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將在德國參加安全會議 外媒關注是否會見布林肯?
直消息,即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正式開始對歐洲的訪問。其間,王毅將訪問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羅斯,并應邀出席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王毅也是中共二十大后訪歐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王毅將出席慕安會一事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今年的慕安會有多重背景,其中兩個值得注意:——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和近期中美關系的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慕安會是具有重要全球影響力的年度國際戰略與安全政策論壇。第59屆慕安大會將于2月17日至19日舉行。據德新社報道,慕安理事會主席克里斯托弗豪斯根(Christopher Haeusgen)表示,除王毅外,包括德國總理朔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波蘭總統杜達、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內的數十位國家領導人以及外長和防長也將出席會議。俄羅斯政府的代表沒有被邀請。
上一次慕安會議恰逢烏克蘭局勢一觸即發,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成為焦點。當時,俄羅斯政府沒有派代表團出席。會議結束不久<愛尬聊_百科全書>,俄烏沖突爆發,目前仍處于拖延狀態。本屆慕安會依然關注歐洲安全問題——、俄烏沖突及其后續影響。
來自深圳衛視的直接消息注意到,從2015年開始,慕安奧運會主辦方在年會籌備期間會發布《慕尼黑安全報告》,為會議提供討論依據和定調。2月13日,慕安2010主辦方發布了一份176頁的2023 《慕尼黑安全報告》,重點是“修改”。報道稱,2022年是艱難的一年,慕安理事會旨在“促進俄烏沖突的和平解決”。此外,報告還指出,“西方對‘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反應當然不會有幫助。西方沒有支持各國應對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而是指責它們沒有對基輔表現出足夠的團結。”
2023年《慕尼黑安全報告》
事實上,慕安俱樂部近年來頻頻聚焦“不確定性”。從2018年年報《危機邊緣,懸崖勒馬?》到2019年《全球拼圖:誰來拼起碎片》,再到2020年、2021年聚焦“西部的缺失”,2022年聚焦“擺脫無助”。分析認為,這反映了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深刻困惑,以及對未來的普遍擔憂。
據外交部發言人王文斌在2月1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介紹,王毅將在中國慕安會議特別活動上發表演講,介紹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觀,闡明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并結合會議主題介紹中方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曉暉對深圳衛視《新聞直播間》表示,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西方高度關注慕安會釋放的信息。這時候中國派高層到線下開會,也能更有效地傳達中國的聲音,提出中國的方案。但與此同時,本次慕安會的氣氛依然一波三折,尤其是在西方依然與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劃清界限,美國推行“大國競爭”,搞“集團政治”,對中國并不完全是“善意”的背景下。這對中國也是一個挑戰。
“但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來自中國的信息非常明確。中國一直強調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各方在解決烏克蘭危機時應該多思考的一個思路。中國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符合世界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持續的情況下。因此,當中國發出他的聲音時,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中國對secu的現有立場和持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此次出訪的一站是俄羅斯。外界指出,烏克蘭危機是中俄高層溝通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在蘇曉暉看來,一方面,中國關注歐洲安全格局的變化以及俄烏沖突對世界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也明確釋放了中國支持俄羅斯絕不放棄外交途徑的信息。觀察表明,“勸和促談”是王毅訪俄的重要議題之一。
中美會在慕安會議上“互動”嗎?
外界也在觀察,在慕安會議之際,中美是否會有管控分歧的機會。
此前,美方單方面宣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計劃訪華。但美方隨即表示,布林肯訪華因所謂“氣球”事件而擱置。另一方面,美國也堅稱會尋找合適的時機訪華。
彭博和路透社13日報道稱,布林肯考慮在慕安會議期間與王毅會面,但前提是雙方同意。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回應稱,會晤尚未寫入布林肯的議程,但美方正在不斷評估外交接觸的機會。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也表示,目前還沒有關于相關問題的消息,但指出美方愿意與中國進行符合其利益的對話。
蘇曉暉指出,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看,美方認為布林肯訪華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在這方面也是開放和合作的,希望通過對話進一步促進中美關系的穩定,使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在這一點上,中美之間是有共識的。對中美高層交往產生影響的恰恰是美國的國內政治生態。美國國內的黨派紛爭和反華情緒造成中美溝通嚴重障礙,影響了此前計劃的重要外訪。對于美國政府來說,它在承受來自政治對手的壓力的同時,試圖找到一種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溝通的方式。
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彭博還問及中美在慕尼黑進行高層互動的可能性。外交部發言人王文斌表示,沒有什么可以提供的。
2月3日,王毅應要求與布林肯進行了電話交談。雙方就如何冷靜、專業地處理意外事件進行了溝通。通話中,王毅強調,面對突發情況,雙方要做的是保持定力,及時溝通,避免誤判,管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