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是誰寫的呢??
請問,<愛尬聊_百科詞條>孔子改制考是誰寫的呢
龔磊 2021-07-08 02:08 《新學偽經考》為康有為所撰。康有為(1858—1927)的一生中,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等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的主要的政策論文,就是在他戊戌變法運動期間寫就的。“新學偽經考”,又名《偽經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為打著公羊派的旗號,宣揚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學偽經考”著重從經學方面進行論述,對傳統(tǒng)的“古文”經學展開猛烈的攻擊。
_WeCh****727531 2021-07-08 02:15 1 考 在這里 就是 查核 的意思,就是考究 追查一下2 改制就是改變制度,也就是改革3 因為那個時代,科學及民主的新思想還沒有傳入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都仍然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影響,對孔子還是頂禮膜拜的!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接著孔子之名,康有為寫了這2本書,說孔子實際上當時是在按照自己的理想進行改革而已,不是向后人說的(也就是儒家傳統(tǒng)經典都是偽經,也就后人偽造的學說)那樣要克己復禮、堅持封建禮教,而是應當像孔子一樣去主動改革~ 實施變法使國家富強!也就是說,孔子實際上是個改革家,主張變法(從而使大家支持他們的變法維新)。而被后人推崇的不能變更的封建制度都是后世的偽作,不是孔子的真正主張(從而使大家支持他們的變法維新)。
M96****58 2021-07-08 02:23 例如,第十二卷《孔子論制法堯舜文王考》中,康有為認為孔子改制只是效法堯舜,原因在于“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然其惡乎奪而重仁讓”。所以有了禪讓制,他非常推崇這種盛德,“堯舜為民主,為太平世,為人道之至,儒者舉以為極者也”,并進而引申說:“春秋,詩皆言君主,惟堯典特發(fā)民主義,自欽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師錫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門以開議院,……故堯典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過于此。”康有為托古喻今,與他選“議郎”,開議院的論說相照應。也就是說,他的意思是應該選出相應的代表來分均權利,而不是使權利只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是所謂選“議員”,這與古時的堯舜禹禪讓制是相似的,都是任命有杰出能力的代表參與國家大事
深藍繽紛 2021-07-08 02:30 首先,書中體現(xiàn)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天下大同,是維新派孜孜以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在康有為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很重的位置。這種思想的核心是把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學說和中國傳統(tǒng)的今文哲學中變易的哲學觀點融為一體,又吸收了《禮運》的小康大同說,附會公羊三世論,認為人類社會是循著“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規(guī)律發(fā)展,最終達到“政府皆由民造”,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隨著康有為對西學認識的逐漸加深,尤其在甲午戰(zhàn)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加劇,中國人民滅臨著亡國滅種的命運,康有為和其弟子便決定把這種大同思想廣為傳播,并作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武器。《孔子改制考》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出來的。康有為在序中開門見山地宣稱:“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為讀其遺言,淵淵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見太平之澤,被大同之樂者,何哉?使我中國……不得見太平之治,被大同之樂者,何哉?”在千余言的序文中,有為提到“太平之治,大同樂”達八、九次之多,后人往往認為《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為變法改制張本”的著作,卻忽略了它同時也是一部張揚大同思想的宣言。在這部書中,康有為把孔子極力描寫為一個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說成是孔子教義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新歆遽出,偽左盛行,古文 篡亂”,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公羊之學廢,改制之義湮,三世之說微,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暗然不明,郁而不發(fā)。”同時,為了宣揚大同思想,康有為對當時統(tǒng)治地位的朱熹思想也進行大膽的譏諷。他在序言中說朱熹“多言義而寡言人,知省身寡過而少極民患”,實際上是指責程朱理學只注重宣傳綱常教義,束縛人們的手腳,禁錮人們的頭腦,而不注意解決實際問題,把人們從現(xiàn)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為他們“蔽于 據(jù)亂之說,而不知太平大同之義”。因此,認為朱熹的言論,實際是偏安之論,而康及其弟子就是要撥開云霧見日,使大同思想重現(xiàn)于世
龔磊 2021-07-08 02:08 《新學偽經考》為康有為所撰。康有為(1858—1927)的一生中,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等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的主要的政策論文,就是在他戊戌變法運動期間寫就的。“新學偽經考”,又名《偽經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為打著公羊派的旗號,宣揚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學偽經考”著重從經學方面進行論述,對傳統(tǒng)的“古文”經學展開猛烈的攻擊。
_WeCh****727531 2021-07-08 02:15 1 考 在這里 就是 查核 的意思,就是考究 追查一下2 改制就是改變制度,也就是改革3 因為那個時代,科學及民主的新思想還沒有傳入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都仍然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影響,對孔子還是頂禮膜拜的!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接著孔子之名,康有為寫了這2本書,說孔子實際上當時是在按照自己的理想進行改革而已,不是向后人說的(也就是儒家傳統(tǒng)經典都是偽經,也就后人偽造的學說)那樣要克己復禮、堅持封建禮教,而是應當像孔子一樣去主動改革~ 實施變法使國家富強!也就是說,孔子實際上是個改革家,主張變法(從而使大家支持他們的變法維新)。而被后人推崇的不能變更的封建制度都是后世的偽作,不是孔子的真正主張(從而使大家支持他們的變法維新)。
M96****58 2021-07-08 02:23 例如,第十二卷《孔子論制法堯舜文王考》中,康有為認為孔子改制只是效法堯舜,原因在于“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然其惡乎奪而重仁讓”。所以有了禪讓制,他非常推崇這種盛德,“堯舜為民主,為太平世,為人道之至,儒者舉以為極者也”,并進而引申說:“春秋,詩皆言君主,惟堯典特發(fā)民主義,自欽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師錫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門以開議院,……故堯典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過于此。”康有為托古喻今,與他選“議郎”,開議院的論說相照應。也就是說,他的意思是應該選出相應的代表來分均權利,而不是使權利只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是所謂選“議員”,這與古時的堯舜禹禪讓制是相似的,都是任命有杰出能力的代表參與國家大事
深藍繽紛 2021-07-08 02:30 首先,書中體現(xiàn)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天下大同,是維新派孜孜以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在康有為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很重的位置。這種思想的核心是把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學說和中國傳統(tǒng)的今文哲學中變易的哲學觀點融為一體,又吸收了《禮運》的小康大同說,附會公羊三世論,認為人類社會是循著“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規(guī)律發(fā)展,最終達到“政府皆由民造”,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隨著康有為對西學認識的逐漸加深,尤其在甲午戰(zhàn)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加劇,中國人民滅臨著亡國滅種的命運,康有為和其弟子便決定把這種大同思想廣為傳播,并作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武器。《孔子改制考》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出來的。康有為在序中開門見山地宣稱:“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為讀其遺言,淵淵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見太平之澤,被大同之樂者,何哉?使我中國……不得見太平之治,被大同之樂者,何哉?”在千余言的序文中,有為提到“太平之治,大同樂”達八、九次之多,后人往往認為《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為變法改制張本”的著作,卻忽略了它同時也是一部張揚大同思想的宣言。在這部書中,康有為把孔子極力描寫為一個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說成是孔子教義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新歆遽出,偽左盛行,古文 篡亂”,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公羊之學廢,改制之義湮,三世之說微,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暗然不明,郁而不發(fā)。”同時,為了宣揚大同思想,康有為對當時統(tǒng)治地位的朱熹思想也進行大膽的譏諷。他在序言中說朱熹“多言義而寡言人,知省身寡過而少極民患”,實際上是指責程朱理學只注重宣傳綱常教義,束縛人們的手腳,禁錮人們的頭腦,而不注意解決實際問題,把人們從現(xiàn)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為他們“蔽于 據(jù)亂之說,而不知太平大同之義”。因此,認為朱熹的言論,實際是偏安之論,而康及其弟子就是要撥開云霧見日,使大同思想重現(xiàn)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