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陽”過的保定 現在怎么樣了 他們相信“發熱”潮終會褪去?

如今再見著老顧客,梅姐會打招呼,“陽了嗎?”多數人回說,“陽了”。

梅姐也陽過了。她是保定清苑縣的一家面館的老板娘,12月12日,她感染新冠康復后再次開張,偶爾幾個沒“陽”的顧客會選擇打包食物帶走,但沒有一個人,因為她“陽過”不吃她家的東西,“大家都當成一種感冒似的常態”。

12月2日起,保定多區停止社區集體核酸,各區縣陸續進入常態化管理,商戶恢復營業,商場、公共交通等場所不再查驗健康碼,餐廳開啟堂食。

“解封”后,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經歷了艱難的過渡期。人們接二連三的感染,“中招”就像終究要落地的靴子,之前為“搶菜”發愁的人現在焦慮買不到藥,醫院的醫護感染也變得普遍,“陽性的醫生在看護陽性病人”。

十天后,盡管沿街還有不少店鋪在冷風中緊鎖,但梅姐的小面館已經熱氣騰騰。“陽”過之后,多數人都相信,“發熱”潮終會褪去,平靜的日常即將歸來。

梅姐的面館恢復經營,除特別標注外,文中配圖均為受訪者提供

“之前犯愁買菜,現在犯愁買藥”

時間撥回12月初,“解封”之初的保定,有些冷清。

在清苑縣開了十年面館、對街坊口味知根知底的梅姐,守在空蕩的店里。顧客少了大半,吃飯基本打包。到午飯點,人也是稀稀拉拉,能湊四五桌就不錯了。但她沒敢松懈,收完餐具,立馬用酒精擦桌、搓手——她老公盯得緊,“一會兒不搓他就嘟囔你”,搓得梅姐覺得手都光溜了。

店里的酒精噴壺,擱在顯眼處,5斤重,兩三天就要用完重裝;口罩、84消毒液也都備著。本來,店里還有個鐘點工,梅姐沒讓他回來,怕他萬一陽了,以后不在店里干了。

此前的11月29日,保定多個區宣布停止社區集體核酸,居民恢復流動;接著,12月2日起,各區縣陸續進入常態化管理。

那時,梅姐面館所在的社區群聊有些慌,“大家議論紛紛,核酸不做了,那誰陽了也不知道。”梅姐說,不同以往社區封控一解除,人“嘩”地涌店里來,這次放開,大家出行尤其謹慎,有的出門都帶小酒精噴噴。

在保定競秀區上班的曹靜回憶,當時上下班路上,除了偶爾有一兩個遛狗的,幾乎沒人閑逛;有次她和老公想去商城買件襖子,有些猶豫,結果進了商城,整棟樓1到5層,“逛街的顧客不超過5個人。”兩人一下放松了,“人少就安全了。”

曹靜去的超市,倒是熱鬧些,不過人們也是快速地在采購目標中穿梭,少有停留。她囤了至少夠家里吃一周的量,過去三年,這成了她的習慣。

出行人流的減少,公交車司機王斌有更直觀的體驗,“放開第一天(12月2日),最多一趟坐兩個。”人都坐后頭,像要和他在靜默的車廂里挨得再遠些。

“怕也沒用”,王斌說,戴N95口罩、車廂消殺,避免接觸,能做的他做到位就行,“回歸正常了,也不能說我時刻跟個刺猬似的”。12月4日,他測了次抗原,兩道杠,直接在家歇息了。

在保定做家居生意的張宏宇犯愁的是藥。他們小區近四百戶,封控期間有140多人混管異常,剛解封,一家六口還沒下過樓,接連陽了。

從前是為食物“焦慮”,現在是藥。張宏宇說,身邊的人都是上網查信息,自己上藥店排隊抓藥。他退燒后,卡痰總不見好,想買一兩款以前吃過、對癥的,轉遍小區附近的藥店,都是斷貨,只能抓各種止咳藥試試,結果吃得太雜,胃痛得去輸液。

張宏宇囤的藥。

也有人出于擔憂,囤了不少藥。放開后,曹靜單位很快有人發燒請假,她趁著下班回家的空隙,連著跑了幾天的藥店,囤了16盒連花清瘟膠囊,還有布洛芬、板藍根、金銀花顆粒等感冒退燒藥,想著斷貨的話,給家人分一分。她發現,12月5日之后,藥就不好買了。

12月15日,澎湃新聞致電保定主城區、縣城的8家藥店及村衛生室,連花清瘟口服液、膠囊全部斷貨,且不清楚何時能夠到貨,“廠家也沒有”; 只有3家藥店有少量布洛芬現貨,限購2盒;抗原試劑盒同樣緊缺,“也斷了幾天了”,<愛尬聊_百科>僅一家縣城藥店表示有貨,限購5個。

事實上,專家們提醒,每個人只需要準備3到4天的感冒退燒藥物,過度用藥可能損傷健康。梅姐說,她社區有人囤多了,又轉微信群里賣了。街坊有次剛搶到2盒連花清瘟,勸她,村里都在搶連花清瘟,咋還不囤點?梅姐的面館就挨著3家藥店,但她那時一盒藥也沒買,“得了再買也不遲,這還能斷了你的藥?”她老公說。

12月4日,梅姐發現唾沫咽著有些費勁,像感冒了。她尋思著,才開店3天,哪有這么倒霉?到10點,她感覺渾身酸疼,一陣疼過一陣,坐著都不得勁兒;也沒覺得身子發燙,就是冷,一測抗原,“媽呀,中標了。”

梅姐自測抗原陽性。

當時她老公一下把卷簾門拉上,買藥去了。她獨自坐在店里喝水,“沒事兒,我膽兒大著呢”。

“陽性醫生看陽性病人”

陽了后,梅姐和老公在店隔離。正好庫房有張上下鋪,上鋪放著貨,她躺下鋪休息。老公待庫房外,兩人不打照面,各支一口小鍋分開做飯,他煮個方便面,她再熬點小粥。

頭天梅姐燒到38.9℃,喝點布洛芬,發些汗退下去了,隔天又燒,長這么大,她從沒像這次守著點兒吃藥,反復燒了三天,“忽然感覺得勁兒一點了。”

那時挨著卷簾門,她每天聽路過街坊打電話聊的都是燒到了幾度,“我想是不是全世界都在高燒呢?”

緊挨她面館一百米內,五家店關門了。她自己剛好些,8歲的小閨女突然燒到39℃,她料想家里老小是跑不掉了,“我這心疼,失落的,堅持半天,后方還是起火”。

怕家里老人忙活不來,梅姐讓抗原正常的老公先回了家,拿熱毛巾給小孩搓手搓腳,折騰半夜,小孩高燒不止,只能上村衛生室打退燒針、拿藥,衛生室里“一會進幾個、一會進幾個,淹了山了”。

心焦的梅姐也往家趕,小孩燒得發蔫,吃不下飯,念叨著“想媽媽”。梅姐把她照顧好,大閨女臉也燙起來了,“我說行了,你也中招了,我已經有心理準備了”。

也有人沒準備好就中招了。教師陳妍發燒后,抱著4斤水壺灌水,嗓子還是發干,喝到后頭,嗓眼像橫了把刀,吞口水都扯著肉;渾身痛,感覺身體飄著,又很沉,有天還做了個夢,“在拼湊我的身體”。也不知道是不是藥吃多了,她腹瀉得幾乎虛脫。

與丈夫結婚2年,陳妍一直糾結什么時候要孩子,沒想到,是在吃了許多退燒藥的當口,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她慌忙查資料,找醫生咨詢,有說留的,有說不要的,“都崩潰了”。

12月12日,她去了趟婦幼保健院,沒掛上號,聽說一些“b超醫生確診了”,換了一家醫院,科室醫生也沒有上班。

12月15日,保定多家三甲醫院向澎湃新聞表示,院內已有醫護人員感染,“現在能上班的都是陽轉陰”;其中一家醫院床位緊張,都是“呼吸道陽性病人”;一家醫院運轉正常,但表示“來了之后做好被感染的準備”;原為保定的一家“黃碼”醫院則稱,陽性醫護只要不發燒就能復工,“陽性醫生看陽性病患”。

復工后的曹靜,同樣親歷了同事的漸次“消失”。最初辦公室10人來齊了,就她戴了口罩,她和同事開玩笑,別把病毒傳給她了,家里有小孩呢。沒幾天,挨她最近的一個工位空著,她一問,人發燒請假了。同事隨之戴起口罩,但正上著班,突然覺得發冷,量完體溫,立馬請假走人,怕再燒高點,沒法開車回家了。12月9日,辦公室只剩她一人了。

那天是周五,下班前,曹靜拿消毒液給辦公噴了個遍,用酒精拖地后開窗通風,想讓已經退燒的“第一梯隊”安全接班。她調侃自己是第二梯隊,該輪到她回家燒一下了。

其實早在第一個同事陽的時候,曹靜就把小孩送到奶奶家,隔天奶奶發燒又給送了回來;在親歷家人、同事接連感染后,她清楚,這事早晚要來。

周六起床,那些癥狀“如約而至”。曹靜沒測抗原,覺得意義不大了,“抵抗力強一點,心態好一點,應該是最有效的”。

而在保定雄安新區安新縣做金屬回收的耿勇,過去對病毒毫不在意。時常奔波縣里各地的他,口罩都懶得戴。抗原測出兩道杠后,他先給自己倒了杯42度的二鍋頭,“該吃吃,該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擱”,煙酒未斷。

直到各種發燒癥狀都來了,嗓音沙啞的他后悔地說,感染了,千萬別喝酒、別抽煙。走在家里,他拿著酒精,到哪都要噴一噴,至于外出,“現在必須戴口罩”。

“陽了嗎?陽過了”

“陽了嗎”,已經逐漸融入保定人的日常生活。幾年的疫情改變了許多,這座城市和人都在緩慢地重拾秩序。

保定涿州人趙亮平時就有備藥的習慣,這次也早早囤了各種感冒藥、退燒藥,還有父親治心臟的藥、母親的緊急哮喘藥和罐裝氧氣瓶。家里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是他的軟肋。

一解封,他就把父母送回了鄉下。讓父母把大門一關,每天在自家一畝大的院子里溜溜彎就好,現在農村串門、打牌的情況幾乎沒有了。

他還特地叮囑母親,要是給在村里上班的哥哥家做飯,把飯做好后就放他家里,等第二天他們去上班時再去收拾,“不要跟他們有當面接觸。”母親不太能接受母子間這樣淡漠相處,“她就說有這么嚴重嗎?我說這是為你們的健康考慮,這個病得了以后會很受罪。”

王斌的母親也是七十多歲,有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家里備的藥夠吃一兩個月,實在沒菜了他父親才會去趟超市采購。剛上大學的兒子也每天在家上網課、玩游戲,饞了就點個外賣。王斌是家里唯一需要每天出門的人。

封控期間公交不停運,王斌是應急隊員之一,負責線路有兩個司機輪班,一人上午跑兩趟,一人下午跑兩趟,兩趟加起來三小時車程,可能也沒有10個乘客,一般都是保供單位上班人員,去醫院做透析、拿藥的老人,或是拖著行李回家的人。

早先他一天跑十幾個小時,一到放學站牌,“全都是孩子”,車進不了站,人也擠不上來,“那種場景肯定是看不到了”,王斌說,疫情這三年,保定的出行結構變化不小,很多初高中生都開始住校或上網課了,車上常常坐不滿。

剛放開時,很多公交線路依然停著,王斌覺得主要是很多人感染在家,等疫情有所緩和,就會根據出行情況逐漸恢復。在家休息5天轉陰后,單位讓他繼續等排班。他有些犯愁,工資原本只有兩三千,這個月沒上幾天班,拿不到多少錢,下個月該怎么辦?

梅姐也有同樣的憂慮。起初她的面館只開中午和晚上,營業額足以養家。2020年疫情,一下子歇業幾個月,她突然意識到,這店不是想開就能開的,可能隨時會沒流水。這種“不穩定”帶來的不安全感,讓她和丈夫決定,在有生意可做時“拼盡全力”。

那一年他們增加了早餐,每天起早貪黑,冬天六點到店里,七點天亮后開始有人來買早餐,忙活到晚上八九點。“好多人說你多辛苦,我說辛苦能掙到就不錯了”。

梅姐說,11月23日封控前,生意已經非常慘淡,每天只有幾個客人,之后封了10天,又因感染關店了一周。她再次開張那天,第一個來買煎餅的顧客問,怎么歇了這么久?她直說“在家養羊了”。

12月16日,梅姐告訴記者,周邊很多門面還沒開,要么正在陽,要么在照顧輪著陽的家人。梅姐原本也想在家多休息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決定早點開門,只要有人來店里消費,“一切都不是問題”。

抗原轉陰后,梅姐重新開店。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原標題:“陽”過的保定,現在怎么樣了?)

編輯 舉報 2022-12-21 12:09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