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分揀工在崗猝死卻“不屬于勞動者”?讓老年人發揮余熱不能先寒了人心?
新黃河客戶端消息,2月21日,一則“60歲分揀員凌晨猝死,中通不承認死于工作”的新聞沖上熱搜。
死者家屬表示,中通愿意賠付意外險金額、額外喪葬費和人道主義費用,但不認定為工傷死亡。寧波市人社局表示,60周歲本身不屬于勞動者范疇。沒有繳納工傷保險的,不能認定為工傷。
此事引發網友熱議。對于人社局給出的“60歲不屬于工人”的說法,多數網友表示難以接受。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漸進式延遲退休指日可待。對于90后、00后來說,60歲還在工作崗位上幾乎完全可以預見。新聞中分揀員凌晨在工作中猝死,足以刺痛人心,產生強烈的替代效應。人社局的這種說法與公眾的樸素認知相悖,不足為奇。
其實真正應該引起關注和思考的是人社局非常現實的解釋,雖然不嚴謹。
目前,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干部55歲,女性工人50歲。按照《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時,勞動合同終止。這意味著,達到退休年齡的再就業人員失去了勞動法保護的勞動者身份,不能簽訂勞動合同,只能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和勞務合同沒有一字之差。在勞務合同框架下,企業沒有為勞務提供者繳納五險一金的義務,因此沒有工傷保險保障。
新聞中分揀員猝死無疑令人遺憾,但更值得關注的是60歲以上老人再就業過程中的法律保護和政策盲區。
2021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號文件,其中提到“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愛尬聊_尬聊百科>用”,“老有所為和老有所養相結合”,“全面清理妨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既然國家鼓勵老年人發揮“余熱”,那么銀發族的權益就必須跟上,不能讓類似的糾紛一次又一次地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