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機出海“搶單”后 經濟第一大省又開始逆向“搶人”了?
圖片:中山出版
全國商報消息,返鄉潮來了。當很多省份還在忙著出海搶單的時候,各大勞動密集型省份已經提前打響了招工的“第一槍”。
12月19日,廣東省首批招聘團從中山出發,前往廣西跨省“搶人”,進行新一年的就業對接。
這只是開始。據當地媒體報道,為保障數萬家企業穩定生產,從12月19日至2023年3月底,廣東省與我市將攜手與省外重點勞務輸出省份開展線下對接、線上對接、人社部門對接、校企對接、人力資源代理對接、共享就業對接、服務專員對接。
此前,浙江義烏、紹興等地也在12月初推出過年“大禮包”,幫助他們在春節前后在崗。21日,湖州還出臺了穩定生產獎勵、員工復工補貼等硬核政策,支持企業保持工作崗位穩定、持續工作。
與返鄉潮背道而馳的“搶人”和留人趨勢背后,有一個趨勢不容忽視:在吸納了全國一半以上農民工的東部地區,農民工總數從2015年的16439萬人減少到2021年的15438萬人,短短6年間減少了1000萬人。僅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過去四年人口就減少了500多萬。
跨省“搶人”
臨近年底,是沖刺全年,為明年打好“預防針”的窗口期。經濟大省可謂動作頻頻。
以廣東為例。11月14日起,69家廣東企業的160人包機赴新加坡參加2022年亞太美博會,12月17日,140多家企業的270名外商包機赴阿聯酋迪拜參加第十三屆中博會.據統計,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平均每周有一個企業展團外出,橫跨歐洲和東南亞。
專機出海“搶單”的另一邊,出省“搶人”的專車已經開走了。
圖片:央視截圖
12月19日,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全國率先啟動“反向招聘”,組織10家重點企業和人力資源機構赴勞務輸出大省廣西賀州、貴港進行對接招聘。
公開資料顯示,廣西是中山最大的勞動力輸入地,在中山的工人超過80萬人。這次中山不僅提供了4500多個崗位,還安排企業與廣西賀州職業技術學院對接,推進校企共育,培養和引進人才。節后將開展專車接送服務,推出“招聘及人才引進大禮包”,讓招聘及人才引進效果更精準。
當地媒體稱,農民工返鄉正達到高峰,廣東已主動開展跨省就業對接。這次“扭轉”行動,既是解決“招工難”、杜絕“用工荒”的未雨綢繆,也是一個經濟大省穩定全國就業形勢的責任所在。
與出去“搶人”不同,有些地方是想“留人”。
比如,之前率先在海上“搶單”的浙江,正在通過一系列措施,留下來過年。
12月9日,紹興召開2023年“搶開局、穩增長”十二項措施新聞發布會,明確實施2023年“搶開局、穩增長”十二項措施。其中,紹興在穩定就業崗位方面出臺了十項措施,包括一次性發放價值800元的“新紹興人”代金券、“新年郵到家”溫馨大禮包等。此外,政府鼓勵企業通過發放紅包吸引員工留在紹興過年
此外,浙江多地也出臺了針對春節期間“不打烊”企業的獎勵措施。如義烏提出,春節期間連續生產的正規工業企業,2023年一季度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且同比增長的,每家企業獎勵10萬元;臺州出臺政策,對2022年產值超億元的制造業企業,2023年首月達到用電量指標的,一次性獎勵5萬元。
加速回流
春節前后,隨著大量農民工返鄉過年,勞動力輸入大省往往面臨企業用工成本上升、階段性用工短缺等問題。其中,珠三角、長三角等“用工大戶”尤為突出。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9251萬人,其中東部地區就業15438萬人,占比52.78%。進一步說,江蘇、浙江、上海、珠三角分別有5339萬農民工,4219萬農民工。
圖片來源:新華社
廣東作為全國農民工第一大省,共有農民工4200萬人,其中外省農民工2300萬人,約占全國跨省農民工總數的32.3%。廣東其他省份脫貧412.1萬人,占東部地區8省工作規模的43.8%。
這組數字足以說明保障農民工穩定就業,保障企業用工的重要性。與往年相比,今年“搶人”、留人更早、力度更大的背后,有著與以往不同的特殊性。
指出疫情和服務業下滑趨勢正在加速新一輪農民工回流。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發布會上指出,今年以來,受疫情蔓延等因素影響,城市部分行業特別是接觸性服務業用工需求下降,部分農民工返鄉就業。另一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返鄉農民<愛尬聊_健康養生>工本地就業率達到90.7%。
對此,一些地方公布的數據也得到了證實。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返鄉農民工72萬人,比一季度末增加3萬人,增長4.3%;今年10月,河南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全省新增返鄉創業人員137萬人,帶動就業900多萬人。
對于勞動力輸入地區來說,這也意味著保住工作越來越難。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各地都在爭先恐后地“搶人”和留人。
長期來看,珠三角、長三角等勞動力需求大的東部地區,“招工難”問題仍將持續。
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布的農民工調查報告,近10年來,我國農民工總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其中,農民工占比持續下降,從2010年的63.31%下降到2021年的58.71%。
分地區看,2016年至2021年,吸納全國一半以上農民工的京津冀、江浙滬、珠三角等東部地區,農民工總量從1.596億人減少到15438萬人,占比從56.65%下降到52.78%。其中,珠三角地區外來務工人員從2017年的4722萬人減少到2021年的4219萬人,四年減少500多萬人。
機遇和挑戰
經濟學家、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前主任李鐵認為,農民工從疫情中返鄉的現象不是一個長期趨勢,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做出的一個暫時選擇
“從外地返鄉的鄉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歡迎你回來。”近日,湖南張家界桑植縣委副書記、縣長梁高武大聲疾呼,歡迎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家過年。該視頻迅速在網上走紅,桑植縣成為網友口中的“有溫度的家鄉”。
公開報道顯示,桑植縣作為湖南省15個鄉村振興重點扶持縣之一,也是傳統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人數超過10萬人。去年2月20日,張家界首趟農民工返鄉專列從桑植高鐵站出發前往廣東省,載著全縣23個鄉鎮的635名農民工。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同樣是勞務輸出大省的貴州,給的是“真金白銀”的大補貼。
根據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今年6月發布的《關于做好新吸納返鄉農民工就業一次性補貼兌現工作的通知》:
自2022年起,對新吸納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省外農民工、與返鄉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并繳納社會保險的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按每人5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政策執行至2023年6月30日。
正如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所說,新增農民工數量有限,擁有數字技能的農民工發展迅速,這使得農民工成為技術工人的主體,農民工將成為寶貴的人力資源。
對于上述地區而言,關鍵在于他們在返鄉和留在家鄉后,能否真正留住并實現穩定就業。
近日,人社部、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促進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方面,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型產業和業態;依托縣級農副產品、文化旅游等資源,積極開發適合農村留守人員特點和需求的就業崗位。
可以看到,近年來,大型制造企業的生產基地,包括富士康、比亞迪、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正在從沿海地區向河南、四川等中西部勞務輸出地區轉移。該行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無疑會給當地農民工帶來可觀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