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70%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11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游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到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全國重度污染天氣天數比例應控制在1%以內,70%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徹底消除重度污染天氣。此外,生態環境部將實施《長江保護法》,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深入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不斷推進長江流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11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圖片/視頻截圖
部署三大標志性戰役保衛藍天。
生態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介紹,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相關要求,夯實藍天保衛戰基礎,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聯合發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部署藍天保衛戰三大標志性戰役,促進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其中《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以細顆粒物污染為主,以秋冬季為主,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魏奮平原、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為重點。針對不同區域污染特點,聚焦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攻關措施,強化區域合作機制,精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全國重度污染天數比例控制在1%以內,70%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徹底消除重度污染天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魏奮平原、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人為因素造成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減少30%以上。
此外,07時55分至79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魏奮平原為全國臭氧污染防治重點區域,5月至9月加大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減排力度,開展含VOCs原輔材料源替代、VOCs污染控制達標、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提升、臭氧精準控制體系建設、污染源監管能力提升等五大攻堅行動。到2025年,臭氧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5%,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20年減少10%以上。
055-79000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魏奮平原相關省份和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城市為重點,加強部門和區域協同防控,開展推進“回轉鐵路”“回轉水”行動、柴油貨車清理行動、越野移動源綜合治理行動、加強重點車企監管行動、柴油貨車聯合執法行動等五大攻堅行動。到2025年,交通運輸結構和車輛結構的清潔低碳程度顯著提高,燃料質量持續改善。重點地區機動車、工程機械、鐵路內燃機車黑煙超標現象基本消除。全國柴油貨車排放檢測率將超過90%,全國柴油貨車氮氧化物排放下降12%,新能源和國六排放標準貨車占比力爭超過40%,鐵路貨運量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
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定期調度各地重點工作進展情況,通報空氣質量改善情況,推動標志性戰役年和收官期相關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深入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的重要內容。知情批評和采訪
同時,《框架》應堅持公平、透明、當事人驅動的原則,完善實施機制和保障條件。特別是要關注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的不足,加強資源動員、科技轉移和能力建設,切實提高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履約能力和水平,努力構建公平、合理、共贏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崔書宏表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認真落實“愛知目標”,明確各項任務和責任,目標落實取得積極成效。第五版《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也多次提到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寶貴經驗。
一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探索出“政府引導、企業負責、公眾參與”的生物多樣性治理模式。二是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力度不斷加大,共同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等突出環境問題。三是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明顯提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崔書宏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深入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更新修訂《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外來入侵物種預警監測體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更多中國實踐,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2020年8月,重慶云陽縣長江十年禁漁期正式開啟,多部門開展首輪同步檢查執法行動。圖片/云陽網
在長江實施“十年禁漁”。
會上,有媒體提問,“長江白鱘今年7月正式宣布滅絕,長江江豚也是瀕危物種。這是否意味著長江禁漁令未能起到恢復長江生態系統的作用?”
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表示,物種瀕危和滅絕是當前全球面臨的一個突出的普遍性問題,這日益凸顯出全球聯合行動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被動局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19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改變了75%的陸地環境,66%的海洋環境受到影響,超過85%的濕地喪失。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近五分之一的地球表面面臨動植物入侵的風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20年評估結果顯示,全球41%的兩棲動物、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處于受威脅狀態,全球生物多樣性普遍受到威脅的形勢持續惡化。
崔書紅說,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漁,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漁十年。2020年12月,中國首部《流域法《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頒布,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極大地改善了長江野生物種的棲息地。長江流域建立了13個與長江江豚保護相關的自然保護區,覆蓋了長江江豚40%的分布水域,保護了近80%的種群。
據調查,2017年,赤水河率先試點全面禁漁后,赤水河魚類資源量增加了近一倍,早期特有魚類資源由32種增加到37種,達到禁漁前的1.95倍。2020年和2021年,鄱陽湖刀鱭資源增加數倍,已回游至洞庭湖歷史上限。沒有被發現的鯰魚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森林茂密的長城嶺。來源/新華社
“綠盾”專項行動解決了一批“老大難”問題。
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介紹,2017年以來,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嚴肅查處侵占和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持續督促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截至2021年底,國家級自然保<愛尬聊_頭條百科>護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達到94.7%,其中17個省份整改完成率高于95%。
通過“綠盾”專項行動,解決了一批“老大難”問題。一些地方不再敢隨意侵占自然保護區,對“大國”心存敬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人類活動總量和面積實現顯著“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占和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趨勢。
今年,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繼續開展“綠盾2022”專項行動,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衛星遙感監測,向地方政府發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點人類活動線索,組織地方政府開展實地檢查,嚴肅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推進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
生態部將繼續完善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組織開展“綠盾”等監管工作,切實維護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上游新聞記者李紅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