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類乙管后張伯禮在忙什么 最新專訪 他提出這點建議?
專訪張伯禮:“天津老張”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鼓與呼
75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走路很快,身邊的年輕人也得三步并兩步,才能跟上他的腳步。
他笑稱自己“停不下來”,中醫藥事業是他一生的追求,對他來說,“工作是一種享受,也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訣”。
過去3年,他一直守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最前線,被授予“人民英雄”的國家榮譽。可他還是喜歡“天津老張”這個稱呼,他把這4個字寫在防護服上,從武漢到石家莊,哪兒疫情最危急,哪兒就有“天津老張”。
作為國醫大師,他無論多忙都堅持每周出診。他看病有“三不”原則:不開大處方、不開貴重藥材、不做重復檢查。這位老中醫把患者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
今年是張伯禮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十六個年頭,過去這些年,他提出議案和建議80余項,其中關于中醫藥立法、傳染病防治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修訂、培養基層全科醫生等建議均被采納。
張伯禮一直在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鼓與呼。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中醫藥全面介入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全過程,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也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亮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醫藥的作用,這讓張伯禮感到欣慰,“中醫藥迎來了自己發展的契機”。
他不諱言中醫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中藥的質量和臨床的證據,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兩大瓶頸”。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藥的爭議很大程度來自于臨床評價的科學性問題。也就是說,要讓世界接受傳統中醫藥,關鍵在于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證明傳統中醫藥的有效性。于是張伯禮領先開啟了全國第一個中醫循證醫學的研究,加強中醫藥臨床優勢的評價,用現代科學加強研究論證,旨在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理。
在3年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全程介入,“對于無癥狀的、輕型的、普通型的患者,中醫藥完全能夠治愈。”張伯禮說,對于重癥、危重癥病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救治方法;康復期采用中醫藥幫助減少后遺癥。對此,張伯禮團隊開展了循證研究,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并發表了相關論文。
“中藥的第一車間是在田間地頭。”談到保證中藥質量的問題,張伯禮提出要大力推廣無公害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建立中藥材“三無一全”標準,即無重金屬、無農殘、無黃曲霉毒素,實現全程可溯源,“讓大家都用上放心的藥,是下一步我們努力的方向”。
“中醫藥和西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也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張伯禮說,中醫藥深度融入醫改大局,以較少的資源提供了較多的服務,用中國式辦法為解決世界性醫改難題提供了思路。
隨著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更加需要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康復、減少重癥等方面的優勢。不久前,張伯禮和國醫大師晁恩祥牽頭制訂了《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后常見癥專家共識》,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幫助患者早日完全康復。
“我們可以戰勝疫情,但是沒有戰勝病毒。”張伯禮提醒,目前對病毒的了解還不夠,建議加強對病毒的研究。
在參加一次學術活動時,張伯禮也感染了新冠病毒。“癥狀比較輕,一直沒有發燒;渾身有點疼、嗓子干、咳嗽,一個星期就基本都恢復了。”他表示,自己接觸了很多高齡老人,他們平安度過了這波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接種了疫苗”。
過幾年會不會出現新的病毒?如果再出現怎么辦?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做好人才儲備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作為天津中醫藥<愛尬聊_百科大全>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深知,新時期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更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引領與支撐。他一直對年輕人寄予厚望,不止一次稱贊年輕一代“有擔當,值得信任”。他期待,能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醫學人才,“能打仗、打勝仗”。
記者手記:“天津老張”的笑與淚
行醫一輩子,年過七旬的張伯禮有醫者特有的慈祥和豁達。對后輩說話時,他總面帶微笑,語氣也讓人特別安心。
過去3年,人們記住了這位“披甲上陣”的老爺子,他在防護服上寫上“天津老張”,沖在疫情最危重的地方。武漢疫情最嚴峻時,他因勞累過度突發急性膽囊炎,緊急做了手術。沒休息多久,他又投入工作,笑稱“我跟武漢人民肝膽相照了”!
這位與疫情不斷“硬剛”的“人民英雄”多次在公眾面前灑淚。我第一次見他落淚,是在2020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談到年輕醫護面對病毒的勇敢、為大家舍小家的奉獻,他哽咽了。他說:“年輕一代是值得信賴、值得托付的!”
在2021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他談到年輕一代的作為時再次哽咽。他說:“以80后為主體、90后為先鋒、00后為新銳的廣大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關鍵時候頂得住,在抗疫中不怕犧牲、勇于奉獻,讓人印象深刻。”
每次采訪中探討抗疫經歷時,他總會談到很多人,他說:“不管是沖鋒陷陣的,還是默默無聞的,只要為抗疫作出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而這位老人的淚,為他們而流。
他有浪漫的一面。在激情難抑的時刻,總喜歡賦詩一首。他會到南開大學靜靜地聽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演講,欣賞葉嘉瑩談到的“弱德之美”。在一次與葉嘉瑩的對談中,張伯禮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弱德之美”絕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事業,為了人生理想,隱忍是為了更深遠的理想。這正是醫者身上的美德,“為了搶救病人的生命,誰有力量誰有本事誰上。一旦把病人治好了,絕對沒有你的功勞我的功勞之分”。
張伯禮的人生追求影響了很多人。擔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時,他倡導在優秀中青年教師中建立“筑夢班”,希望教師從我做起,成為幫助學生成才的“筑夢人”。他希望年輕一代成為真正會思考、有覺悟的“大寫的人。”
(原標題:乙類乙管后張伯禮在忙什么?最新專訪,他提出這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