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是誰畫的啊??
請問窗花是誰畫的啊?在<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線等。。
_WeCh****02163 2021-07-09 20:01 《好朋友》、《喜鵲登枝》、《踏雪尋梅》、《對候團花》、《翎花花卉》、《連年有余》、《猴子撈月》、《和平之春》、《九鯉戲水》、《孔雀開屏》、《晴雯補裘》、《夢幻之戀》、《牛氣沖天》、《虎虎生威》、《守株待兔》、《龍騰虎躍》、《龍吟虎嘯》、《一馬當先》不知對你有沒有用。 另外告訴你一些關于剪紙的知識: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jù)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jù)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歷史: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jīng)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而且有據(jù)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xiàn)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jīng)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于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xiàn)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制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于門媚。 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chǎn)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xiàn)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后仿染而呈現(xiàn)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xiàn)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qū)),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云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于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并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采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fā)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征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jù)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jù)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歷史: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jīng)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而且有據(jù)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xiàn)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jīng)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于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xiàn)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制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于門媚。 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chǎn)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xiàn)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后仿染而呈現(xiàn)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xiàn)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qū)),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云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于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并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采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fā)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征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曾建強 2021-07-09 20:06 剪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它與中國書法、國畫一樣,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流淌了幾千年中國書 法、國畫由于裝裱技術的介入,使之保存了一千多年。 但剪紙由于無緣于裝裱技術,所以,今天我們很難見到老祖宗的作品。今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剪紙藝術在新老剪紙藝人的不懈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了富于時代特點的更 新、更好、更美的剪紙藝術品。在這些好的藝術品中,融入了多少剪紙藝術家、剪紙愛好者們的辛苦和汗水。 這些作品如果得不到長期保存,那將會是多么大的憾事。我是一位裝裱工作者,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種責 任感,推動著我努力勘尋、摸索,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最終攻克了剪紙裝裱上的一大難題,形成了“剪紙傳統(tǒng)裝裱方法”。這一方法,解決了以下問題: 1.解決了剪紙長期保存的一大難題,使剪紙藝術同中國書法、國畫一樣的保存壽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2.使用此方法托裱的剪紙畫心,可以任意卷起,展開后可以裝裱成框、裝裱成立軸,均無影響,解決了攜帶方便的問題,還可以從新揭裱。 3.由于此方法可以裱框、裱軸,對提高剪紙的美觀、價值、檔次,都大有好處。它可以在室內、廳堂等處懸掛,還可以任意搬遷。用于饋贈的禮品也可稱為上品。 4.用此裝裱方法,可以不受畫幅的限制,可以使手工剪紙走向大幅化。即使是復雜的、線條過細的剪紙作品,都可以裝裱。 5.不限紙張的種類限制,任何紙張都可以裝裱,解決紙張掉色的問題。 6.對于繁榮剪紙藝術,促進剪紙藝術走出國門,弘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大有好處。 剪紙裝裱是在書畫裝裱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它需要進行制糊、托心、托綾、托色紙、方心、下料、覆背、裝天地桿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介紹一下裝裱剪紙所需工具及其作用: 1.工作案板:選用1.2米*2.4米優(yōu)質高密度板,經(jīng)刷油漆即可。但油漆的顏色應當避開白顏色和剪紙的顏色,要求板面平整、無裂痕。工作案子的高度0.8米*0.9米為好。 2.貼板:用于掙畫,傳統(tǒng)方法采取漿糊牛皮紙糊制。但為了方便可利用優(yōu)質細木工板1.2米*2.4米,兩面用夾宣糊平即可。 3.小盆4~5個,用于盛漿糊、洗粉等用。 4.過濾袋:用細布、透水性好的,如果工作量小的話,可以用純白色的絲襪代用,用于過濾漿糊。 5.墊板:用裝框裁下的剩余的膠合板邊料,或平整木板,用于下料裁紙墊在紙的下方,好保護工作案板。或者用加厚玻璃也可,但是玻璃容易碎,危險,而且廢刀片。 6.鋼板尺,2米、1.5米、1米各一根,三角板一副。 7.鐵夾2個或壓鐵2塊,用于固定裁尺。 8.其它:噴壺、棕刷、漿刷、裁紙刀、針錐、放大鏡、羊毛刷、鋼卷尺、小鑷子、鋼鋸、鉗子、小鐵錘、木銼、畫叉、竹起子、砑石(大圓河卵石)、石蠟等各一即可。 具體操作 一.漿糊制作:剪紙裝裱所需漿糊同書畫裝裱同理,也需要使用后達到裱件不瓦,日久無蟲蛀,不脫層,這樣就必須使用自制漿糊(合成漿糊、膠水、纖維素、化學性粘合劑等都不能滿足上述條件,不可采用。) 1.去除面筋:選用小麥面粉適量,放入盆中,用冷水和面,與包水餃和面方法相同,和好后需要醒一會兒,半個小時以后,往盆里注入清水,將面反復揉洗,等面粉中淀粉被洗出,水中淀粉會越來越濃時,將其倒入另外一個干凈的盆中。之后,繼續(xù)往面盆里面加水反復揉洗,一直洗到清水中無淀粉時,洗出的面筋不要,將洗出的淀粉水中放入適量的礬水沉淀留用。次日,將盆中沉淀的淀粉上面的水慢慢倒出,剩下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淀粉。 2.制作漿糊:將洗好的淀粉中加入少量的礬水、花椒水(防蛀)和清水,然后將淀粉徹底攪拌起來,同時將干凈的鍋中放入清水并燒開,把溶解的淀粉倒入鍋中,用木質的勺子反復攪動,并將爐火調低,以防燒糊,等鍋內淀粉成漿糊狀,變成透明時即可停火,蓋上鍋蓋,待冷卻后既成漿糊,就可以應用了。盆中剩余的淀粉,繼續(xù)注入清水備用,每日換水以防變質(淀粉泡制時間:夏季三五天以上,冬季十天以上再用)。 二.漿糊調配:剪紙裝裱前需要根據(jù)托錦綾、托畫心、裱覆背所需不同濃度的漿糊分別進行調配,漿糊過稠會使裱件瓦撬變形,漿糊過稀又會使裱件重皮、開縫。 裝裱用的漿糊,可分為稠漿糊、次稠漿糊、半流質漿糊和稀漿糊。稠漿糊是指未經(jīng)調配的漿糊。次稠漿糊是在稠漿糊中加入少許清水,用于鑲活。半流質漿糊是按1份漿糊加上2~3倍的水調制的,用于托裱錦綾。稀漿糊是按1份漿糊加上3~4倍水調制的,用于托色紙、托畫心、托覆背用。 具體操作如下: 1.將泡制好的漿糊塊撈入盆中加入溫水,用手將漿糊塊抓碎,然后用過濾袋(或絲襪)過濾并擠到另外一個盆中,可反復幾次,根據(jù)裱件的需要加水或加漿糊使?jié){水達到您所需要的濃度即可。(待續(xù))。 2.托錦綾 剪紙畫軸裝裱,首先應當把錦綾托好(因錦綾不易破碎好掌握,為以后裝裱打基礎)具體方法如下: 1)段錦綾:將錦綾按2米一段剪開,剪之前應在裁口處剪一小口,然后橫向抽出一根絲,按抽絲的縫處剪開。 2)選托紙:常用托錦綾專用皮紙,規(guī)格有1米*2米、0.69米*1.38米兩種,對初學者易用小張的,好操作,但能浪費一些。如果用小張的托紙,應當把紙的接口處裁直。選3張橫用,并將托紙表面檢查一遍有無雜質、漏洞,雜質除掉,漏洞補上,正面朝外卷成小卷備用。 3)抻錦綾:將錦綾放在案板上,正面朝下,錦綾的正面是花紋圖案凸出的一面,用手鋪平,并且注意四邊與案板四邊平行.然后用噴壺噴少量水,分別抻錦綾四個邊使其與案板四邊平行,并注意錦綾的橫絲縱絲不要彎曲.可重復上述方法直到錦綾完全平直為止. 4) 刷漿糊:將調好的漿糊,用寬羊毛排刷先從錦綾中間橫刷一下,以固定錦綾,再按米字方向分別排刷直到漿糊刷平.漿糊稠度以排刷不滯為好.待完全刷好以后,將排刷上的漿糊擠出,留少許,將刷毛在案板上壓平,用刷進行光漿,按一順方向將多余漿糊刮平.然后仔細檢查錦綾面漿糊的均勻度,有無刷毛、雜質,如果有雜質請用鑷子清除。 5) 上托紙:將卷好的托紙的一邊與錦綾對齊,平放在錦綾上,用棕刷依次排刷,同時展放托紙,注意沒有排到的紙卷不要挨到錦綾上,以免托紙遇到漿糊伸展變形,影響平整。第一張刷平后,第二張與第一張紙接縫處搭0.2厘米的借口,刷上漿糊覆平。用舊報紙鋪在托好的錦綾上用棕刷排一遍,作用是吸取多余的水分,使托紙與錦綾吻合牢固。 6) 上撐子:用漿刷將錦綾四周刷上漿糊,并在一邊放一塊起子口紙,提起貼于貼板上,將四周邊緣排實,然后順起子口往里吹氣,使錦綾與貼板分開,用棕刷扇風,檢查四邊是否貼牢,中間應當鼓起。在板上應當放五至六天后才可以取下使用。 3.托剪紙畫心 剪紙裝裱首先應要求剪紙所用的紙張。用普通色紙剪紙存在兩個問題:其一,由于普通色紙的顏色是后刷上的,所以容易掉色,裝裱時跑色,影響裝裱效果;其二,由于普通色紙是機制的即所為的洋紙,保存壽命短,幾十年就會脆裂,這就失去了藝術品的價值。 剪紙裝裱應選用不褪色的純手工操制的色宣,這種色宣的顏色是滲透到紙張里面的,年久只能將浮色跑掉,但是可以保留其本色。因此,這種紙裱的剪紙作品可以長期保存。 裝裱前應對剪紙作品鋪平如有褶皺用熨斗燙平備用。 選一張大于剪紙的生宣紙,如需要裱帶顏色底的,可選用色宣紙,將紙鋪于工作案板上,用噴壺噴上少許水抻平,將稀漿糊按照米字方向均勻刷于紙上,刷完后在用漿刷將紙面光一次漿。在案板另一處,將剪紙作品(初學者應當選用小幅作品,剪紙線條粗些的為好。)正面朝向案板鋪平,用放大鏡仔細檢查有無褶皺、剪斷、缺損、雜質等,并修正處理好。接著用噴壺噴特少的水,將剪紙抻平。可反復噴反復鋪平,直至剪紙全部與案板貼平。這時刷好漿糊的生宣紙漿糊以失去部分水分。將其提起覆于剪紙上,用棕刷將紙排刷一遍,使其與剪紙全部貼合,之后用報紙覆于該紙上用棕刷排一遍,吸其水分。吸完水分將宣紙的四邊刷一公分的漿糊,放上起子口紙,粘于貼板上,從起子口吹些氣以防粘板和崩畫,在板上待五天以上,晾干。用起子取下等待進行下項工作。 4.方畫心、下料 待畫心完全干后,就該取下,如取過早畫心未干透,畫心下板后會收縮變形,影響鑲活、覆背、而且能造成畫軸變型。起畫心的方法是用竹起子從起子口伸到畫與畫板的空隙中,注意不要傷到畫心,由里向外沿著一邊裁開,再從相鄰邊裁開,兩個邊裁開后用手從裁開的對角往后面揭,把另外兩邊揭下,手一定用力要輕試著揭不要把畫揭壞。 方畫心:畫心正面朝上,選擇一個使畫面方正的邊用直尺對齊裁下一邊,然后沿直邊對折將相的邊用針扎眼,伸展后兩針眼用直尺對齊裁下另一邊,,再將裁好的兩條邊對齊,在未裁的兩個邊分別用針扎孔,然后分別裁出其它兩個邊,這樣畫心方好。 裁錦綾 裁邊首先要確定錦綾的花紋的方向,使整幅畫的花紋朝一個方向。裁剪時分別在料后面做出標記,裁兩邊錦綾一般寬度取4-6公分為好。習慣是大畫小邊小畫大邊。錦綾的顏色也應當注意,要按黑白灰搭配的原則,即剪紙、襯紙、邊綾要達到黑白灰的對比。邊條的具體尺碼是;所裱畫軸的寬度減去畫心寬度除2,高度是畫心高度加15毫米。天頭(畫軸上部),地頭(畫軸下部),寬度按所要裱軸的寬度,高度是整幅畫的高度減去畫心的高度,天取百分之六十,地取百分之四十。所謂的天高地厚。 裁距條 將色紙(托好的色宣,托裱方法同裱畫心,用一張四尺色紙后面托上一張四尺生宣紙,選用紙的顏色要與所裱的作品相配)裁成0.8厘米寬的,長度與畫心周長夠用即可。距條的作用是用來美化畫的,一幅畫配上合適顏色的距條對提醒和突出畫很有作用。再者年久之后錦綾破碎需要揭裱可以從距條處裁下,然后進行揭裱,從而起到保護畫心的作用。 裁天地串紙 天地串紙即包天地桿的紙,寬度與畫軸同寬,高度,天串取5公分,地串取12公分。用夾宣裁出。 宣復背紙 復背紙按畫軸的大小四邊加5公分用夾宣紙裁好。 其它附件; 天桿包頭用錦綾邊角料,裁出3公分正方2塊。 地桿包頭(紙地桿)用錦綾邊角料裁出4公分寬,12公分長2塊。 簽紙;選用一張仿古生宣紙裁2公分寬,畫軸1/2寬為長度裁好備用。簽紙的作用是畫軸裱好后,畫卷起來外露部分正好是簽條的位置,用于簽寫本畫軸的內容、作者等。 裁角袢;角袢用錦綾邊角料裁出2公分寬15公分長4塊,一頭可剪成斜角或云頭型。
撫松乾隆 2021-07-09 20:12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qū)別在創(chuàng)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tǒng)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一、紙版裝裱款式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二、卷軸裝裱款式 卷軸是是中國畫的一種裝裱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卷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相媲美了。裝裱卷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三、壓膠裝裱款式 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后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干。用這種方法裝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帶上行李看世界 2021-07-09 20:16 1、段建珺,生于1973年,是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舍必崖鄉(xiāng)油坊什八臺村人。現(xiàn)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擁有中國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剪紙藝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家等稱號,是南京大學特聘剪紙高級創(chuàng)作研究員。2004年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āng)邀請展中被授予“十大神剪”榮譽稱號。他的眾多剪紙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剪紙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收藏。段建珺出生在一個剪紙世家,奶奶和姑姑都是村里的剪紙高手,他自幼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酷愛剪紙、繪畫、泥塑等當?shù)孛耖g美術,并表現(xiàn)出超凡的天賦。在長達30多年的剪紙傳承實踐中,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鮮明剪紙藝術風格,達到了粗獷厚重、意趣深邃的藝術境界。他的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充滿生命張力、充滿濃烈的北方草原生命氣息的文化意蘊之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剪紙“馬”被譽為“中華剪紙第一馬”。段建珺是中國北方草原剪紙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剪紙藝術家。2、林玉卿因為剪紙,林玉卿獲得了“共和國百位書畫名家”、“優(yōu)秀民間文化藝術家”等稱號,但她說,她喜歡剪紙不為名利,只是因為剪紙讓她結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她每天都會接到朋友的電話,足跡也遍布大江南北,讓她收獲了無盡的快樂。剪紙作品有價,但情誼無價。
敬松 2021-07-09 20:20 中國的剪紙起源于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紙多在鄉(xiāng)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后,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于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tǒng)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xiàn)實需要,所以現(xiàn)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jié)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tǒng)的窗花所表現(xiàn)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詳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劉潤平 2021-07-09 20:23 央視剪紙美女――耿秋芳耿秋芳今年36歲。自從5年前開始學剪紙,耿秋芳從最簡單的花樣到各種復雜的人像,從最初的比葫蘆畫瓢到現(xiàn)在的駕輕就熟。“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對于剪紙,耿秋芳癡迷不已。
_WeCh****02163 2021-07-09 20:01 《好朋友》、《喜鵲登枝》、《踏雪尋梅》、《對候團花》、《翎花花卉》、《連年有余》、《猴子撈月》、《和平之春》、《九鯉戲水》、《孔雀開屏》、《晴雯補裘》、《夢幻之戀》、《牛氣沖天》、《虎虎生威》、《守株待兔》、《龍騰虎躍》、《龍吟虎嘯》、《一馬當先》不知對你有沒有用。 另外告訴你一些關于剪紙的知識: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jù)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jù)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歷史: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jīng)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而且有據(jù)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xiàn)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jīng)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于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xiàn)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制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于門媚。 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chǎn)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xiàn)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后仿染而呈現(xiàn)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xiàn)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qū)),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云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于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并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采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fā)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征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jù)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jù)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歷史: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jīng)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而且有據(jù)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xiàn)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jīng)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于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xiàn)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制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于門媚。 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chǎn)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xiàn)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后仿染而呈現(xiàn)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xiàn)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qū)),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云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于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并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 剪紙的表現(xiàn)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采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fā)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征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曾建強 2021-07-09 20:06 剪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它與中國書法、國畫一樣,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流淌了幾千年中國書 法、國畫由于裝裱技術的介入,使之保存了一千多年。 但剪紙由于無緣于裝裱技術,所以,今天我們很難見到老祖宗的作品。今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剪紙藝術在新老剪紙藝人的不懈努力下,創(chuàng)造出了富于時代特點的更 新、更好、更美的剪紙藝術品。在這些好的藝術品中,融入了多少剪紙藝術家、剪紙愛好者們的辛苦和汗水。 這些作品如果得不到長期保存,那將會是多么大的憾事。我是一位裝裱工作者,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種責 任感,推動著我努力勘尋、摸索,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最終攻克了剪紙裝裱上的一大難題,形成了“剪紙傳統(tǒng)裝裱方法”。這一方法,解決了以下問題: 1.解決了剪紙長期保存的一大難題,使剪紙藝術同中國書法、國畫一樣的保存壽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2.使用此方法托裱的剪紙畫心,可以任意卷起,展開后可以裝裱成框、裝裱成立軸,均無影響,解決了攜帶方便的問題,還可以從新揭裱。 3.由于此方法可以裱框、裱軸,對提高剪紙的美觀、價值、檔次,都大有好處。它可以在室內、廳堂等處懸掛,還可以任意搬遷。用于饋贈的禮品也可稱為上品。 4.用此裝裱方法,可以不受畫幅的限制,可以使手工剪紙走向大幅化。即使是復雜的、線條過細的剪紙作品,都可以裝裱。 5.不限紙張的種類限制,任何紙張都可以裝裱,解決紙張掉色的問題。 6.對于繁榮剪紙藝術,促進剪紙藝術走出國門,弘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大有好處。 剪紙裝裱是在書畫裝裱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它需要進行制糊、托心、托綾、托色紙、方心、下料、覆背、裝天地桿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介紹一下裝裱剪紙所需工具及其作用: 1.工作案板:選用1.2米*2.4米優(yōu)質高密度板,經(jīng)刷油漆即可。但油漆的顏色應當避開白顏色和剪紙的顏色,要求板面平整、無裂痕。工作案子的高度0.8米*0.9米為好。 2.貼板:用于掙畫,傳統(tǒng)方法采取漿糊牛皮紙糊制。但為了方便可利用優(yōu)質細木工板1.2米*2.4米,兩面用夾宣糊平即可。 3.小盆4~5個,用于盛漿糊、洗粉等用。 4.過濾袋:用細布、透水性好的,如果工作量小的話,可以用純白色的絲襪代用,用于過濾漿糊。 5.墊板:用裝框裁下的剩余的膠合板邊料,或平整木板,用于下料裁紙墊在紙的下方,好保護工作案板。或者用加厚玻璃也可,但是玻璃容易碎,危險,而且廢刀片。 6.鋼板尺,2米、1.5米、1米各一根,三角板一副。 7.鐵夾2個或壓鐵2塊,用于固定裁尺。 8.其它:噴壺、棕刷、漿刷、裁紙刀、針錐、放大鏡、羊毛刷、鋼卷尺、小鑷子、鋼鋸、鉗子、小鐵錘、木銼、畫叉、竹起子、砑石(大圓河卵石)、石蠟等各一即可。 具體操作 一.漿糊制作:剪紙裝裱所需漿糊同書畫裝裱同理,也需要使用后達到裱件不瓦,日久無蟲蛀,不脫層,這樣就必須使用自制漿糊(合成漿糊、膠水、纖維素、化學性粘合劑等都不能滿足上述條件,不可采用。) 1.去除面筋:選用小麥面粉適量,放入盆中,用冷水和面,與包水餃和面方法相同,和好后需要醒一會兒,半個小時以后,往盆里注入清水,將面反復揉洗,等面粉中淀粉被洗出,水中淀粉會越來越濃時,將其倒入另外一個干凈的盆中。之后,繼續(xù)往面盆里面加水反復揉洗,一直洗到清水中無淀粉時,洗出的面筋不要,將洗出的淀粉水中放入適量的礬水沉淀留用。次日,將盆中沉淀的淀粉上面的水慢慢倒出,剩下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淀粉。 2.制作漿糊:將洗好的淀粉中加入少量的礬水、花椒水(防蛀)和清水,然后將淀粉徹底攪拌起來,同時將干凈的鍋中放入清水并燒開,把溶解的淀粉倒入鍋中,用木質的勺子反復攪動,并將爐火調低,以防燒糊,等鍋內淀粉成漿糊狀,變成透明時即可停火,蓋上鍋蓋,待冷卻后既成漿糊,就可以應用了。盆中剩余的淀粉,繼續(xù)注入清水備用,每日換水以防變質(淀粉泡制時間:夏季三五天以上,冬季十天以上再用)。 二.漿糊調配:剪紙裝裱前需要根據(jù)托錦綾、托畫心、裱覆背所需不同濃度的漿糊分別進行調配,漿糊過稠會使裱件瓦撬變形,漿糊過稀又會使裱件重皮、開縫。 裝裱用的漿糊,可分為稠漿糊、次稠漿糊、半流質漿糊和稀漿糊。稠漿糊是指未經(jīng)調配的漿糊。次稠漿糊是在稠漿糊中加入少許清水,用于鑲活。半流質漿糊是按1份漿糊加上2~3倍的水調制的,用于托裱錦綾。稀漿糊是按1份漿糊加上3~4倍水調制的,用于托色紙、托畫心、托覆背用。 具體操作如下: 1.將泡制好的漿糊塊撈入盆中加入溫水,用手將漿糊塊抓碎,然后用過濾袋(或絲襪)過濾并擠到另外一個盆中,可反復幾次,根據(jù)裱件的需要加水或加漿糊使?jié){水達到您所需要的濃度即可。(待續(xù))。 2.托錦綾 剪紙畫軸裝裱,首先應當把錦綾托好(因錦綾不易破碎好掌握,為以后裝裱打基礎)具體方法如下: 1)段錦綾:將錦綾按2米一段剪開,剪之前應在裁口處剪一小口,然后橫向抽出一根絲,按抽絲的縫處剪開。 2)選托紙:常用托錦綾專用皮紙,規(guī)格有1米*2米、0.69米*1.38米兩種,對初學者易用小張的,好操作,但能浪費一些。如果用小張的托紙,應當把紙的接口處裁直。選3張橫用,并將托紙表面檢查一遍有無雜質、漏洞,雜質除掉,漏洞補上,正面朝外卷成小卷備用。 3)抻錦綾:將錦綾放在案板上,正面朝下,錦綾的正面是花紋圖案凸出的一面,用手鋪平,并且注意四邊與案板四邊平行.然后用噴壺噴少量水,分別抻錦綾四個邊使其與案板四邊平行,并注意錦綾的橫絲縱絲不要彎曲.可重復上述方法直到錦綾完全平直為止. 4) 刷漿糊:將調好的漿糊,用寬羊毛排刷先從錦綾中間橫刷一下,以固定錦綾,再按米字方向分別排刷直到漿糊刷平.漿糊稠度以排刷不滯為好.待完全刷好以后,將排刷上的漿糊擠出,留少許,將刷毛在案板上壓平,用刷進行光漿,按一順方向將多余漿糊刮平.然后仔細檢查錦綾面漿糊的均勻度,有無刷毛、雜質,如果有雜質請用鑷子清除。 5) 上托紙:將卷好的托紙的一邊與錦綾對齊,平放在錦綾上,用棕刷依次排刷,同時展放托紙,注意沒有排到的紙卷不要挨到錦綾上,以免托紙遇到漿糊伸展變形,影響平整。第一張刷平后,第二張與第一張紙接縫處搭0.2厘米的借口,刷上漿糊覆平。用舊報紙鋪在托好的錦綾上用棕刷排一遍,作用是吸取多余的水分,使托紙與錦綾吻合牢固。 6) 上撐子:用漿刷將錦綾四周刷上漿糊,并在一邊放一塊起子口紙,提起貼于貼板上,將四周邊緣排實,然后順起子口往里吹氣,使錦綾與貼板分開,用棕刷扇風,檢查四邊是否貼牢,中間應當鼓起。在板上應當放五至六天后才可以取下使用。 3.托剪紙畫心 剪紙裝裱首先應要求剪紙所用的紙張。用普通色紙剪紙存在兩個問題:其一,由于普通色紙的顏色是后刷上的,所以容易掉色,裝裱時跑色,影響裝裱效果;其二,由于普通色紙是機制的即所為的洋紙,保存壽命短,幾十年就會脆裂,這就失去了藝術品的價值。 剪紙裝裱應選用不褪色的純手工操制的色宣,這種色宣的顏色是滲透到紙張里面的,年久只能將浮色跑掉,但是可以保留其本色。因此,這種紙裱的剪紙作品可以長期保存。 裝裱前應對剪紙作品鋪平如有褶皺用熨斗燙平備用。 選一張大于剪紙的生宣紙,如需要裱帶顏色底的,可選用色宣紙,將紙鋪于工作案板上,用噴壺噴上少許水抻平,將稀漿糊按照米字方向均勻刷于紙上,刷完后在用漿刷將紙面光一次漿。在案板另一處,將剪紙作品(初學者應當選用小幅作品,剪紙線條粗些的為好。)正面朝向案板鋪平,用放大鏡仔細檢查有無褶皺、剪斷、缺損、雜質等,并修正處理好。接著用噴壺噴特少的水,將剪紙抻平。可反復噴反復鋪平,直至剪紙全部與案板貼平。這時刷好漿糊的生宣紙漿糊以失去部分水分。將其提起覆于剪紙上,用棕刷將紙排刷一遍,使其與剪紙全部貼合,之后用報紙覆于該紙上用棕刷排一遍,吸其水分。吸完水分將宣紙的四邊刷一公分的漿糊,放上起子口紙,粘于貼板上,從起子口吹些氣以防粘板和崩畫,在板上待五天以上,晾干。用起子取下等待進行下項工作。 4.方畫心、下料 待畫心完全干后,就該取下,如取過早畫心未干透,畫心下板后會收縮變形,影響鑲活、覆背、而且能造成畫軸變型。起畫心的方法是用竹起子從起子口伸到畫與畫板的空隙中,注意不要傷到畫心,由里向外沿著一邊裁開,再從相鄰邊裁開,兩個邊裁開后用手從裁開的對角往后面揭,把另外兩邊揭下,手一定用力要輕試著揭不要把畫揭壞。 方畫心:畫心正面朝上,選擇一個使畫面方正的邊用直尺對齊裁下一邊,然后沿直邊對折將相的邊用針扎眼,伸展后兩針眼用直尺對齊裁下另一邊,,再將裁好的兩條邊對齊,在未裁的兩個邊分別用針扎孔,然后分別裁出其它兩個邊,這樣畫心方好。 裁錦綾 裁邊首先要確定錦綾的花紋的方向,使整幅畫的花紋朝一個方向。裁剪時分別在料后面做出標記,裁兩邊錦綾一般寬度取4-6公分為好。習慣是大畫小邊小畫大邊。錦綾的顏色也應當注意,要按黑白灰搭配的原則,即剪紙、襯紙、邊綾要達到黑白灰的對比。邊條的具體尺碼是;所裱畫軸的寬度減去畫心寬度除2,高度是畫心高度加15毫米。天頭(畫軸上部),地頭(畫軸下部),寬度按所要裱軸的寬度,高度是整幅畫的高度減去畫心的高度,天取百分之六十,地取百分之四十。所謂的天高地厚。 裁距條 將色紙(托好的色宣,托裱方法同裱畫心,用一張四尺色紙后面托上一張四尺生宣紙,選用紙的顏色要與所裱的作品相配)裁成0.8厘米寬的,長度與畫心周長夠用即可。距條的作用是用來美化畫的,一幅畫配上合適顏色的距條對提醒和突出畫很有作用。再者年久之后錦綾破碎需要揭裱可以從距條處裁下,然后進行揭裱,從而起到保護畫心的作用。 裁天地串紙 天地串紙即包天地桿的紙,寬度與畫軸同寬,高度,天串取5公分,地串取12公分。用夾宣裁出。 宣復背紙 復背紙按畫軸的大小四邊加5公分用夾宣紙裁好。 其它附件; 天桿包頭用錦綾邊角料,裁出3公分正方2塊。 地桿包頭(紙地桿)用錦綾邊角料裁出4公分寬,12公分長2塊。 簽紙;選用一張仿古生宣紙裁2公分寬,畫軸1/2寬為長度裁好備用。簽紙的作用是畫軸裱好后,畫卷起來外露部分正好是簽條的位置,用于簽寫本畫軸的內容、作者等。 裁角袢;角袢用錦綾邊角料裁出2公分寬15公分長4塊,一頭可剪成斜角或云頭型。
撫松乾隆 2021-07-09 20:12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qū)別在創(chuàng)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tǒng)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一、紙版裝裱款式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二、卷軸裝裱款式 卷軸是是中國畫的一種裝裱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卷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相媲美了。裝裱卷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三、壓膠裝裱款式 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后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干。用這種方法裝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帶上行李看世界 2021-07-09 20:16 1、段建珺,生于1973年,是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舍必崖鄉(xiāng)油坊什八臺村人。現(xiàn)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擁有中國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剪紙藝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家等稱號,是南京大學特聘剪紙高級創(chuàng)作研究員。2004年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āng)邀請展中被授予“十大神剪”榮譽稱號。他的眾多剪紙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剪紙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收藏。段建珺出生在一個剪紙世家,奶奶和姑姑都是村里的剪紙高手,他自幼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酷愛剪紙、繪畫、泥塑等當?shù)孛耖g美術,并表現(xiàn)出超凡的天賦。在長達30多年的剪紙傳承實踐中,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鮮明剪紙藝術風格,達到了粗獷厚重、意趣深邃的藝術境界。他的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充滿生命張力、充滿濃烈的北方草原生命氣息的文化意蘊之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剪紙“馬”被譽為“中華剪紙第一馬”。段建珺是中國北方草原剪紙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剪紙藝術家。2、林玉卿因為剪紙,林玉卿獲得了“共和國百位書畫名家”、“優(yōu)秀民間文化藝術家”等稱號,但她說,她喜歡剪紙不為名利,只是因為剪紙讓她結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她每天都會接到朋友的電話,足跡也遍布大江南北,讓她收獲了無盡的快樂。剪紙作品有價,但情誼無價。
敬松 2021-07-09 20:20 中國的剪紙起源于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紙多在鄉(xiāng)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后,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于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tǒng)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xiàn)實需要,所以現(xiàn)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jié)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tǒng)的窗花所表現(xiàn)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詳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劉潤平 2021-07-09 20:23 央視剪紙美女――耿秋芳耿秋芳今年36歲。自從5年前開始學剪紙,耿秋芳從最簡單的花樣到各種復雜的人像,從最初的比葫蘆畫瓢到現(xiàn)在的駕輕就熟。“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對于剪紙,耿秋芳癡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