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里想奈是誰畫的啊??
請問一下,大藏里想奈是<愛尬聊_百科詞條>誰畫的啊?在線等。。
ty_尋歡956 2021-07-01 13:31 南歌子 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君王送老白云邊。不用丹青圖畫、上凌煙。 喜攬澄清轡,能同載酒船。相逢忽謾別經年。好是兩身強健、在尊前。 上片寫風景怡人,如水磨畫般像仙境般. 下片寫與老友相逢暢談,而兩人都身體健康如當年的喜悅. 出自宋朝向子諲所作的第三首<南歌子>. 南歌子 作者:蘇軾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淡云斜照著山明1。細草軟沙溪路2、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3,仙村夢不成,藍橋何處覓云英4。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全部注釋 1.著:同"著"。附著,附上。 2.細草:尚未長成的草。 3.卯:相當于早晨五點至七點。 4."藍橋"句:唐人裴铏《傳奇》中《裴航》一篇記載,唐長慶中,有裴航秀才,下第回家,與樊夫人同州,航獻詩求見,樊夫人贈詩云:"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清。"后來裴航經藍橋,向老嫗求茶,老嫗遂喚女名云英者獻茶,裴航見其嬌媚異常,便向之求婚。老嫗提出要他搗藥百日,裴航如言,終與云英成婚,后雙雙成仙。此處意謂自己沒有像裴航那樣的好運。 此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時蘇軾在湖州。描寫了酒后趕路的片斷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 上闋寫雨后趕路。起句以"疑夜"來突現"雨暗"的程度。接句"便"字則又寫出"報晴"的迅速。后兩句則分別以"淡"、"明"、"細"、"軟"、"輕"來描寫"云"、"山"、"草"、"沙"、"馬蹄",增強了畫面的色調感,且顯得恬淡柔和。 下闋寫酒醒憶夢。開始兩句:"還困"與"夢不成"照應,醒而思夢,但夢又不能繼續的飄忽狀態。夢見者何?"藍橋何處覓云英?"告訴我們,夢的是"藍橋"、"云英"。而夢既不成,云英又何處有?故"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回到趕路的描寫,照應上闋中的"溪路馬蹄輕"。 從詞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靜而達"的因子,而無"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雖有夢境與幻覺,但終歸現實。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南歌子》 【內容】: 天上星河轉, 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 金銷藕葉希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注釋】: 星河:銀河。 簾:《歷代詩余》作“翠”。 枕簟:枕上鋪的細竹席。 淚痕滋:淚越來越多,痕跡越來越擴大。 夜何其:夜到幾更了。 貼:蓋與現在將另做好的圖案縫貼在衣裳上的方法相同。 金銷:配以金色制成的荷葉圖案作為衣飾,因陳舊而褪色。 【賞析】: 此詞當為李清照的后期限作品。兩組對偶句,諧美自然。三個“舊”、“時”、的運用,顯示了其藝術手法的圓熟精湛。 南歌子 黃庭堅 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無奈一帆煙雨畫船輕。 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 別時不似見時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黃庭堅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別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一。 上片寫行客即將乘舟出發,正與伊人依依話別。 這時正當初夏,窗前槐樹綠葉繁茂,室外榴花競放,紅艷似火,耀人雙眼,這與室內昏暗的氣氛恰好形成強烈對比。室內黯淡的氣氛來曲折地反映話別者的心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不僅是伊人挽留,行客自己也是遲遲不愿離開。“無奈”兩字一轉,寫出事與愿違,出發時間已到,不能遲留。接著繪出江上煙雨凄迷,輕舟掛帆待發,就這詩情畫意的描述中宛轉流露兩人無限凄楚的別情。 “柳葉”兩句,承上片“無奈”而來,由于舟行即,不能少留,而兩人情意纏綿,難舍難分。這兩句,寫臨行餞別時伊人蹙眉而歌,淚如雨傾。這里運用比喻,以柳葉喻雙眉,梨花喻臉龐。“別時”句又一轉,由眼前凄凄慘慘的離別場面回想到當初相見時的歡樂情景,心情更加沉重。 末句宕開,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懷的描寫,只說半夜酒醒,唯見月色皓潔,江水悠悠,無限離恨,盡不言之中。 這首詞黃庭堅詞作屬別具一格之作。如“柳葉”兩句,以柳葉和梨花來比喻伊人的雙眉和臉龐,以“皺”眉和“傾”淚刻畫伊人傷離的形象,通俗而又貼切。“槐綠”兩句,例用對句,做到了對偶工整、色澤鮮艷;槐葉濃綠,榴花火紅,“窗暗”、“眼明”用來渲染葉之綠與花之紅,“綠”與“紅”、“暗”與“明” 色彩與光度上形成兩組強烈的對比,對人物形象和環境氣氛起著烘托渲染的作用。 南歌子 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 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 亂山何處覓行云? 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秦觀詞作鑒賞 此詞當為詞人前期作品。詞中先寫女子盛妝與待人的情景,再寫她待人與失望的情懷。 上片工筆重彩,寫女子曉妝或午妝。“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雖未直說是畫眉、搽臉,但可以從“畫”且“彎彎”,和“勻”與“燕脂”中體會得出。“畫”與“勻”都運用得精當,而“彎彎”與“淡淡”疊字從音情、形色又配合恰好。由于口紅只是圓圓地涂唇上,故只消著一“點”字便妙。“揉藍衫子杏黃裙”一句卻不用一個動詞,不僅省煉,而且還能傳達一種仔細上下打量的神情。這里運用了一連串的顏色:“香墨”、“燕脂”、“揉藍”、“杏黃”、“檀”等,將畫面渲染得濃麗鮮妍。運用動詞,巧妙設色,不但顯出作者絕妙文采,而且寫出梳妝者的精心著意。 接下來“獨倚”一句使這幅美人圖獲得畫圖難足的意態。既然是“獨”,卻用心打扮,不知她“誰適為容”,可見畫外分明還有一個人。“獨倚玉闌”的女子看來是等待,“無語”二字意味深長,這一位盛妝的佳人仍存一線希望,雖然盛妝掩飾不住她內心的空虛。 過片好像一幅寫意的暮春黃昏圖景,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這里處處有發展,有關合。“人去”二字緊連上文,可見那人的確是遠走了。闌外空有“流水”,流水悠悠長逝,似乎象征那人的薄幸。風揚“花飛”,是殘春光景,又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門兒“半掩”而不深閉,似乎為誰半開著,又恰是女子不能斷念的心情的一個寫照。由于心煩意亂,移情于物,群山便成“亂山”。水流,花飛,云行,真見得風流云散。這幾句俱有比興意味,而末句則直賦眼前景:“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看似用筆直寫,實則字字嘆息。“又是”二字道出這樣的等待、這樣的失望遠不止是一次,怨情溢于言表。 這首詞移情于景,情景慘淡,微怨盡不言中。全詞寫人亦寫景,寫景亦寫人,上下連貫,意脈相通,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女子期待、焦慮、失望的心態。 南歌子 賀鑄 疏雨池塘見,微風襟袖知。 陰陰夏木囀黃鸝。 何處飛來白鷺立移時。 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 日長偏與睡相宜。 睡起芭蕉葉上自題詩。 賀鑄詞作鑒賞 此為抒懷詞。詞人以輕靈、蘊藉的筆致,通過對夏日景物和身邊瑣事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百無聊賴、孤寂苦悶的心緒。詞中多次化用前人詩句,合數家于一爐,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描繪出一幅閑適恬談、生機勃勃的夏日風景圖。詞人獨立庭院,點點疏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漣漪,輕風拂面而來。周圍樹木成陰,枝頭上黃鸝婉轉啼鳴,一只不知從何處飛來的白鷺,落池畔,遲遲不愿離去。詞人觀疏雨、沐輕風、聽黃鸝、友白鷺,怡然自得,其樂陶陶。 下片由寫景轉向寫人,一連寫了飲酒、下棋、睡覺、題詩四件生活瑣事。本來,這都是士大夫消夏樂閑的韻事,正好上片的背景里展開。然而,作者筆下,這些事似乎都有一種和韻事格格不入的苦澀味內,和上片大異其趣:飲酒而“易醉”,下棋而敵手“難逢”;寂寂長晝,作者以昏然一睡為“相宜”來自我解嘲;睡起題詩,則只能“自題”自賞! 作者志向遠大,才氣縱橫,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淪下僚,供人驅使,這當然會使他有著滿腹的牢騷和不平。實際上,上片表面上的閑適恬淡背后,正透露著作者孤寂落寞的情懷和無所事事的痛苦。特別是結尾處那只“立移時”的白鷺,含情脈脈,不愿離去,似乎有意要和形只影單的詞人作伴,已經暗含著詞人知音難求的感慨。下片身邊瑣事的動輒生愁,特別是第三句“日長”與“睡相宜”之間那個刺目的“偏”字,結拍那無可奈何的“自”字,都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憤懣和不平。所志未遂,華年虛度,寂寂夏日,百無聊賴,身邊連一個相濡以沫的朋友都沒有,他自然無法保持心理平衡了。 此詞意境貌似閑適而實寓有深意,表現了詞人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不定、苦悶彷徨的復雜情感,體現出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讀之令人感慨萬千。 南歌子 秦觀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 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襟間淚尚盈。 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秦觀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新優的格調和情致,描寫情人晨起離別的情景。 起兩句寫別離的時間:黎明時分,夜漏將盡。著“迢迢”二字,透出此夜時間之長。銀潢,即銀河。 天亮前銀河逐漸暗淡西斜,故說“淡淡橫”。兩句寫別前之景,都暗暗傳出離人對長夜已盡、別離即的特定時間的心理感受,雖是景語,但情致自出。 “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兩句補敘,說明前兩句所寫的情景是夢回時所見所聞。因為傷離惜別,夜來借酒遣愁。清晨為鄰雞催醒時,宿酒尚未全醒,朦朧中聽到漏聲迢遞、看到銀河西斜,不免有“怕天明”之感。“怕”字貫串整個上片,點醒傷離者的特殊心態。離別的人最怕別時的到來,而鄰雞并不解離別者的心理,照舊天未明即啼鳴,這離人聽來,便不免覺得它叫得特別早,而帶有催人起程之意了。“未”、“已”二字,開合相應,巧傳離人心曲。 過片“臂上妝猶,襟間淚尚盈。”兩句接上“夢回”,從殘妝臂、宿淚盈襟寫出夜來傷離的情景。而晨起看到昨夜傷離的淚痕,觸緒傷懷之情可想。這是從今晨所見寫出昨宵,又從昨宵暗示出今晨的惜別。 結拍“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兩句,寫臨行時所見,鏡頭由室內轉向室外:水邊沙上,早起的行人已經三三兩兩地打著燈籠火把匆匆趕路,天宇之上,繁星已經隱沒,只有一鉤殘月帶著三星寂寥地點綴著這黎明時分的蒼穹,照映著早行的人們。這兩句寫景清疏明麗,宛如圖畫,而且帶有晨起征行所特具的情調氣氛。前一句寫離別的人眼中所見的早起征行情景,其中既隱隱透出自己即將啟程的迫促感,又帶有對征行的某種新鮮感,感情并不沉重。 后一句所描繪的景物雖帶有清寥意味,但景物本身又帶有一種清疏明潔的美,語調也顯得比較輕快。 全篇寫景抒情,雖有感傷,但并不沉重,充分體現了作者情致清新、格調明快的獨特風格。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云?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秦觀詞作鑒賞 這首詞主要寫一個女子,在如何用心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打扮好之后,想起戀人 不在身旁,有誰來欣賞呢?于是引起一番愁思。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說是一幅工筆重彩的梳妝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態。“香墨”,畫眉的螺黛,是黑色。“燕脂”即胭脂,是紅色。這兩句雖未直說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是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揉藍”二句,“揉藍”,古人從藍草中提取青色,故稱揉藍。黃庭堅《點絳唇》詞有“淚珠輕溜,裛損揉藍袖”句。“檀唇”,形容女性唇吻之美。檀為淺絳色,近赭的紅色,《花間集》張泌的《生查子》有“檀畫荔枝紅”句,表示這個顏色最為明白。兩句中前一句寫衣著,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黃色的。后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紅圓圓地涂在唇間,故曰“點”。但“點絳唇”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是“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是為誰悅容呢?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回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是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展。“人去”二句,寫戀人走了,如同流水悠悠逝去,再也不回來了。風揚“花飛”是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門”是半掩著的,像在為誰開著,這正是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云”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云,妾若不動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難,”正是“亂山何處覓行云”的注腳。由于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群山便成“亂山”,這是移情于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是一個黃昏來了,“又是”二字蘊涵著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南歌子?詠鯉魚溪 清?王鴻 澗水拖蘭翠,游鱗逐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佇看樂時曾似、躍龍梭。 噴沫驚芳餌,浮沉滾碧波,青鰭紅尾順行過。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 【注釋】:詠鯉魚溪詞中,巧妙地運用南歌子詞牌手法。 【賞析】:作者為清代名家王鴻,當他在人魚同樂和諧共處的鯉魚溪時所抒懷創作的,本詞在影片《魂歸鯉魚溪》中得到完美栓釋。完美體現“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的神奇色彩。 南歌子?渾然天成 鬼才田七 軒蓋如云集,妙筆生花處。詩畫琴棋寫意孤。耳聞目覽行癡、立沖書。 渾然天成逸,從容自若無。竹菊梅蘭知迷途。璞玉釀金非凡、靜琳舞。 【注釋】:“詩畫琴棋”為作者人生愛好。并以寫意的手法展現了“筆落驚天地、詩來泣鬼神”大氣磅礴的大手筆。 【賞析】:此詞載于《中華當代文化藝術傳承研究課題》。當為鬼才田七才情體現的作品。兩組對偶句,巧妙運用,諧美自然。以“立沖書”、“靜琳舞”的運用,顯示了其藝術手法的圓熟精湛包藏深遠寓意。 南歌子?曉光歲月 楊少彭 慈眉善目懷,賢良淑德處。鞠躬盡瘁人生路。嘔心瀝血知足、群學福。 曉光歲月歌,不辭勞苦觸。從容自若如公仆。和藹可親感恩、少彭悟。 南歌子?群學文化 楊少彭 真金烈火焰,智者千慮孤。別具風格影壇鑄。德才兼備策典、曉光譜。 群學文化演,百折不撓度。夜以繼日先河步。竭盡心力拼搏、田七書。 【賞析】:少年詩人楊少彭習作,載于《中華當代文化藝術傳承研究課題》。 《南歌子》 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 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 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評析] 這首詞大約作于呂本中向南避難的旅途中,本詞中“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兩句顯然是就登高避亂、飲菊花酒的習俗而言,不無自我調侃的幽默,也是無可奈何的感嘆。詞下片寫夜不成寐,點出身在異鄉、有家難歸的凄涼,與重陽節的本義似有關聯,因而更覺痛苦悲傷。
嚴益春 2021-07-01 13:34 清朝歷代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后,轉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過兩次皇帝,故用兩個年號。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1644年在位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并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于是沉湎于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后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后,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于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顧,終于釀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云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么,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郁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于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后,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余。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圓明園。 對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余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歷帝(乾隆)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于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后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為后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后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于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于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并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于旻寧死于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愈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于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于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于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于天花,有的說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說他死于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圣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游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于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癥,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系在一起。說明由于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于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后死于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于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并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后終于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后,載湉被囚瀛臺。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后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后,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恒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圣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后“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臺。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臺涵元殿,享年38歲,死于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于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癥病逝于北京。后經家屬提議葬于清東陵,他的墓與光緒的墓只是幾步相隔,卻有著天壤之別。
KK 2021-07-01 13:35 第一章分等級的,并不是衣服,而是人第二章人都是這樣的,永遠看不清真相。第三章人人都想事事如意,可事實往往事與愿違。第四章破財消災是一種辦法,但有時候并不是一味忍讓就能解決問題。第五章在那樣戰火滔天的艱難歲月里,我們都沒有損壞過一件古董,但卻在和平年代中,那么輕易的在保護維修的 時候讓它碎掉了。第六章何時才能算真正長大成人?可以為自己的選擇所負責的時候。第七章有時候上天總會給予無法忍受的傷痛或者驚喜,我們要有毅力并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應該在的位置。第八章每個人心中的善惡標準都不一樣,何為善?何為惡?擦亮雙眼,相信自己的判斷。第九章人生存在這世間,就有矛盾,永遠都無法避免。第十章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后悔的往事,所以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第十一章對于某些人來說,遺忘也許是個很好的選擇,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未免就太不公平了。打著自認為對其他人好的旗號,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替他做出決斷,這根本就是好心辦壞事。(本段取自原文)第十二章是的,歷史永遠只是歷史,發生過的事情已經成了既定事實,即使他再怎么付出努力,也都無法挽回了。
hsd96 2021-07-01 13:38 觀音靈簽,印光大師批準用的,是不錯的。自己是在網上,百度“觀音靈簽”的,至誠之心,擲三次圣杯(笑杯不算的)。試過,挺準的。關鍵還是誠心,佛法一切功德從恭敬中來!不過最好的還是占察輪,能知過去、現在、未來。有了地藏菩薩的指導。前途可以說瞬間光明了許多。占察輪救命、改命的案例我看過不少了,自己用占察輪也是獲益匪淺。特別是 重大抉擇無法取舍的時候,占察輪一定能夠幫上忙。其中兩個案例:叩拜大士!G君發心已為父親印了3000部《地藏經》及3000張地藏菩薩圣像贈送有緣人,放生50000元,也念了300部經,昨天復診醫生說他父親的CT及驗血報告一切正常,請問G君父親的癌癥是已經徹底痊愈嗎?答:君修德災亂滅,觀所避得度難占察感應文:師父!昨弟子遺失份重要文件,情急下求助占察輪。問:叩問菩薩,xx文件可以找到嗎?觀所失求不得。接著問:念1000聲韋陀菩薩圣號,可順利找到嗎?觀障亂一心除,有所求得吉利,所望見得睹之。當晚念完圣號后,果真很快順利找到文件。頂禮南無地藏菩薩!頂禮南無韋陀菩薩!請盡快和地藏大菩薩接通,祈求加持,利用木輪相法(占察輪),解決你人生中所遇到的大小疑難,千萬不可錯過了這極為罕有的機遇,你必一生受益。摘取自:#地藏菩薩木輪相法占驗選輯#
王劍敏 2021-07-01 13:39
ty_尋歡956 2021-07-01 13:31 南歌子 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君王送老白云邊。不用丹青圖畫、上凌煙。 喜攬澄清轡,能同載酒船。相逢忽謾別經年。好是兩身強健、在尊前。 上片寫風景怡人,如水磨畫般像仙境般. 下片寫與老友相逢暢談,而兩人都身體健康如當年的喜悅. 出自宋朝向子諲所作的第三首<南歌子>. 南歌子 作者:蘇軾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淡云斜照著山明1。細草軟沙溪路2、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3,仙村夢不成,藍橋何處覓云英4。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全部注釋 1.著:同"著"。附著,附上。 2.細草:尚未長成的草。 3.卯:相當于早晨五點至七點。 4."藍橋"句:唐人裴铏《傳奇》中《裴航》一篇記載,唐長慶中,有裴航秀才,下第回家,與樊夫人同州,航獻詩求見,樊夫人贈詩云:"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清。"后來裴航經藍橋,向老嫗求茶,老嫗遂喚女名云英者獻茶,裴航見其嬌媚異常,便向之求婚。老嫗提出要他搗藥百日,裴航如言,終與云英成婚,后雙雙成仙。此處意謂自己沒有像裴航那樣的好運。 此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時蘇軾在湖州。描寫了酒后趕路的片斷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 上闋寫雨后趕路。起句以"疑夜"來突現"雨暗"的程度。接句"便"字則又寫出"報晴"的迅速。后兩句則分別以"淡"、"明"、"細"、"軟"、"輕"來描寫"云"、"山"、"草"、"沙"、"馬蹄",增強了畫面的色調感,且顯得恬淡柔和。 下闋寫酒醒憶夢。開始兩句:"還困"與"夢不成"照應,醒而思夢,但夢又不能繼續的飄忽狀態。夢見者何?"藍橋何處覓云英?"告訴我們,夢的是"藍橋"、"云英"。而夢既不成,云英又何處有?故"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回到趕路的描寫,照應上闋中的"溪路馬蹄輕"。 從詞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靜而達"的因子,而無"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雖有夢境與幻覺,但終歸現實。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南歌子》 【內容】: 天上星河轉, 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 金銷藕葉希 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注釋】: 星河:銀河。 簾:《歷代詩余》作“翠”。 枕簟:枕上鋪的細竹席。 淚痕滋:淚越來越多,痕跡越來越擴大。 夜何其:夜到幾更了。 貼:蓋與現在將另做好的圖案縫貼在衣裳上的方法相同。 金銷:配以金色制成的荷葉圖案作為衣飾,因陳舊而褪色。 【賞析】: 此詞當為李清照的后期限作品。兩組對偶句,諧美自然。三個“舊”、“時”、的運用,顯示了其藝術手法的圓熟精湛。 南歌子 黃庭堅 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無奈一帆煙雨畫船輕。 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 別時不似見時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黃庭堅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別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一。 上片寫行客即將乘舟出發,正與伊人依依話別。 這時正當初夏,窗前槐樹綠葉繁茂,室外榴花競放,紅艷似火,耀人雙眼,這與室內昏暗的氣氛恰好形成強烈對比。室內黯淡的氣氛來曲折地反映話別者的心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不僅是伊人挽留,行客自己也是遲遲不愿離開。“無奈”兩字一轉,寫出事與愿違,出發時間已到,不能遲留。接著繪出江上煙雨凄迷,輕舟掛帆待發,就這詩情畫意的描述中宛轉流露兩人無限凄楚的別情。 “柳葉”兩句,承上片“無奈”而來,由于舟行即,不能少留,而兩人情意纏綿,難舍難分。這兩句,寫臨行餞別時伊人蹙眉而歌,淚如雨傾。這里運用比喻,以柳葉喻雙眉,梨花喻臉龐。“別時”句又一轉,由眼前凄凄慘慘的離別場面回想到當初相見時的歡樂情景,心情更加沉重。 末句宕開,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懷的描寫,只說半夜酒醒,唯見月色皓潔,江水悠悠,無限離恨,盡不言之中。 這首詞黃庭堅詞作屬別具一格之作。如“柳葉”兩句,以柳葉和梨花來比喻伊人的雙眉和臉龐,以“皺”眉和“傾”淚刻畫伊人傷離的形象,通俗而又貼切。“槐綠”兩句,例用對句,做到了對偶工整、色澤鮮艷;槐葉濃綠,榴花火紅,“窗暗”、“眼明”用來渲染葉之綠與花之紅,“綠”與“紅”、“暗”與“明” 色彩與光度上形成兩組強烈的對比,對人物形象和環境氣氛起著烘托渲染的作用。 南歌子 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 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 亂山何處覓行云? 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秦觀詞作鑒賞 此詞當為詞人前期作品。詞中先寫女子盛妝與待人的情景,再寫她待人與失望的情懷。 上片工筆重彩,寫女子曉妝或午妝。“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雖未直說是畫眉、搽臉,但可以從“畫”且“彎彎”,和“勻”與“燕脂”中體會得出。“畫”與“勻”都運用得精當,而“彎彎”與“淡淡”疊字從音情、形色又配合恰好。由于口紅只是圓圓地涂唇上,故只消著一“點”字便妙。“揉藍衫子杏黃裙”一句卻不用一個動詞,不僅省煉,而且還能傳達一種仔細上下打量的神情。這里運用了一連串的顏色:“香墨”、“燕脂”、“揉藍”、“杏黃”、“檀”等,將畫面渲染得濃麗鮮妍。運用動詞,巧妙設色,不但顯出作者絕妙文采,而且寫出梳妝者的精心著意。 接下來“獨倚”一句使這幅美人圖獲得畫圖難足的意態。既然是“獨”,卻用心打扮,不知她“誰適為容”,可見畫外分明還有一個人。“獨倚玉闌”的女子看來是等待,“無語”二字意味深長,這一位盛妝的佳人仍存一線希望,雖然盛妝掩飾不住她內心的空虛。 過片好像一幅寫意的暮春黃昏圖景,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這里處處有發展,有關合。“人去”二字緊連上文,可見那人的確是遠走了。闌外空有“流水”,流水悠悠長逝,似乎象征那人的薄幸。風揚“花飛”,是殘春光景,又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門兒“半掩”而不深閉,似乎為誰半開著,又恰是女子不能斷念的心情的一個寫照。由于心煩意亂,移情于物,群山便成“亂山”。水流,花飛,云行,真見得風流云散。這幾句俱有比興意味,而末句則直賦眼前景:“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看似用筆直寫,實則字字嘆息。“又是”二字道出這樣的等待、這樣的失望遠不止是一次,怨情溢于言表。 這首詞移情于景,情景慘淡,微怨盡不言中。全詞寫人亦寫景,寫景亦寫人,上下連貫,意脈相通,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女子期待、焦慮、失望的心態。 南歌子 賀鑄 疏雨池塘見,微風襟袖知。 陰陰夏木囀黃鸝。 何處飛來白鷺立移時。 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 日長偏與睡相宜。 睡起芭蕉葉上自題詩。 賀鑄詞作鑒賞 此為抒懷詞。詞人以輕靈、蘊藉的筆致,通過對夏日景物和身邊瑣事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百無聊賴、孤寂苦悶的心緒。詞中多次化用前人詩句,合數家于一爐,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描繪出一幅閑適恬談、生機勃勃的夏日風景圖。詞人獨立庭院,點點疏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漣漪,輕風拂面而來。周圍樹木成陰,枝頭上黃鸝婉轉啼鳴,一只不知從何處飛來的白鷺,落池畔,遲遲不愿離去。詞人觀疏雨、沐輕風、聽黃鸝、友白鷺,怡然自得,其樂陶陶。 下片由寫景轉向寫人,一連寫了飲酒、下棋、睡覺、題詩四件生活瑣事。本來,這都是士大夫消夏樂閑的韻事,正好上片的背景里展開。然而,作者筆下,這些事似乎都有一種和韻事格格不入的苦澀味內,和上片大異其趣:飲酒而“易醉”,下棋而敵手“難逢”;寂寂長晝,作者以昏然一睡為“相宜”來自我解嘲;睡起題詩,則只能“自題”自賞! 作者志向遠大,才氣縱橫,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淪下僚,供人驅使,這當然會使他有著滿腹的牢騷和不平。實際上,上片表面上的閑適恬淡背后,正透露著作者孤寂落寞的情懷和無所事事的痛苦。特別是結尾處那只“立移時”的白鷺,含情脈脈,不愿離去,似乎有意要和形只影單的詞人作伴,已經暗含著詞人知音難求的感慨。下片身邊瑣事的動輒生愁,特別是第三句“日長”與“睡相宜”之間那個刺目的“偏”字,結拍那無可奈何的“自”字,都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憤懣和不平。所志未遂,華年虛度,寂寂夏日,百無聊賴,身邊連一個相濡以沫的朋友都沒有,他自然無法保持心理平衡了。 此詞意境貌似閑適而實寓有深意,表現了詞人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不定、苦悶彷徨的復雜情感,體現出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讀之令人感慨萬千。 南歌子 秦觀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 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襟間淚尚盈。 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秦觀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新優的格調和情致,描寫情人晨起離別的情景。 起兩句寫別離的時間:黎明時分,夜漏將盡。著“迢迢”二字,透出此夜時間之長。銀潢,即銀河。 天亮前銀河逐漸暗淡西斜,故說“淡淡橫”。兩句寫別前之景,都暗暗傳出離人對長夜已盡、別離即的特定時間的心理感受,雖是景語,但情致自出。 “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兩句補敘,說明前兩句所寫的情景是夢回時所見所聞。因為傷離惜別,夜來借酒遣愁。清晨為鄰雞催醒時,宿酒尚未全醒,朦朧中聽到漏聲迢遞、看到銀河西斜,不免有“怕天明”之感。“怕”字貫串整個上片,點醒傷離者的特殊心態。離別的人最怕別時的到來,而鄰雞并不解離別者的心理,照舊天未明即啼鳴,這離人聽來,便不免覺得它叫得特別早,而帶有催人起程之意了。“未”、“已”二字,開合相應,巧傳離人心曲。 過片“臂上妝猶,襟間淚尚盈。”兩句接上“夢回”,從殘妝臂、宿淚盈襟寫出夜來傷離的情景。而晨起看到昨夜傷離的淚痕,觸緒傷懷之情可想。這是從今晨所見寫出昨宵,又從昨宵暗示出今晨的惜別。 結拍“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兩句,寫臨行時所見,鏡頭由室內轉向室外:水邊沙上,早起的行人已經三三兩兩地打著燈籠火把匆匆趕路,天宇之上,繁星已經隱沒,只有一鉤殘月帶著三星寂寥地點綴著這黎明時分的蒼穹,照映著早行的人們。這兩句寫景清疏明麗,宛如圖畫,而且帶有晨起征行所特具的情調氣氛。前一句寫離別的人眼中所見的早起征行情景,其中既隱隱透出自己即將啟程的迫促感,又帶有對征行的某種新鮮感,感情并不沉重。 后一句所描繪的景物雖帶有清寥意味,但景物本身又帶有一種清疏明潔的美,語調也顯得比較輕快。 全篇寫景抒情,雖有感傷,但并不沉重,充分體現了作者情致清新、格調明快的獨特風格。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云?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秦觀詞作鑒賞 這首詞主要寫一個女子,在如何用心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打扮好之后,想起戀人 不在身旁,有誰來欣賞呢?于是引起一番愁思。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說是一幅工筆重彩的梳妝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態。“香墨”,畫眉的螺黛,是黑色。“燕脂”即胭脂,是紅色。這兩句雖未直說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是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揉藍”二句,“揉藍”,古人從藍草中提取青色,故稱揉藍。黃庭堅《點絳唇》詞有“淚珠輕溜,裛損揉藍袖”句。“檀唇”,形容女性唇吻之美。檀為淺絳色,近赭的紅色,《花間集》張泌的《生查子》有“檀畫荔枝紅”句,表示這個顏色最為明白。兩句中前一句寫衣著,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黃色的。后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紅圓圓地涂在唇間,故曰“點”。但“點絳唇”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是“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是為誰悅容呢?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回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是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展。“人去”二句,寫戀人走了,如同流水悠悠逝去,再也不回來了。風揚“花飛”是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門”是半掩著的,像在為誰開著,這正是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云”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云,妾若不動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難,”正是“亂山何處覓行云”的注腳。由于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群山便成“亂山”,這是移情于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是一個黃昏來了,“又是”二字蘊涵著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 南歌子?詠鯉魚溪 清?王鴻 澗水拖蘭翠,游鱗逐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佇看樂時曾似、躍龍梭。 噴沫驚芳餌,浮沉滾碧波,青鰭紅尾順行過。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 【注釋】:詠鯉魚溪詞中,巧妙地運用南歌子詞牌手法。 【賞析】:作者為清代名家王鴻,當他在人魚同樂和諧共處的鯉魚溪時所抒懷創作的,本詞在影片《魂歸鯉魚溪》中得到完美栓釋。完美體現“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的神奇色彩。 南歌子?渾然天成 鬼才田七 軒蓋如云集,妙筆生花處。詩畫琴棋寫意孤。耳聞目覽行癡、立沖書。 渾然天成逸,從容自若無。竹菊梅蘭知迷途。璞玉釀金非凡、靜琳舞。 【注釋】:“詩畫琴棋”為作者人生愛好。并以寫意的手法展現了“筆落驚天地、詩來泣鬼神”大氣磅礴的大手筆。 【賞析】:此詞載于《中華當代文化藝術傳承研究課題》。當為鬼才田七才情體現的作品。兩組對偶句,巧妙運用,諧美自然。以“立沖書”、“靜琳舞”的運用,顯示了其藝術手法的圓熟精湛包藏深遠寓意。 南歌子?曉光歲月 楊少彭 慈眉善目懷,賢良淑德處。鞠躬盡瘁人生路。嘔心瀝血知足、群學福。 曉光歲月歌,不辭勞苦觸。從容自若如公仆。和藹可親感恩、少彭悟。 南歌子?群學文化 楊少彭 真金烈火焰,智者千慮孤。別具風格影壇鑄。德才兼備策典、曉光譜。 群學文化演,百折不撓度。夜以繼日先河步。竭盡心力拼搏、田七書。 【賞析】:少年詩人楊少彭習作,載于《中華當代文化藝術傳承研究課題》。 《南歌子》 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 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 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評析] 這首詞大約作于呂本中向南避難的旅途中,本詞中“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兩句顯然是就登高避亂、飲菊花酒的習俗而言,不無自我調侃的幽默,也是無可奈何的感嘆。詞下片寫夜不成寐,點出身在異鄉、有家難歸的凄涼,與重陽節的本義似有關聯,因而更覺痛苦悲傷。
嚴益春 2021-07-01 13:34 清朝歷代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后,轉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過兩次皇帝,故用兩個年號。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1644年在位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并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于是沉湎于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后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后,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于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欲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顧,終于釀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云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么,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郁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于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后,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余。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圓明園。 對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余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藥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歷帝(乾隆)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于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后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為后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準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后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于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于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并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于旻寧死于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愈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于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于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于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于天花,有的說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說他死于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圣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游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于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癥,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系在一起。說明由于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于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后死于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于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并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后終于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后,載湉被囚瀛臺。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后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后,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恒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圣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后“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臺。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臺涵元殿,享年38歲,死于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于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癥病逝于北京。后經家屬提議葬于清東陵,他的墓與光緒的墓只是幾步相隔,卻有著天壤之別。
KK 2021-07-01 13:35 第一章分等級的,并不是衣服,而是人第二章人都是這樣的,永遠看不清真相。第三章人人都想事事如意,可事實往往事與愿違。第四章破財消災是一種辦法,但有時候并不是一味忍讓就能解決問題。第五章在那樣戰火滔天的艱難歲月里,我們都沒有損壞過一件古董,但卻在和平年代中,那么輕易的在保護維修的 時候讓它碎掉了。第六章何時才能算真正長大成人?可以為自己的選擇所負責的時候。第七章有時候上天總會給予無法忍受的傷痛或者驚喜,我們要有毅力并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應該在的位置。第八章每個人心中的善惡標準都不一樣,何為善?何為惡?擦亮雙眼,相信自己的判斷。第九章人生存在這世間,就有矛盾,永遠都無法避免。第十章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后悔的往事,所以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第十一章對于某些人來說,遺忘也許是個很好的選擇,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未免就太不公平了。打著自認為對其他人好的旗號,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替他做出決斷,這根本就是好心辦壞事。(本段取自原文)第十二章是的,歷史永遠只是歷史,發生過的事情已經成了既定事實,即使他再怎么付出努力,也都無法挽回了。
hsd96 2021-07-01 13:38 觀音靈簽,印光大師批準用的,是不錯的。自己是在網上,百度“觀音靈簽”的,至誠之心,擲三次圣杯(笑杯不算的)。試過,挺準的。關鍵還是誠心,佛法一切功德從恭敬中來!不過最好的還是占察輪,能知過去、現在、未來。有了地藏菩薩的指導。前途可以說瞬間光明了許多。占察輪救命、改命的案例我看過不少了,自己用占察輪也是獲益匪淺。特別是 重大抉擇無法取舍的時候,占察輪一定能夠幫上忙。其中兩個案例:叩拜大士!G君發心已為父親印了3000部《地藏經》及3000張地藏菩薩圣像贈送有緣人,放生50000元,也念了300部經,昨天復診醫生說他父親的CT及驗血報告一切正常,請問G君父親的癌癥是已經徹底痊愈嗎?答:君修德災亂滅,觀所避得度難占察感應文:師父!昨弟子遺失份重要文件,情急下求助占察輪。問:叩問菩薩,xx文件可以找到嗎?觀所失求不得。接著問:念1000聲韋陀菩薩圣號,可順利找到嗎?觀障亂一心除,有所求得吉利,所望見得睹之。當晚念完圣號后,果真很快順利找到文件。頂禮南無地藏菩薩!頂禮南無韋陀菩薩!請盡快和地藏大菩薩接通,祈求加持,利用木輪相法(占察輪),解決你人生中所遇到的大小疑難,千萬不可錯過了這極為罕有的機遇,你必一生受益。摘取自:#地藏菩薩木輪相法占驗選輯#
王劍敏 2021-07-01 13:39
中文:大藏里想奈
日文:大蔵りそな (おおくらりそな)
羅馬字:ookura risona(按照拼音這樣讀:o o ku la li so na)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