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指什么??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指什么<愛尬聊_創建詞條>?
360U3083140963 2小時前 抗戰時期,要是中國士兵能做到裝備標準,估計日本也就沒膽子侵略國了。在晚清的洋務運動中,購買、仿制西式槍炮是其中一臺重要的內容。不過因為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購買、仿造西式槍炮時大多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統一規劃,清軍裝備的西式武器品種繁雜,幾乎西方幾個主要強國的武器都有所引進。這么做的一臺后果,就是后勤壓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凱編練新軍時,一度考慮以奧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槍為新軍標準步槍,以統一武器裝備。不過在購買了第一批試用以后,袁世凱發現曼利夏步槍的性能較差,因此后來又改用德國毛瑟步槍。此后又因為經濟因素購買過日本的步槍。因此在北洋新軍中,武器裝備依然非常復雜。以北洋第六鎮為例,該鎮成立時共裝備曼利夏步槍6863支、毛瑟步槍253支、哈其開斯步槍37支、毛瑟馬槍140支、曼利夏馬槍924支,一臺鎮就有三個國家的槍支。后來袁世凱首先在每個鎮內統一武器的口徑。像第六鎮的槍支就全部更換成日本產的三十一年式步槍和三十年式馬槍,統一使用6.5毫米子彈。而第三鎮則使用德國毛瑟和國產的漢陽造,口徑都是7.92毫米。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第二鎮(后來番號改為第四鎮)的步槍是德國7.92毫米毛瑟步槍,而馬槍是日式的6.5毫米。北洋各鎮有清政府全力扶持,裝備尚且如此混雜,其他地方部隊就更可想而知了。為了最終統一口徑,袁世凱一度選擇了6.8毫米為制式標準,并委托德國幫忙設計。然而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加上德國研制的6.8毫米子彈性能不佳,這個計劃未能實行下去。在民國初年,因為軍閥混戰不斷,各路大帥都是自行購買武器,因此這武器統一計劃自然也是遲遲無法執行。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實現了表面上的統一,統一武器口徑的計劃才再次被提上日程。此時因為中國國內德國的毛瑟系列步槍裝備數量最多,因此在1932年召開的全國制式武器會議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最終選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基礎進行仿造,作為全軍統一步槍,這也就是后來的中正式步槍。此外輕機槍選擇了進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輕機槍,重機槍是以MG08馬克沁式重機槍為藍本仿造的民24式重機槍。不過實際到抗戰爆發前,因為工業底子薄弱,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有限,因此全國上下各軍的裝備或是非常混亂。比如1934年統計時,國內軍隊裝備較多的馬步槍就有52種,手槍23種,沖鋒槍15中,輕機槍17種,重機槍19種,真正的萬國造。抗戰爆發以后,由于武器損耗很大,國民政府不得不緊急在國外采購。此時需要解決的是有無問題,自然顧不上其他了,因此采購對象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比利時訂購了FN步槍15萬支,捷克的VZ24步槍10萬支,德國毛瑟的標準式步槍11萬支。加上此后蘇聯和美國又分別提供過援助,所以抗戰時期中國士兵裝備的槍支種類復雜,沒有什么標準一說。而且當時國內沖鋒槍、輕重機槍的數量有限,因此各部在編制上也差距巨大,有些部隊裝備較好,輕機槍可以做到每個班一挺,營里再配上裝備重機槍的機槍連。而窮點的部隊輕機槍可能一臺連都沒幾挺,重機槍更是稀罕物,差別巨大,更沒有標準可言。中國真正做到各部隊的編制和士兵裝備統一,還得抗美援朝,全面引進、仿造蘇式裝備以后。這時候的中國要放到37年,鬼子敢動手絕對讓他們跪。
某種生活 2小時前 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標準裝備,基本就是萬國造階段。借著這個文章,縱橫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國軍(國民革命軍軍)的武器裝備發展史。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的主要武器裝備所謂的國民革命軍是在北伐前期,老蔣把北伐軍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點,實際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軍閥如桂系、粵系加上中央軍(黃埔學生軍)等拼湊而成,但是這只軍隊和北洋軍閥的部隊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這是一支有信仰的隊伍,并且配備了大量蘇聯送來的武器。很多人會疑惑,十萬北伐軍是如何打倒幾十萬北洋軍的,其實這個武器就是重要一節,孫中山臨死前和蘇聯確立的聯合關系,蘇聯幫助中國進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納甘步槍以及一些火炮和機槍送達廣州,到北伐前期,國民政府一共接收2.6萬支步槍,子彈1600萬發,機槍90挺,大炮24門。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截獲商團的武器,以及自主生產的一些。這些武器大部分給了黃埔學生軍,也就是后來的第一軍,而地方軍閥基本都是萬國造。從北伐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的武器裝備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老蔣財大氣粗的時候,先是擊敗吳佩孚和孫傳芳的40多萬北伐軍,收編了大量部隊的同時,也接收了他們的兵工廠,比如生產“漢陽造”的兵工廠,也為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大批的武器。緊接著發生了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中原大戰,老蔣的中央政府徹底的掌握了全國的政權,這個時候中國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國軍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門,相比北伐時期還要混亂,值得一說的是,東北軍在九一八后撤到關內,拿的槍是沈陽兵工廠生產的,閻錫山的部隊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老蔣在獲得絕對權威的同時,開始向德國學習軍事,并且購買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看老蔣反蘇,開始與國民政府合作,德國更是想幫國軍建立60個德械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實際調整過程中,裝備也大量縮水,最后只有十個師能夠稱得上德械師,但是老蔣的錢沒少花,運輸大隊長的這個稱號真的不是白給的。全面抗戰時期,國軍的武器裝備希特勒能夠發動二戰,估計老蔣或是助力一些,不說別的,就是國軍腦袋上戴的鋼盔,老蔣就進口了31.5萬頂。截止到1935年從德國進口1924式毛瑟步槍一萬支,ZB26輕機槍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輕型的迫擊炮等,在德國的幫助下,中國也能夠自主生產一些仿制1924式步槍的中正式步槍,以及其他裝備。1935年又開始續訂裝備,步槍子彈1.3億發,馬克沁重機槍1131挺,高射機槍120挺,戰防炮224門(包括炮彈12.4萬發);1937年又續訂馬克沁重機槍900挺,手槍3萬把,當中還有10萬支步槍和1.2萬挺輕機槍的訂單,雖然抗戰爆發,但是大部分的裝備都運抵中國了。德械師是全面抗戰初期的中堅力量,雖然精銳,卻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時候被打殘,再加上二戰開始,德國自身也需要制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無暇顧及中國了,后來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關系。在中日全面開戰后,由于德械師被打殘,中國和蘇聯又開始進行合作,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蘇聯希望利用中國來牽制日本,因此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裝備,從1937年到1941年蘇聯為中國提供了1200架飛機,1317門火炮,14025挺機槍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等。然而到了1941年蘇聯同日本媾和,蘇聯停止對話援助,老蔣將目光投向美國,中國組建開始裝備美式武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最開始接受美式訓練裝備美式武器。所以,在抗戰中,國軍的武器從來沒有“制式”標準過,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蓋。
starry 1小時前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淡。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里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制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個制作的草鞋。棉大衣,一臺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棉衣比較匱乏,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于磨面,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會發武器,但是,一臺師當中70%的士兵,實際上都是搬運兵。一旦行軍,由于沒有汽車,也缺乏騾馬。所有的帳篷,通信器材,電線,炮彈,迫擊炮,鍋碗,被褥,糧食,還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這種重武器,以及磨盤這種沉重的物價。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個用扁擔挑著行軍。美國記者白修德說過,中國軍隊第62軍在行軍的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兩條腿行軍,沒有重武器,只有幾門一戰時期的山炮。由于沒多少炮彈,開炮時幾如守財奴算金幣,根本舍不得拿出來用。大約三個士兵,才有一支步槍,第62軍或是當時軍委會直轄部隊,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隊的配置水平了。這個部隊肩挑人抗,從廣東北部徒步穿越山區增援湖南衡陽,隨后又從湖南徒步穿越層層大山去增援廣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后戰死病死過半,只剩下7000多人。就是這個部隊,又被指定去防御柳州,結果1944年11月,柳州成為抗戰我國失守的最后一座城市。
哈利波特逆天飛翔不可一世的小女 1小時前 抗日戰爭時期,所謂的“國軍”就是蔣介石中央軍和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總和,嚴格意義上說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分非常雜亂,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難界定“標準裝備”是指什么。抗戰初期蘇聯給予國民政府一定的軍事援助,以此列裝了幾個蘇械部隊,比如第五軍、第八軍和第七十四軍等,隨著1939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定,蘇聯停止軍援。到抗戰末期美國開始提供較多軍援,國軍又開始裝備美械部隊,但都不應該算抗日時期的主流裝備。唯一可算成規模的就是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而準備的“調整師”,是在德國顧問的建議和幫助下進行的陸軍整編,原擬完成六十個調整師的整訓和換裝,由于戰爭爆發,僅完成了兩批二十個師的人員與裝備調整,注意,調整師并不完全等于“德械師”,由于國力窘迫,一些調整師裝備的是仿制武器而非德械。調整師士兵的標準裝備如下:1,步槍,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槍(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槍。2,子彈袋,帆布長條型,由肩上斜繞一圈再到腰間一圈,可攜帶20個5發彈夾(少數德械部隊為皮制子彈盒)。3,水壺,部分德國進口部分仿制,橢圓形木塞蓋,肩被帶。4,干糧袋,方型,背帶跨肩。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制。6,軍常帽,圓筒型軍小帽。帽圍上有護面部,平常時折疊上去以兩顆鈕扣系住。7,鋼盔,德式M35鋼盔,有一顆青天白日徽。8,手榴彈,仿自德國的“二四”式長柄手榴彈。9,刺刀,575.5mm國產加長型。10,綁腿。
sdflc8 1小時前 其實國軍并沒有標準裝備,由于派系不同,以及后勤保障水平的問題等等,抗戰中的國民黨軍差異很大,甚至軍隊之間的彈藥體系都不同,因此也就談不上標準裝備了。就拿步槍來說,當時中國軍隊的步槍也是五花八門,東北軍的日械,西北軍裝備了不少蘇式莫辛納干步槍,中央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滇軍使用的法國勒貝爾步槍等等,這些步槍子彈互不通用,這就對戰時的后勤補給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尤其是一些部隊調動到其它地域,往往會面臨補充上來的彈藥無法使用的問題。就拿中央軍來說,很多人對其的印象就是德式M35鋼盔,中正式步槍等這些裝備,但是實際上即使是M35鋼盔,中央軍的裝備數量也不大,更多的使用的或是戰斗帽而沒有頭盔可用。而至于武器,差別也很大,比如著名的德械師,其實是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意圖建立的調整師,這些部隊裝備要比普通的中央軍好的多,中正式步槍、MP18沖鋒槍、M35鋼盔,德式火炮等都有裝備,但是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完成改編的部隊數量太少。而當時大多數中央軍士兵的裝備就是更老舊的漢陽造步槍、戰斗帽、布鞋等等這些簡單的物品。而對于更多得不到中央后勤支援的地方部隊而言,就要自力更生了。比如說川軍,其武器裝備水平就很差,機槍裝備數量極少,更不用說火炮了。而且實際上,打草鞋不僅僅是當時八路軍等部隊的習慣,很多中央軍、地方部隊也有這個習慣,因為布料等供應不足,草鞋在這時就成了一臺必然的選擇,很多士兵閑了就會打草鞋,因為其磨損太大,需要頻繁更換。而在后來,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后,主要得到這些援助的或是中央軍,比如當時的駐印軍,不僅武器裝備全部采用美軍裝備,連制服、薪資水平、后勤等都是美軍水平,和國內的中央軍又不是一臺級別了。
kitjit521 1小時前 如果只說是中央軍的理想標準裝備,那就省事多拉,畢竟那個軍閥時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購仿制的各路武器裝備加起來足夠開個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館了。這個所謂的理想裝備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會議定下的表當然,這個表上的裝備并沒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于住所周知的原因,當時國府那邊還沒空去落實制式武器。這事兒到1935年才算有個大概的框架,也是我們后來都比較熟悉的那些裝備。步槍方面不多說,基于毛瑟1924標準型的中正式,當然由于老漢陽的存量和生產線巨大,因此整個抗戰期間或是漢陽為主,中正為輔。(跟我念,chiang-常 kai-凱 shek申)輕機槍方面雖然之前兩次會議中都指定了法國哈奇開斯1931作為制式武器,但考慮到當時國府已經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制生產線,而且兩者性能效用類似,同時考慮到訓練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本來也是考慮哈奇開斯1930,因為一開始軍方認為水冷式的重機槍已經過時,氣冷才是未來。但考慮到火力持續性和重新仿制氣冷重機槍非常麻煩,因此依舊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機槍(MG08山寨版,但三腳架比MG優秀的多)手槍方面則比較雜,爭論挺多。一開始的會議上建議使用11.43mm的勃朗寧M1911手槍,但后來改用了比利時勃朗寧,但文獻上就說了當時選擇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確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或是勃朗寧大威力,9x19mm。當然當時盒子炮的基數和仿制量巨大,所以咱們實際上看到的手槍或是以盒子炮為主。至于沖鋒槍在當時還算不上是普遍列裝的玩意,相當多時候沖鋒槍這個職責有全自動盒子炮擔任。其他炮我就不寫了...不擅長,求其他大佬補充
360U3083140963 2小時前 抗戰時期,要是中國士兵能做到裝備標準,估計日本也就沒膽子侵略國了。在晚清的洋務運動中,購買、仿制西式槍炮是其中一臺重要的內容。不過因為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購買、仿造西式槍炮時大多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統一規劃,清軍裝備的西式武器品種繁雜,幾乎西方幾個主要強國的武器都有所引進。這么做的一臺后果,就是后勤壓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凱編練新軍時,一度考慮以奧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槍為新軍標準步槍,以統一武器裝備。不過在購買了第一批試用以后,袁世凱發現曼利夏步槍的性能較差,因此后來又改用德國毛瑟步槍。此后又因為經濟因素購買過日本的步槍。因此在北洋新軍中,武器裝備依然非常復雜。以北洋第六鎮為例,該鎮成立時共裝備曼利夏步槍6863支、毛瑟步槍253支、哈其開斯步槍37支、毛瑟馬槍140支、曼利夏馬槍924支,一臺鎮就有三個國家的槍支。后來袁世凱首先在每個鎮內統一武器的口徑。像第六鎮的槍支就全部更換成日本產的三十一年式步槍和三十年式馬槍,統一使用6.5毫米子彈。而第三鎮則使用德國毛瑟和國產的漢陽造,口徑都是7.92毫米。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第二鎮(后來番號改為第四鎮)的步槍是德國7.92毫米毛瑟步槍,而馬槍是日式的6.5毫米。北洋各鎮有清政府全力扶持,裝備尚且如此混雜,其他地方部隊就更可想而知了。為了最終統一口徑,袁世凱一度選擇了6.8毫米為制式標準,并委托德國幫忙設計。然而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加上德國研制的6.8毫米子彈性能不佳,這個計劃未能實行下去。在民國初年,因為軍閥混戰不斷,各路大帥都是自行購買武器,因此這武器統一計劃自然也是遲遲無法執行。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實現了表面上的統一,統一武器口徑的計劃才再次被提上日程。此時因為中國國內德國的毛瑟系列步槍裝備數量最多,因此在1932年召開的全國制式武器會議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最終選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基礎進行仿造,作為全軍統一步槍,這也就是后來的中正式步槍。此外輕機槍選擇了進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輕機槍,重機槍是以MG08馬克沁式重機槍為藍本仿造的民24式重機槍。不過實際到抗戰爆發前,因為工業底子薄弱,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有限,因此全國上下各軍的裝備或是非常混亂。比如1934年統計時,國內軍隊裝備較多的馬步槍就有52種,手槍23種,沖鋒槍15中,輕機槍17種,重機槍19種,真正的萬國造。抗戰爆發以后,由于武器損耗很大,國民政府不得不緊急在國外采購。此時需要解決的是有無問題,自然顧不上其他了,因此采購對象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比利時訂購了FN步槍15萬支,捷克的VZ24步槍10萬支,德國毛瑟的標準式步槍11萬支。加上此后蘇聯和美國又分別提供過援助,所以抗戰時期中國士兵裝備的槍支種類復雜,沒有什么標準一說。而且當時國內沖鋒槍、輕重機槍的數量有限,因此各部在編制上也差距巨大,有些部隊裝備較好,輕機槍可以做到每個班一挺,營里再配上裝備重機槍的機槍連。而窮點的部隊輕機槍可能一臺連都沒幾挺,重機槍更是稀罕物,差別巨大,更沒有標準可言。中國真正做到各部隊的編制和士兵裝備統一,還得抗美援朝,全面引進、仿造蘇式裝備以后。這時候的中國要放到37年,鬼子敢動手絕對讓他們跪。
某種生活 2小時前 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標準裝備,基本就是萬國造階段。借著這個文章,縱橫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國軍(國民革命軍軍)的武器裝備發展史。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的主要武器裝備所謂的國民革命軍是在北伐前期,老蔣把北伐軍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點,實際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軍閥如桂系、粵系加上中央軍(黃埔學生軍)等拼湊而成,但是這只軍隊和北洋軍閥的部隊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這是一支有信仰的隊伍,并且配備了大量蘇聯送來的武器。很多人會疑惑,十萬北伐軍是如何打倒幾十萬北洋軍的,其實這個武器就是重要一節,孫中山臨死前和蘇聯確立的聯合關系,蘇聯幫助中國進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納甘步槍以及一些火炮和機槍送達廣州,到北伐前期,國民政府一共接收2.6萬支步槍,子彈1600萬發,機槍90挺,大炮24門。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截獲商團的武器,以及自主生產的一些。這些武器大部分給了黃埔學生軍,也就是后來的第一軍,而地方軍閥基本都是萬國造。從北伐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的武器裝備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老蔣財大氣粗的時候,先是擊敗吳佩孚和孫傳芳的40多萬北伐軍,收編了大量部隊的同時,也接收了他們的兵工廠,比如生產“漢陽造”的兵工廠,也為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大批的武器。緊接著發生了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中原大戰,老蔣的中央政府徹底的掌握了全國的政權,這個時候中國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國軍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門,相比北伐時期還要混亂,值得一說的是,東北軍在九一八后撤到關內,拿的槍是沈陽兵工廠生產的,閻錫山的部隊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老蔣在獲得絕對權威的同時,開始向德國學習軍事,并且購買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看老蔣反蘇,開始與國民政府合作,德國更是想幫國軍建立60個德械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實際調整過程中,裝備也大量縮水,最后只有十個師能夠稱得上德械師,但是老蔣的錢沒少花,運輸大隊長的這個稱號真的不是白給的。全面抗戰時期,國軍的武器裝備希特勒能夠發動二戰,估計老蔣或是助力一些,不說別的,就是國軍腦袋上戴的鋼盔,老蔣就進口了31.5萬頂。截止到1935年從德國進口1924式毛瑟步槍一萬支,ZB26輕機槍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輕型的迫擊炮等,在德國的幫助下,中國也能夠自主生產一些仿制1924式步槍的中正式步槍,以及其他裝備。1935年又開始續訂裝備,步槍子彈1.3億發,馬克沁重機槍1131挺,高射機槍120挺,戰防炮224門(包括炮彈12.4萬發);1937年又續訂馬克沁重機槍900挺,手槍3萬把,當中還有10萬支步槍和1.2萬挺輕機槍的訂單,雖然抗戰爆發,但是大部分的裝備都運抵中國了。德械師是全面抗戰初期的中堅力量,雖然精銳,卻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時候被打殘,再加上二戰開始,德國自身也需要制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無暇顧及中國了,后來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關系。在中日全面開戰后,由于德械師被打殘,中國和蘇聯又開始進行合作,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蘇聯希望利用中國來牽制日本,因此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裝備,從1937年到1941年蘇聯為中國提供了1200架飛機,1317門火炮,14025挺機槍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等。然而到了1941年蘇聯同日本媾和,蘇聯停止對話援助,老蔣將目光投向美國,中國組建開始裝備美式武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最開始接受美式訓練裝備美式武器。所以,在抗戰中,國軍的武器從來沒有“制式”標準過,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蓋。
starry 1小時前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淡。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里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制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個制作的草鞋。棉大衣,一臺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棉衣比較匱乏,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于磨面,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會發武器,但是,一臺師當中70%的士兵,實際上都是搬運兵。一旦行軍,由于沒有汽車,也缺乏騾馬。所有的帳篷,通信器材,電線,炮彈,迫擊炮,鍋碗,被褥,糧食,還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這種重武器,以及磨盤這種沉重的物價。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個用扁擔挑著行軍。美國記者白修德說過,中國軍隊第62軍在行軍的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兩條腿行軍,沒有重武器,只有幾門一戰時期的山炮。由于沒多少炮彈,開炮時幾如守財奴算金幣,根本舍不得拿出來用。大約三個士兵,才有一支步槍,第62軍或是當時軍委會直轄部隊,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隊的配置水平了。這個部隊肩挑人抗,從廣東北部徒步穿越山區增援湖南衡陽,隨后又從湖南徒步穿越層層大山去增援廣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后戰死病死過半,只剩下7000多人。就是這個部隊,又被指定去防御柳州,結果1944年11月,柳州成為抗戰我國失守的最后一座城市。
哈利波特逆天飛翔不可一世的小女 1小時前 抗日戰爭時期,所謂的“國軍”就是蔣介石中央軍和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總和,嚴格意義上說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分非常雜亂,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難界定“標準裝備”是指什么。抗戰初期蘇聯給予國民政府一定的軍事援助,以此列裝了幾個蘇械部隊,比如第五軍、第八軍和第七十四軍等,隨著1939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定,蘇聯停止軍援。到抗戰末期美國開始提供較多軍援,國軍又開始裝備美械部隊,但都不應該算抗日時期的主流裝備。唯一可算成規模的就是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而準備的“調整師”,是在德國顧問的建議和幫助下進行的陸軍整編,原擬完成六十個調整師的整訓和換裝,由于戰爭爆發,僅完成了兩批二十個師的人員與裝備調整,注意,調整師并不完全等于“德械師”,由于國力窘迫,一些調整師裝備的是仿制武器而非德械。調整師士兵的標準裝備如下:1,步槍,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槍(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槍。2,子彈袋,帆布長條型,由肩上斜繞一圈再到腰間一圈,可攜帶20個5發彈夾(少數德械部隊為皮制子彈盒)。3,水壺,部分德國進口部分仿制,橢圓形木塞蓋,肩被帶。4,干糧袋,方型,背帶跨肩。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制。6,軍常帽,圓筒型軍小帽。帽圍上有護面部,平常時折疊上去以兩顆鈕扣系住。7,鋼盔,德式M35鋼盔,有一顆青天白日徽。8,手榴彈,仿自德國的“二四”式長柄手榴彈。9,刺刀,575.5mm國產加長型。10,綁腿。
sdflc8 1小時前 其實國軍并沒有標準裝備,由于派系不同,以及后勤保障水平的問題等等,抗戰中的國民黨軍差異很大,甚至軍隊之間的彈藥體系都不同,因此也就談不上標準裝備了。就拿步槍來說,當時中國軍隊的步槍也是五花八門,東北軍的日械,西北軍裝備了不少蘇式莫辛納干步槍,中央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滇軍使用的法國勒貝爾步槍等等,這些步槍子彈互不通用,這就對戰時的后勤補給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尤其是一些部隊調動到其它地域,往往會面臨補充上來的彈藥無法使用的問題。就拿中央軍來說,很多人對其的印象就是德式M35鋼盔,中正式步槍等這些裝備,但是實際上即使是M35鋼盔,中央軍的裝備數量也不大,更多的使用的或是戰斗帽而沒有頭盔可用。而至于武器,差別也很大,比如著名的德械師,其實是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意圖建立的調整師,這些部隊裝備要比普通的中央軍好的多,中正式步槍、MP18沖鋒槍、M35鋼盔,德式火炮等都有裝備,但是到抗戰全面爆發前完成改編的部隊數量太少。而當時大多數中央軍士兵的裝備就是更老舊的漢陽造步槍、戰斗帽、布鞋等等這些簡單的物品。而對于更多得不到中央后勤支援的地方部隊而言,就要自力更生了。比如說川軍,其武器裝備水平就很差,機槍裝備數量極少,更不用說火炮了。而且實際上,打草鞋不僅僅是當時八路軍等部隊的習慣,很多中央軍、地方部隊也有這個習慣,因為布料等供應不足,草鞋在這時就成了一臺必然的選擇,很多士兵閑了就會打草鞋,因為其磨損太大,需要頻繁更換。而在后來,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后,主要得到這些援助的或是中央軍,比如當時的駐印軍,不僅武器裝備全部采用美軍裝備,連制服、薪資水平、后勤等都是美軍水平,和國內的中央軍又不是一臺級別了。
kitjit521 1小時前 如果只說是中央軍的理想標準裝備,那就省事多拉,畢竟那個軍閥時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購仿制的各路武器裝備加起來足夠開個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館了。這個所謂的理想裝備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會議定下的表當然,這個表上的裝備并沒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于住所周知的原因,當時國府那邊還沒空去落實制式武器。這事兒到1935年才算有個大概的框架,也是我們后來都比較熟悉的那些裝備。步槍方面不多說,基于毛瑟1924標準型的中正式,當然由于老漢陽的存量和生產線巨大,因此整個抗戰期間或是漢陽為主,中正為輔。(跟我念,chiang-常 kai-凱 shek申)輕機槍方面雖然之前兩次會議中都指定了法國哈奇開斯1931作為制式武器,但考慮到當時國府已經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制生產線,而且兩者性能效用類似,同時考慮到訓練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本來也是考慮哈奇開斯1930,因為一開始軍方認為水冷式的重機槍已經過時,氣冷才是未來。但考慮到火力持續性和重新仿制氣冷重機槍非常麻煩,因此依舊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機槍(MG08山寨版,但三腳架比MG優秀的多)手槍方面則比較雜,爭論挺多。一開始的會議上建議使用11.43mm的勃朗寧M1911手槍,但后來改用了比利時勃朗寧,但文獻上就說了當時選擇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確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或是勃朗寧大威力,9x19mm。當然當時盒子炮的基數和仿制量巨大,所以咱們實際上看到的手槍或是以盒子炮為主。至于沖鋒槍在當時還算不上是普遍列裝的玩意,相當多時候沖鋒槍這個職責有全自動盒子炮擔任。其他炮我就不寫了...不擅長,求其他大佬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