絕”是說顧愷之擅長繪畫;“癡絕”就是顧愷之對藝術研究專心致志的精神。 顧愷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畫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生動傳神。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的畫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打破了以前那種以宗教題材為主的風氣,成為偉大祖國藝術寶庫里最寶貴的遺產。他的杰作大都散失了,現在保存下來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畫卷摹本,一直為歷代視如珍寶。 《洛神賦圖》是以曹魏大詩人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著曹操大破袁紹的時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愛甄氏,曹操卻把甄氏許配給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見,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難過。當他在歸途中經過洛水時,更激起了他對甄氏的懷戀之情。追想宋玉所講的神女故事,作了敘事賦一篇,名《感甄賦》,以后被魏明帝改名為《洛神賦》。賦中抒發曹植在愛情生活中的感傷情緒。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為有名的一篇韻文。顧愷之就以此賦為題材,畫成《洛神賦圖》。 這幅圖的大意是曹植和仆從們在歸途中經過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人在舒展身腰,馬在地上打滾。黃昏時節,停歇在洛水邊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麗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贈禮物,共登云車,暢敘衷情和遺恨。待洛神離去,只剩懊惱思慕的曹植,坐著一葉輕舟,面對兩支殘燭,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離去。回到岸上,曹植帶著沮喪的表情和無窮的依戀乘上四馬蓋車,悵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賦圖》是一幅題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這幅圖不只是表現了曹植《洛神賦》這一文學佳作,而重要的是顧愷之用繪畫展現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畫中用來襯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畫面上有高飛的鴻雁和騰空的游龍;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傳說的風神在收風,水神使洛水平靜和女蝸在歌唱。這都借以描繪神靈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愛情遭遇。不僅增強了人物之間的聯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話夢幻的色彩。 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彩色插圖《洛神賦圖》是整幅圖的一部分,這幅圖表現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離的關系。畫面上身穿紅色長衣,坐在洛水邊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宮扇,二名侍者手捧詩書。曹植面對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愛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曠世,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梳著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戀之情望著曹植,他們好似在互相交談。畫面左邊有風神在收風。 《女史箴圖》是以西晉著名文學家張華作的《女史箴》為題材畫制的。女史,是宮廷中侍奉皇后左右、專門記載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那時候,西晉皇帝昏庸無能,賈后耍陰謀,專朝政,引起宗室諸王不滿。張華作《女史箴》,用韻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氣寫宮廷規箴。規勸教育宮廷中婦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同時,也列舉歷史故事來諷喻放蕩而墮落的賈后。顧愷之就以這篇文章作畫題,展現了他的繪畫藝術。 《女史箴圖》高25厘米,長249.5厘米。內容分九段,每段畫一個故事。由于顧愷之對貴族婦女的生活比較熟悉。所以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某些側面。作品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新課標教材彩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25頁上的《女史箴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畫面描繪了封建時代的宮廷婦女的生活,中間一位豐采奕奕的貴族婦女正在對鏡梳妝,左邊的侍女在為貴族婦女梳理發髻。銅鏡為圓形,放在一特制的鏡架上,鏡子旁還有長、圓不同的梳妝盒。畫面右邊還有一貴族婦女,正左手持鏡右手整理并欣賞自己的發髻。整個畫面生動形象,是古代繪畫史上的杰作。
傳世真品 2021-06-30 22:27
abqbjdscd 2021-06-30 22:06 魏晉南北朝繪畫 魏晉南北朝以前,繪畫發展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但從鑒藏的角度考察,真正需要鑒定的古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因為在此以前,繪畫主要由無名畫工承擔,作品不署名款,毋須辨真偽。至六朝則涌現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階層、專志于繪畫,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畫家,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人數達百人以上,他們地位顯赫、畫藝精湛、聲譽卓著,深受時人推崇,其作品也為人們欣賞、收藏和流傳,隨之也出現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鑒定問題。其次,繪畫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畫、漆畫、畫像石和畫像磚同時,出現了紙絹卷軸畫,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畫家之手,極利于收藏和流傳,也成為后世偽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說,對古畫的鑒定,就是對卷軸形式的紙絹畫的鑒定。再次,這一時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單純的收集和保管,同時還開展鑒別、評級、著錄等一系列活動,拉開了我國早期鑒藏史的帷幕。因此,對古畫鑒藏的研究,應該從魏晉南北開始。六朝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初步成熟階段。人物畫已達到成熟,并涌現出一批各具風范的名家。如東晉的顧愷之、劉宋的陸探微、南齊的張僧繇、北齊的楊子華和曹仲達等。題材范圍有所擴大,除服務政教和宣揚佛教的內容外,還有流行與文藝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畫、描繪現實生活的風格畫等。表現能力有較大提高,由簡略變為精微,造型準確,注意傳神,甚至六法備賅。風格也趨多樣,名家各具個人特色,如唐·張懷瓘評:“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陸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歷代名畫記》)自此山水畫開始成為獨立畫科,然尚未成熟 魏晉南北朝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憍薩羅國有五百強盜作亂,被國王派大軍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藥使五百強盜眼睛復明。強盜皈依佛法,剃發出家,隱居山林,參禪入定,最后成佛。此圖為官兵與強盜作戰的場面。官兵乘騎鎧馬,戴盔披甲,手握長槍,與穿褲褶、麻鞋的強盜展開廝殺。官兵以精良的裝備和有利的地形等優勢進逼強盜,預示強盜必敗。該圖采用傳統的橫卷式連環畫構圖,一開始即為激烈的戰斗場面,引人入勝。畫面結構緊湊,情節連貫,情景交融,人物動態生動自然,面貌神情各異,畫面上部飛天舞動,與下部的場景形成對比,既具有裝飾美感,富有藝術魅力,又暗示了五百強盜最后成佛的必然結果,符合佛教要求。 。這時已出現多帶帶表現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畫,如顧愷之畫《廬山圖》、戴逵畫《吳中溪山邑居圖》等。但置陳布勢和形態體貌還是很幼稚,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巒“則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櫛”,樹石“則若伸臂布指”。畫法也惟用線條勾勒輪廓,無皴點、暈染等技巧。花鳥畫則未形成獨立畫科,可能帶更強裝飾性。這就是六朝繪畫所呈現的時代特色。存世至今的六朝繪畫,已無一件真跡,除去那些憑空生造的偽跡,尚存若干后世臨摹的古摹本,保留了部分原作風貌,具一定參考價值,其中一些距六朝時代較近、忠于原作、水平又高的摹本,堪稱“下真跡一等”,更值得珍視。著名的有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和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卷》、宋人臨的楊子華《北齊較書圖卷》等。但這些作品的情況各異,價值不一,鑒定時必須區別對待,有些因可資憑藉的直接依據太少,尚難作出結論。六朝對書畫的鑒賞、收藏,已蔚成風氣。但這方面的專著甚少,更無專門的著錄書藉,僅散見于同時和唐人的繪畫史論著述中,其情況只能略知大概。洛神賦圖 (局部) 東晉 顧愷之 設色絹本。作者把那位似去似來,飄忽無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而傳情;通過處于驚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濱與洛神遙遙相對、留戀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樣子,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情調。清風微拂,河水泛流,從衣袖襟帶到山水襯景,莫不生動諧調。其他如驚鴻游龍、云霞映月,奇禽異獸,車船馬駕,結合想像與現實,將神人世界融成一片,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詩意氣氛。圖中山石樹木的描繪,還處于單線勾勒、排列均勻、比例欠缺的不成熟階段,反映出魏晉山水畫的一般面貌。 繪畫藝木發展到了西晉,己到了初步的成熟階段。正因如此,東昔以后出現了顧皚之、戴違、陸探微、張僧韓等,北方還有楊子華、曹仲達、田僧亮諸大家,都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事實上,此時的人物畫和走獸畫都達到了成熟的階段,而山水、花卉、鳥禽之類,遠未成熟,有待發展。顧愷之(約346一407),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他精通詩文、書法、音樂,而對繪畫最為擅長。他是六朝時期惟一有畫跡傳世的畫家,現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被劫,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顧皚之畫的《洛神賦圖》共有3種,分藏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其中遼寧藏本,根據"紹興"藏印,知此本制作不會晚于南宋高宗年間。徐邦達先生分析,圖中人物衣紋作"蘭葉描",既近唐代吳道子,又似宋代馬和之,每段所書賦句的筆法結構近似宋高宗,作為宋人摹本無疑,或為馬和之畫,宋高 此圖仍足顧愷之的一幅仕女畫卷,為宋人摹本。與《女史箴圖》一樣,內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擊賈氏皇后的不檢點行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圖》。其技法古樸,筆墨細膩,畫中人物情態各異。雖線描敷彩,稍覺浮薄,但從圖卷的人物形象動態、構圖及表現風格上看,似是以魏晉之際的手筆為根據而摹寫的作品。摹寫痕跡頗為明顯,但并非粗制濫造,確是一個好底本,非蘇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畫插圖本《列女傳》曾經清阮元翻刻,其每頁上端的插圖人物動態都與此圖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標為顧愷之圖。這一插圖與這一畫卷相比較,至少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一部分面貌。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洛神賦圖》相比較,此卷更能體現顧愷之的藝術風格,得其風范獨多,古樸之氣迎面而來。行筆流暢,人物面部、手臂等處的勾畫亦能細處求工,但略顯雍容。顧愷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實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難得。 宗書。北京故宮藏本有圖無賦,卷中元代趙孟俯書《洛神賦》以及元代虞集,明代沈度、吳寬詩跋均偽;鑒藏印中,金代"明昌","御府寶繪"印亦偽。楊仁皚先生認為此畫也許屬于南宋的"蘇州片"一類。至于美國藏本,無賦文,筆法、形象接近北京故宮本,亦當屬宋人墓本。
ty_菩提心681 2021-06-30 22:08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M27****0557 2021-06-30 22:13 1.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設在北京市的周口店,原因是這里曾經有中國早期人類居住,請問已經發現的早期古人類中在周口店居住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 D.半坡人 2.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主要生活在A.淮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珠江流域3.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化被后人稱為“農耕文化”,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農耕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過定居的生活③飼養家畜④種植農作物⑤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4.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的清明節,為了紀念人文初祖,數萬華夏子孫匯聚在“天下第一陵”前,以“九鼎八簋”的傳統禮制及浩大樂舞舉行規模宏大的公祭典禮。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
daiwanhua 2021-06-30 22:24 他最有名的三副作品分別是《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云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后,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云車,在云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女史箴圖》原有十二段,因年代久遠,現存九段。現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應為第四段,描繪馮媛以身阻熊,護衛漢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間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現存第二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 “班婕有辭……防微慮遠”,后妃之德也令人動容。第三段畫岡巒重疊,人物射獵于山間。插題箴文“道罔隆而不殺……替若駭機”,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維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美德。第四段畫兩女相對妝容。插題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千載之下,仍擲地有聲。 第五段畫床幃間夫婦相背,男子揭幃作倉猝而起狀。插題箴文“出其言善……同衾以疑”,咫尺成千里,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此乎?第六段畫夫婦并坐,妾侍圍坐,群嬰羅膝。插題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則繁爾類”,意指后妃不妒忌則子孫繁多。第七段畫男女二人相向對立,男子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插題箴文“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實此之由”,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專寵必生傲慢。第八段畫一妃端坐,有貞靜之態。插題箴文是“靜恭自思,榮顯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貴,必須謹言慎行,尤其要“慎獨”。第九段畫一女史端立,執筆而書,前有兩姬相伴而行,相顧而語。插題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兩句。宮廷女官在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鑒。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并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趙昭儀的新妝,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致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象。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布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后者更為忠實于古本原作。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并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后,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并以此來鑒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并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于宮廷政治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維護封建秩序。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于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后世在反復傳摩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布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貴。
800224GWJ 2021-06-30 22:26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 楊云 顧愷之(公元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杰出的人物畫家。他家祖輩都是晉朝官吏、書香人家。顧愷之很小就博覽群書,嶄露才華。他能詩善賦,擅長書法,尤其精于繪畫,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藝術家,后人稱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才絕”是說顧愷之聰穎,多才多藝;“畫絕”是說顧愷之擅長繪畫;“癡絕”就是顧愷之對藝術研究專心致志的精神。 顧愷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畫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生動傳神。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的畫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打破了以前那種以宗教題材為主的風氣,成為偉大祖國藝術寶庫里最寶貴的遺產。他的杰作大都散失了,現在保存下來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畫卷摹本,一直為歷代視如珍寶。 《洛神賦圖》是以曹魏大詩人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曹植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著曹操大破袁紹的時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愛甄氏,曹操卻把甄氏許配給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見,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難過。當他在歸途中經過洛水時,更激起了他對甄氏的懷戀之情。追想宋玉所講的神女故事,作了敘事賦一篇,名《感甄賦》,以后被魏明帝改名為《洛神賦》。賦中抒發曹植在愛情生活中的感傷情緒。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為有名的一篇韻文。顧愷之就以此賦為題材,畫成《洛神賦圖》。 這幅圖的大意是曹植和仆從們在歸途中經過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人在舒展身腰,馬在地上打滾。黃昏時節,停歇在洛水邊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麗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贈禮物,共登云車,暢敘衷情和遺恨。待洛神離去,只剩懊惱思慕的曹植,坐著一葉輕舟,面對兩支殘燭,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離去。回到岸上,曹植帶著沮喪的表情和無窮的依戀乘上四馬蓋車,悵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 《洛神賦圖》是一幅題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這幅圖不只是表現了曹植《洛神賦》這一文學佳作,而重要的是顧愷之用繪畫展現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畫中用來襯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畫面上有高飛的鴻雁和騰空的游龍;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傳說的風神在收風,水神使洛水平靜和女蝸在歌唱。這都借以描繪神靈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愛情遭遇。不僅增強了人物之間的聯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話夢幻的色彩。 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彩色插圖《洛神賦圖》是整幅圖的一部分,這幅圖表現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離的關系。畫面上身穿紅色長衣,坐在洛水邊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宮扇,二名侍者手捧詩書。曹植面對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愛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曠世,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梳著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戀之情望著曹植,他們好似在互相交談。畫面左邊有風神在收風。 《女史箴圖》是以西晉著名文學家張華作的《女史箴》為題材畫制的。女史,是宮廷中侍奉皇后左右、專門記載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那時候,西晉皇帝昏庸無能,賈后耍陰謀,專朝政,引起宗室諸王不滿。張華作《女史箴》,用韻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氣寫宮廷規箴。規勸教育宮廷中婦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同時,也列舉歷史故事來諷喻放蕩而墮落的賈后。顧愷之就以這篇文章作畫題,展現了他的繪畫藝術。 《女史箴圖》高25厘米,長249.5厘米。內容分九段,每段畫一個故事。由于顧愷之對貴族婦女的生活比較熟悉。所以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某些側面。作品在繪畫技巧上,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各種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新課標教材彩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25頁上的《女史箴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畫面描繪了封建時代的宮廷婦女的生活,中間一位豐采奕奕的貴族婦女正在對鏡梳妝,左邊的侍女在為貴族婦女梳理發髻。銅鏡為圓形,放在一特制的鏡架上,鏡子旁還有長、圓不同的梳妝盒。畫面右邊還有一貴族婦女,正左手持鏡右手整理并欣賞自己的發髻。整個畫面生動形象,是古代繪畫史上的杰作。
傳世真品 2021-06-30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