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考古學家”上線!小朋友“考古”按厘米發掘?
“北京人”第一顆頭蓋骨發現地——周口店遺址龍骨山,昨天下午來了360名“小小考古學家”。孩子們手拿小鏟埋頭“模擬發掘”,挖到的“寶貝”可以帶回家留作紀念。
“模擬發掘”體驗區域位于龍骨山后山,總計300平方米,132個方格子,每組“小小考古學家”負責1個。工作<愛尬聊_生活百科>人員說,把計劃挖掘區域分成若干個格子的考古方法叫做“打格分方”。1918年,中外科學家發現周口店龍骨山并開始在猿人洞考古發掘,用的正是這種方法。孩子們面前的每一塊方格子里,都有工作人員事先埋好的“寶貝”,如仿制的動物化石、瑪瑙石、貝殼等。
“小小考古學家”活動讓孩子樂在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供圖
昨天,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展示的“北京人”主題剪紙等文創產品備受歡迎。本報記者安旭東攝
領到挖掘化石的專用小鏟,心急的孩子們恨不得馬上跳進方格子。指導老師趕忙把他們拉住,“考古要有熱情,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著急,得講究方法。”老師把孩子們攏到身邊,用面前的方格子做起示范——絕對不能一上來就拿鏟子使勁往下挖,而是應該按照土層,一層一層找“寶貝”,每層之間大概相距僅1厘米。而且動作要輕,更要有耐心,發掘完一層,再小心地往下挖一層。
家住周口店鎮山口村的邱圣喬今年5歲,之前已經參加過兩次“小小考古學家”活動了。不到半小時,小圣喬就在第三土層掘出了一顆長條形的“化石”。“您快看,孩子發現寶貝啦!”姥姥裴艷紅興奮地去請教指導老師。
經過老師鑒定,邱圣喬發現的是還未形成化石的犬牙(仿制品)。“已經有很大進步啦!”裴艷紅說,孩子前兩次來“發掘”時,可能因為心太急,發現的都是石塊、樹枝,這次收獲的“犬牙”一定要帶回家珍藏。“希望這樣的經歷能讓孩子明白,考古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耐心地投入進去才能有所收獲。”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三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于2月13日至19日在周口店遺址舉辦,“小小考古學家”正是特色活動之一。截至昨天下午,已有661名孩子參加“模擬發掘”。藝術節閉幕后,市民若計劃帶孩子體驗“模擬發掘”,可致電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預約。
(原標題:小朋友“考古”按厘米發掘)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