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劫難逃》:王千源帶鹿晗,看能不能帶得起來?
《在劫難逃》是緊隨《非常目擊》、《高樓大廈》之后的“迷霧劇場”新劇系列。就像《高樓大廈》中用結構驅動整個劇情的基本策略一樣,《在劫難逃》走了一條螺旋時間回撤路線,以最終時間點為基礎,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修改過程中,力求推翻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最終結果!
另一方面,《在劫難逃》中作為早期反派出現(xiàn)的鹿晗,估計和《高樓大廈》中的楊穎一樣,對從偶像團體轉型為職業(yè)演員抱有很大的期待。
陷入生死循環(huán)的父親能否改寫妻女雙亡的事實?
《在劫難逃》的故事以王千源飾演的前刑警隊隊長張海峰為主線。
兩年前,由于女兒的“意外”死亡,張海峰對自己的職業(yè)和自己產生了懷疑。她心灰意冷地度了一個長假。離開警隊后,她開了一家小吃店。整個人被困在中年失敗者荒誕頹廢的情緒中,生活中的她渾渾噩噩,讓曾經被女兒的離去折磨的妻子不堪忍受,無法在一起生活,甚至離婚。
然而,兩年后,突然有一天,一個“殺人犯”向公安局自首,要求以前刑警隊長的身份見他。
故事開始了。
在身份信息上誤導警方的嫌疑人假裝暈倒逃離醫(yī)院,綁架了張海峰的前妻喬欣,用喬欣的生命威脅他來到一棟樓的樓頂。在三人的交涉和對峙中,張海峰中彈身亡,嫌疑人和喬欣雙雙墜樓身亡。
但最奇怪的是,張海峰被槍殺了,但他在死后醒來。一切仿佛是一場夢,但之前的記憶歷歷在目。更矛盾的是,他從夢中醒來的時間明顯早于上次事件發(fā)生的時間。
于是,張海峰開始提前介入整件事,準備從源頭上殺死喬欣。然而,這一次他耗盡了器官,仍然沒有阻止自己和喬欣的死亡。而且,這一次提前介入的結果是——記憶中女兒的死亡,也參與了整件事!
結果,張海峰陷入了死亡的怪圈。每次他被殺,他以前所有的記憶都被附上,他被復活到更早的時間點。他要堅持的不僅僅是救現(xiàn)在唯一的親人喬欣,還要逆流而上,追查女兒的死因和這個嫌疑人的犯罪原因。
矛盾的是,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所有這些目標和經歷。整個事件最詭異的是,似乎只有張海峰活在未來,其他人都活在過去。
因為這種時空和信息的差異,他身邊的人可能會成為他追求理由的無形障礙。憑借對未來的準確預測,張海峰一次又一次地復活,發(fā)誓要保護妻子和女兒的安全,找出幕后的真相。面對巨大的時空能量矩陣,他是如何完成自己的預期的,他又是如何與模糊不清、隱藏的嫌疑人達成一定程度的能量平衡的.
前四集,還處于被動局面的張海峰還是個未知數(shù)!
五百本老江湖福,基本上保證了質量!
003010的力量在于500這個導演在自己犯罪懸疑領域的核心地位。在處理了《在劫難逃》、《古董局中局》、《白夜追兇》等一系列題材后,他現(xiàn)在已經是平臺“迷霧劇場”背后的高手之一,從《心理罪》、《十日游戲》到這一版的《非常目擊》甚至《在劫難逃》,其中有著同批題材的婚姻家庭變成諜戰(zhàn)懸疑風格,都有他的存在!
五百名導演擅長設置戲劇沖突,他們一貫的渲染懸疑氛圍、充分調動血腥恐怖元素的手法是早期犯罪影視作品的主要風格。而這次《白色月光》,因為王千源的同級別主演,可以明顯看到元素的加入,使得風格更加多元,駕馭能力更加成熟。
就觀感而言,《在劫難逃》追求的是一種電影質感,接近于歐美近期熱播電視電影的拍攝手法。對鏡頭語言的追求,鏡頭的移動方式,電影的色調和配樂都追求電影感。
為了貼近電影的質感,在追求視覺效果的同時,敘事方式也在剝離一部電視劇散漫細致的展示,剝離展現(xiàn)生活空間和不必要矛盾的情節(jié),明顯加快了劇情的整體節(jié)奏。3354《在劫難逃》,劇情牽扯很快。基本上第一集就把人物的矛盾和沖突介紹得很清楚,成功地通過事態(tài)激起了觀眾的食欲。
時空輪回的外殼是一部家庭倫理劇!
《在劫難逃》的外殼是一個時空循環(huán),類似于最近著名的那個。
《想見你》和《恐怖游輪》的循環(huán)設定,通過不斷回到過去,一次次重復經歷來進行線索累加,最終將所有經歷過的嫌疑點串聯(lián)成線獲得真相的過程。這種劇情設置的魅力集中展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穿越到過去,改變未來的原始設定,在共情方面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身后那些不如意,想方設法回到過去修正一下人生細節(jié)或者方向,改變一下如今的生活狀態(tài),是每一個觀眾都希望嘗試一下的普遍心理。
但究竟能不能改變未來的結果,觀眾也一直保持著好奇心。這樣的好奇心,足夠吸引觀眾把一個母題長時間的關注下去。
說白了,這種情形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有些事兒,你經歷了并且導致了某種不好的結果,那么在結果形成之后,如果有機會再經歷一次,你會做怎樣的選擇,有了這種便利都條件,你又準備如何改變結局呢?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不可能重來的,但我們也無數(shù)次想過,那個,假如……
于是,在知道人生最終結局的前提下,我們是否能逆天改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既定性結局呢?《在劫難逃》所探討的,就是這個有趣的話題。
而另一方面,這部劇的時空理論,在懸念設置上有一定的便利性——它在最開始的時候只需要拋出一個結果,而隨著一次次的穿越,用不斷增多的線索和細枝末節(jié)來交代人物的過去或未來,逐漸豐滿人物和事態(tài)的層次感。
開篇就拋出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最終設定,然后不斷反推和衍生,事件一直在進行但又一直不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結局,那種對于觀眾好奇心的驅動力,會永遠在劇情轉折的期待值上吊著觀眾,不到最后誓不罷休!
時長,最后可能死于時長!
《在劫難逃》第一次突破了國產劇集單集40分鐘以上的傳統(tǒng)慣例,而是用30分鐘以內的有限時間,在前四集盡可能短的開辟整個事件的前端設定。而且,加上整體12集的全部時長,算下來<愛尬聊_知識大全>,全場六個小時!
但是,看了前四集,劇情的弱點已經若隱若現(xiàn)了——不斷的重復,在削弱觀眾的期待值。畢竟像《在劫難逃》這種耍敘事套路的影視劇,因為其故事容量的問題,本身就不完全適合電視劇的表達,因為太長必須添加其他情節(jié)填充,會沖淡電影感,會打破情節(jié)的渾然一體,所以,這種追求一氣呵成的情節(jié)架構,更應該向兩個小時時間長度的電影轉化才行。
這種商業(yè)劇,最看重的就是劇情的敘事節(jié)奏感,要飛快,才有趣。而《在劫難逃》12集的劇情時長,再如何反轉,填充滿六個小時的劇情,會使得里邊不少的橋段流于啰嗦。現(xiàn)在,《在劫難逃》敘事套路要求它快節(jié)奏,而它半身的劇情體量,又快不起來。這是自相矛盾的,較為尷尬。
所以,隨著事件的展開,整個劇情的節(jié)奏勢必放慢,而一放慢,整體節(jié)奏的問題就明顯了!
演技,這可能要人命的演技!
雖然有影帝級別的王千源,最佳配角吳越。齊溪這樣的老資歷帶著剛剛演技有了點正經好轉的鹿晗,但是,如果用專業(yè)的眼光看,整體層次還是被劇情所限制了!
因為劇情的限制,前期情節(jié)里,王千源、齊溪等呈現(xiàn)的角色,還是典型的懸疑警匪劇老面孔,因為劇情推進的節(jié)奏感而千篇一律得嚴重。
至于鹿晗呈現(xiàn)的反派角色,也是過分的臉譜化。
綜合起來看,整部電視劇當中,現(xiàn)在劇情里沒有一個人物是站在真實的地面上的。
作為壓題的核心人物,趙彬彬這個人物本身就帶著身份和外貌氣質的反差,天使面孔魔鬼內心,很適合鹿晗來表現(xiàn)。這個角色在劇情里要點是沉得住氣,以冷靜來牽引整個局勢的前行,不需要過多的表情變化,就能完成這個人物的演繹,鹿晗是討了巧在其中的。
就之前拿著本色或者客串的一張臉而言,鹿晗的表演確實提升了一個層次,但是,在專業(yè)眼光里,他提升的速度距離合格的演員很有一定的距離。
按照入行的年限,作為當了幾年頂流的他現(xiàn)在才學習剔除偶像包袱,已經有些晚了。而他現(xiàn)在一系列轉型的行為,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該有的專業(yè)性!
前面說到了,趙彬彬的要求在冷與穩(wěn),要的是盡可能少的情感外放,來帶動或者引誘王千源的歇斯底里和疲于奔命。可是鹿晗的理解有點失誤,在趙彬彬身上,他在試圖放,從以前四平八穩(wěn)的偶像模式,釋放出一個咬牙切齒,窮兇極惡的罪犯形象出來。
但是,這個放是有講究的,尤其是遇見王千源這個等量級別的對手戲演員,任何拿捏上的失誤,都可能被對比形成反噬——你越用力,就越與想表達的東西相左。
所以,劇情里看得很明顯,導演對鹿晗的演技也是保持著謹慎態(tài)度的。所以,在前四集里相對較少的鹿晗戲份當中,能夠拍遠景,斷然不給特寫,敘事里面讓鹿晗盡量遠的離開鏡頭,而實在沒有辦法了,就用頭發(fā)遮擋臉部,給臉部加個眼鏡框遮一下……
很多小手段,就是為了防范他過于外放又過于套路化的表情,撕裂了情緒的精準,影響整體效果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