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修復,讓經典不褪色?
圖為電影《早春二月》的復原圖。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電影頻道近日推出紅色經典電影展映,先后播出了《敵后武工隊》 《平原游擊隊》 《地道戰》 《四渡赤水》 《八女投江》等系列紅色電影,讓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走近經典。
舊膠片會因保存時間長、存檔環境差或使用不當等因素而損壞。膠片上的灰塵、劃痕、膠印、霉斑、油漬等痕跡都留在屏幕上,經過膠磁處理(將膠片膠片記錄在磁帶上)后成為圖像的一部分。有畫質問題的老電影高清播出后,隨著分辨率的提高,畫面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因此必須使用專業的修復設備對畫面進行數字化修復。
數字化修復通常要經過三個過程:粗修、精修和配色。粗修采用實時修復設備,通過計算機自動識別技術對一些問題進行預處理和修復,修復效率提高30%以上。修整是依靠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人工逐幀修復視頻圖像,計算機輔助計算。如果膠片有顏色問題,圖像質量需要進一步優化。比如電影《地道戰》歷史悠久,整個畫面在屏幕上總是有微小的破碎痕跡,還有膠片上各種劃痕留下的痕跡,以及改變原作的痕跡等。經過精心修復,消除了各種畫面問題,膠片質量明顯提高。
膠片修復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一部90分鐘的電影大概有12-14萬幀,需要逐一修復。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可以修復6000-8000幀,片長約4-5分鐘;當一部影片難以修復時,每人每天只能修復數百幀,影片時長約為20-30秒。修復師常說修復就像“修心”,一天過去了,電影里往往只有幾分<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鐘甚至幾十秒。
修電影需要工匠之心。電影修復是一項幾乎每天都在重復的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電影還原工作者更是肅然起敬,一個個慢慢還原畫面。每一次操作都是對老片負責,畫面不能因為還原而失真,也不能在畫面中引入新的問題。在修復的每一刻,都像是在欣賞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成就感。
修電影需要技術和藝術的巧妙結合,老電影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比如電影畫面的顆粒度,有年代感的電影色彩等等。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要充分考慮電影的歷史藝術性,而不是一味追求還原效果,把電影還原得太新。在對膠片做降噪處理時,不是為了盡量減少噪音或達到良好的修復效果,而是要把握好降噪的程度,抑制讓觀眾感覺不舒服的噪音,保留膠片原有的紋路質感。調色電影時,也要充分尊重老片的色彩特點,通過調色提高畫面層次、色偏、變色、褪色。不能在電影的色調上做二次創作,改變老電影原有的風格,真正還原老電影的“老面孔”。
經過12年的積累,電影頻道已經恢復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乏《地道戰》 《閃閃的紅星》 《南海長城》 《平原槍聲》 《大決戰》 《四渡赤水》 《橫空出世》 《焦裕祿》等一大批經典影片。修復團隊的主力軍是85后、90后年輕人,他們在逐幀修復的過程中,與經典老片有過密切接觸,逐漸養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老電影記錄了老一輩電影人的輝煌,記錄了社會發展的烙印,記錄了時代變遷的足跡,記錄了新中國70年的偉大歷程。電影還原讓更多的經典電影不再褪色,讓更多的年輕觀眾欣賞到經典的“真內容”,也讓老電影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和理想繼續傳承,銘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國觀眾的心中。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