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戳破生活殘酷真相: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
今天,我想和你談談“理智”。
003010大結局,因為太慘了,被網友罵了一頓。
這部劇從一開始的溫馨家庭劇發展成愛情偽骨科劇后,幾乎天天被熱搜罵。
大結局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惡人”被迫洗臉,包括觀眾最討厭的趙和,以及徹底和解。
凌霄的母親陳婷九年來一直試圖控制他的情緒。自殺后,她突然醒悟,放棄了對兒子的控制,回到了新加坡。她也接受了女友李健健。
何梅和李結婚了,何終于有了一個下雨天帶他回家的媽媽,有了一個還愛著他的爸爸、哥哥、姐姐,一家人整整齊齊。
挺好的。只是有點假。
畢竟現實生活中,像和何這樣太懂事的孩子,沒有那么多精彩的童話結局。
我們對和何的理解感到痛心,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于劇中有一句臺詞,人瞬間就長大了。
什么時刻?
“別人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那一刻,你的心變了,你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那一刻,你獨自靜靜地長大。”
和何成了懂事的孩子,那一刻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他們都是被成年人“催熟”,過早地變成了“小大人”。
明智是他們照顧成年人和謀生的方式。
秋子的理智風格是對被“拋棄”的絕望。
如果一個人可以任性,為什么要選擇懂事?
因為他的生活環境迫使他為了獲得生存價值而變得理智。
太懂事的孩子是被迫長大的。
當何出生時,他被親生父親拋棄,后來又被母親拋棄。
之后,“成為負擔”的信念深入骨髓,他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被李收養后,他一直害怕自己會再次被拋棄,于是用自己的智慧換來了愛情。
劍姐姐不想要后媽,所以總是欺負他。他主動說是他的錯。
李建堅一次又一次扔掉行李箱,一次又一次撿起來。
他喜歡吃排骨,但只吃蔬菜,把肉留給李健建。
三個兄弟姐妹,一起動畫,和劍,正坐在沙發上。他只敢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
凌霄遞給他西瓜,他才敢吃。
他會半夜偷偷起來給全家人洗衣服,還會去店里幫父親擦桌子,幫廚房。
即便如此懂事,鄰居、路人,還有三嬸和六女都在不斷提醒他:
你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你應該理智,善良,感恩。
被拋棄的感覺成了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長大后,留學期間沒錢,吃了不少苦,但我總是向家人報告好消息,但我想讓家人覺得他過得很好。
回國后,大家都以為他真的是富二代,給兩個爸爸買了名鞋,給李健健買了昂貴的大牌包包,但他不愿意好好燒烤。
像秋子,有多少孩子覺得“只要我懂事一點,就會有人多看我一眼,多愛我一點。”
父母不愛我自己是我的錯,因為我不夠好。
然后,用一個懂事的外殼,偽裝你隱藏的脆弱角落。
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不被拋棄。
太心疼了。
凌霄式的理解是閹割后的隱忍和成熟。
理智本質上是一種“內傷”。
因為你用的武器是“壓制”。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把別人的情緒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默默地,讓哭泣變得無聲。
凌霄小時候,她媽媽陳婷一出去打麻將就把凌霄和姐姐鎖在家里。
有一次,他在給妹妹喂核桃的時候,妹妹不小心噎到了。
門窗都鎖著,他天天叫不應該,叫地不靈,眼看著自己的妹妹死在自己面前。
之后,媽媽沉浸在失去姐姐的悲痛中,變成了一個“情緒嬰兒”,一次次歇斯底里地責怪他,“因為你,她殺了姐姐”。
他的內疚讓他第一次“殺人”,把他變成了一個懂事隱忍的少<愛尬聊_百科全書>年,被迫學會閹割自己的情緒,照顧母親的情緒。
爸爸天天吵架,就躲在門外靜靜等著。父母吵了架,摔了東西后,他回家低頭默默收拾殘局。
媽媽不做飯,所以他自己做方便面。
當媽媽問的時候,她說她愛吃,這樣可以減輕她的罪惡感。
媽媽想打架,大塊頭。
半夜讓他出去玩,他就默默出去。爸爸以工作忙碌為由,消極躲避,常常留下他自己面對媽媽的情緒崩潰。
即便這樣,媽媽最后還是拋棄了他。
九年后,陳婷出車禍,他還是為了“贖罪”,被迫去照顧她。
照顧媽媽的整整九年里,陳婷動不動就要***,她的控制欲和情感綁架,再一次將凌霄殺死。
他整夜整夜失眠、焦慮,只能靠安眠藥入睡,卻不敢告訴陳婷半句。
真正變成了一個敏感懂事,默默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唯獨不能照顧自己感受的的大人。
因為在媽媽面前,他不能有情緒,不能提需求。
他指望不上任何人。
最幸運的是,你的懂事有人治愈
懂事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是為了填補心中那個不被愛的黑洞。
為了尋求一份穩穩的安全感,一份可以信任、依靠的愛。
賀子秋和凌霄,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被拋棄,被傷害。
但幸運的是,在新的組成家庭里,又同時被李海潮和李尖尖真正的愛治愈。
賀子秋打從被李海潮收養開始,就飽受周圍人異樣的目光,誰都能教育他:
“那不是你親爸,你要報答他,你要孝順。”
“你和別人不一樣,你要是不孝順不干活,李爸爸就不要你了。”
但李海潮始終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給了賀子秋穩穩的愛和安全感。
從他叫李海潮一聲“爸”開始,他就真正把子秋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去疼愛。
不管再忙,都照顧好他的一日三餐。
他知道子秋不敢吃肉,就主動夾給他吃。
當別人開玩笑小子秋說“你不聽話,你爸爸就會把你送走”時,李爸一遍又一遍堅定地告訴他:
“爸爸不會把你送走的。你和尖尖一樣,都是爸爸的孩子。”
他會在賀子秋焦慮時告訴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有爸爸在。
別人看不見子秋的懂事,他看得見,他心疼子秋的懂事、付出。
“我自己當親生兒子一樣疼的人,你們非說他不孝順,非要提醒我他不是親生的!我們子秋怎么不孝順了?怎么不孝順了?”
而李尖尖,也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在他被小伙伴嘲笑是沒媽的孩子,是拖油瓶時,緊緊握住他的手告訴他:
你不是拖油瓶。
這些愛,都讓他慢慢確信,自己是是值得被愛,值得被好好對待的。
所以,長大后的賀子秋,變得活潑開朗,從以前被迫的懂事,變成了真正的疼愛家人。
他要把所有最好的東西,全部給不曾拋棄他的人。
因為在這個家,李爸、凌爸、李尖尖、凌霄就是他的全世界,讓他知道:
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你。
而凌霄,也在李爸和李尖尖的愛中得到了救贖。
在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李爸爸用一桌桌熱飯熱菜,讓他嘗到了家的溫暖。
在他被媽媽拋棄的時候,李尖尖用她的樂觀告訴他:媽媽不要你,我要。
這些愛,是他在后來照顧陳婷的灰暗歲月里,最溫暖的一束光,支撐著他走過無數的暗夜。
我們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那些打著以家人之名去拋棄你、控制你的人,往往傷你最深。
反而是一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卻教會了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從來不是單向付出,而是雙向治愈的。
正如這部劇帶給我們最強烈的感受:
有的人會以家人之名傷害你,也有人會以家人之名治愈你。
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愛護的人,一定可以。
懂事不可怕,怕的是不被珍惜
說到底,我們怕的不是懂事。
怕的是我們的懂事、付出,被當成理所應當,不被珍惜。
想起朋友毛毛,是家里的老二,有兩個弟弟。
她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從來不會主動向父母伸手要什么。
弟弟在看電視的時候,她一個人包攬家務,主動洗一家人的衣服、做飯、下地干活。
心疼父母掙錢難,她一直穿堂姐的舊衣服,從不敢要求買新衣。
中學時甚至為了省公交車費,寧愿步行 1 小時回家。
她以為,自己的懂事,父母是看在眼里的,是會珍惜的。
但現實一次次讓她失望。
只要她沒按時煮好飯、做好家務,媽媽就罵她偷懶,而弟弟沒刷過碗沒掃過地。
弟弟上初中后,她要求不再幫弟弟洗內褲,被媽媽教訓,“你是姐姐,就應該幫弟弟洗衣服”。
有一次過年,她看到堂姐穿了一件很好看的新棉衣,看到發呆,媽媽也只是說:“等你姐穿舊了,就給你。”
她不懂,為什么自己的付出和犧牲都被當做理所當然?
為什么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委屈,還是選擇忽略?
高考前一個月回家,媽媽還是讓她洗弟弟的內褲,她終于忍不住吵了一架,崩潰地問:
“為什么我就要給弟弟服務?”
“為什么你們都覺得我應該做這么多?”
她永遠記得媽媽說的那句:“誰讓你是姐姐,是女兒呢?女人就是要做這些的啊。”
后來,高考報志愿,她堅決報了外省院校,想離這個家,遠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