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缺金融版圖,騰訊注冊微信分付商標,微信版“花唄”出爐倒計時?
互聯網金融或迎來新變局,內測一年的騰訊分付浮出水面。
近日,天眼查信息顯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正在申請注冊“微信分付”商標,國際分類為金融物管、通訊服務等,商標狀態顯示為注冊申請中。
記者了解,微信分付是指微信用戶在吃飯、購物、看電影等場景中,用戶使用微信分付額度的消費分期服務。這項服務僅限用于消費場景,不支持用于發紅包、轉賬等。微信分付類似螞蟻金融的花唄分期和美團的美團月付。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微信分付布局較晚,而且內測時長已超過一年,但至今仍未大規模推廣。反觀螞蟻集團已推出花唄(包含分期)、借唄、芝麻信用等個人征信和信用支付產品。
目前,騰訊金融體系下有微眾銀行主導的微粒貸、小鵝花錢、We2000。與騰訊此前推出的信貸產品不同,微信分付主打消費分期支付。這也*微信主導的消費貸款產品,騰訊系金融產品推出微信分付業務后,金融版圖將更加完備。
此前,騰訊早已著手布局銀行、保險、證券、汽車金融等金融業務,以騰訊的資源和微信支付86.3%的市場滲透率,騰訊金融早已是龐然大物。
6月8日,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對記者表示,雖然微信分付有可能對類似花唄分期業務相近的平臺產生一定沖擊,但從整個消費金融體系來看,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銀行在消費貸領域都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對消費金融格局的影響還有待觀察和評估。
低調進軍分期支付
微信布局“分付”已有時日。
記者了解到,早在2020年3月,微信就開始內測“分付”。部分用戶點開微信錢包就能看到微信分付入口,另外部分用戶需要向客服自行申請開通。但有用戶表示,向客服發送開通微信分付的申請,未能獲得開通資格。
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用戶的選擇顯示騰訊分付業務存在篩選客戶,控制風險的前置做法,
具體業務而言,主攻消費分期的微信分付不支持轉賬、發紅包、作為親屬卡或其他自動扣費的扣款方式、提現到銀行卡等用途,也不支持信貸還款、購買理財等交易。
6月8日,一名微信分付內測用戶向記者表示,微信分付覆蓋的消費平臺比較廣,支持拼多多、京東、美團等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支付業務。相對于平臺內嵌的商品分期業務,使用更便利,自己統計分期消費情況也比較方便。
此前,阿里巴巴、美團、京東等也曾布局消費場景下的分期支付業務,但微信分付和其他消費分期支付服務存在差異,該業務的年化利率計算模式是固定的。螞蟻花唄分期、美團月付、京東白條商品分期需要自行選擇分期期數,按照期數計算分期的手續費和還款總數,而微信分付的已用額度將按日計收利息,初始年利率是14.6%,分期手續費不變。
雖然微信分付按日計息,用戶可以選擇隨時還款,但該服務也有每月*低還款要求。微信分付用戶每月需還上月末時已用額度的10%,還款金額為“截至上月末已用額度的10%+截至上月末已產生的利息”,否則無法繼續使用。
記者了解到,微信分付個人征信授權書的被授權人為“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而騰訊系其他的金融產品微粒貸、小鵝花錢、We2000的被授權人是微商銀行,這意味著“分付”是*由微信自己主導的信用產品。
相對騰訊而言,螞蟻金融的信貸產品體系過于“完備”。
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約談螞蟻集團,要求螞蟻集團“糾正支付業務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支付方式上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權,斷開支付寶與“花唄”“借唄”等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糾正在支付鏈路中嵌套信貸業務等違規行為。
有分析人士認為,微信分付內測時間超過一年很可能和監管有關,因為微信的支付鏈路中提供消費貸產品“分付”,和螞蟻花唄類似,該業務可能面臨監管不確定因素較多。
黃大智認為,分付沒有發布的因素有很多,監管或許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此外產品完善程度、市場接受程度,用戶和B端商戶接受程度也很重要,還有要考慮是否有足夠多的商戶支撐平臺拓展業務,甚至騰訊金融科技的戰略布局都影響分付業務的推出時機和方式。
有業內人士表示,騰訊對風控一向持有謹慎程度。騰訊團隊在2015年曾構建征信系統,推出騰訊信用分業務,但該業務在QQ限量公測后,馬化騰以用戶信息和隱私保護為理由要求產品停止開發。
騰訊公司曾在2020年業績會上表示,“我們對風控非常看重,我們在規模上有很大自我約束。”
松散的騰訊金融版圖
盡管如此克制,騰訊金融版圖仍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強大。
數據顯示,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2020年的收入為1281億元,同比增長26%。騰訊2020年年報指出,增長主要是因為在擴大的用戶基礎和業務規模推動下,商業支持、理財服務及云服務的收入增長。
雖然上述年報并未說明細分金融板塊收入情況,但據公司2019年財報,金融科技收入中騰訊云服務收入超過170億元,而金融科技方面(支付、財富管理及其他金融科技服務)收入約840億元,占表內金融科技收入的83.2%。
螞蟻金融或許能透露金融業務營收的巨大潛力。2020年上半年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63.39%,收入達到459.72億元。也就是說,微貸科技平臺、理財科技平臺和保險科技平臺中的花唄、借唄、余額寶、相互寶等產品貢獻了整個螞蟻金融集團超過半數的收益。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馬化騰介紹說:“騰訊的金融業務一部分是在體外,如微眾銀行天然擁有銀行牌照,卻是我們投資的。但核心業務都在體內,包括支付、理財平臺。騰訊并不是把全部(業務)包在一個所謂的金融集團里來做。”
具體而言,2014年騰訊牽頭發起設立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在這之前,騰訊與螞蟻集團、中國平安發起成立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此后兩年,騰訊繼續進軍保險行業,持有英杰華人壽20%股份。騰訊旗下的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和泰人壽15%股權。
早在2014年,騰訊集團就著手拓展證券版<愛尬聊_百科詞條>圖。據財華社報道,富途證券首輪1000萬美元融資名單中,騰訊赫然在列,富途證券創始人李華是騰訊第18號員工。2017年,騰訊投資了中金公司,繼續拓寬證券領域。
2018年,騰訊收獲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以順利開展基金代銷業務。另外,騰訊成立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投資水滴互助公司。至此,騰訊集團在金融領域已完成第三方支付、銀行、理財、征信、小貸、保險、基金支付、基金銷售等布局。
騰訊金融體系的信用貸款業務有微眾銀行主導的微粒貸、小鵝花錢、We2000微信備用金,但以上服務業務范圍并非專一的“消費分期貸款”產品。
記者留意到,四款產品的使用范圍和授信額度均有所差異。We2000備用金額度僅為2000元,功能主要為信用支付,也可用于消費支付、發紅包、轉賬;小鵝花錢*高額度50000元,使用范圍囊括微信消費、微信紅包、微信轉賬;微粒貸額度更高,額度在500元到20萬元,還支持提現功能。
微信分付的定位清晰,是一款“消費信貸產品”。分付的額度由系統綜合計算評估,官方并未公示額度上限,但網友曬出的額度普遍在10000元以內。
業內人士表示,相對螞蟻集團而言,微信內直接鏈接B端和C端的產品嚴重不足。微信分付的*大意義在于補上B端和C端的短板,完善騰訊金融科技體系。
對于騰訊而言,雖然微信用戶的規模高達12.42億,但微信分付業務起步較晚,推廣速度緩慢,且用戶已經有相對成熟的信貸支付業務的消費習慣。
黃大智向記者表示,騰訊作為中國*大的流量體,分付的推出將對行業形成一定沖擊。但在另一方面,消費金融發展較為成熟,在目前強監管的形勢下空間較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