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結局最幸運的不是鐘曉芹、王漫妮,而是陳嶼?
103010完美落幕,劇中各種主角,最后都各得其所。如果說誰的結局最好,那不是鐘、或,而是。
陳郁的大團圓結局不僅僅是美滿的婚姻,在這份感情中,成長時期出身家庭破碎帶來的傷害、陰影和無奈也一一填滿。
健康的婚姻治愈了陳郁。從"眾人盼秦別離"到"余過天界秦",他的結局得到了命運的善待,終于在這種善待中學會了釋放自己,敞開心扉擁抱生活。
但在陳郁幸運的背后,無數同樣受到傷害的陳郁人,試圖用一點點溫暖去消化過去的傷痕,卻最終無法達成自己想要的。
日山的日記小說《三十而已》的扉頁里,有這樣一段主人公的獨白,“我,DJI,讓男孩的夢想成真,卻撕碎了女孩的夢想。我理解自己,我理解別人,我理解世界,我重新詮釋世界,最后它被世界丟棄”。
DJI,這個獨白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男孩—— DJI,他被出身的家庭傷害,試圖理解和治愈,但最終留下的是傷痕。
DJI的生活似乎被他與父母的關系分成了幾個部分。
14歲之前,DJI的生活幸福而溫暖,充滿了父母的關愛。他智商高,顏值高,是別人的孩子。
但在我14歲的時候,父母出軌,吵架,然后父母重組家庭,把DJI一個人留在他充滿溫馨回憶的老家,曾經是他戰斗的一切突然按下了停止鍵。從此,家就像年輕時的陳郁對于DJI來說,只是他身體的一個容器,但他的靈魂早已自由了。
曾經的學霸也踩著墮落的曲線,甚至在高考前拼命努力,就是為了逃離這個容器,逃離這個帶給他滿是傷害回憶的地方。
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逃避過去只能被過去束縛得更深,DJI也是如此。他以為可以逃離家鄉,卻發現自己依然被過去美好或黑暗的回憶籠罩著。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DJI總是用“那個男人,那個女人”甚至“狗,男人和女人”來稱呼他的父母。他恨他的父母,但他認識了一個又一個女孩,卻從來沒有真正在乎過,對別人保持著疏遠的態度。
他很少參與室友的討論,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世界里。那種沉浸感甚至讓DJI感嘆,“這樣進去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
原生家庭對DJI的傷害讓他表面冷漠,內心缺乏安全感。他習慣性否定自己,不能輕易相信和融入周圍的一切,過著孤島般的生活。
同時,DJI和陳郁一樣,表面冷漠,內心渴望被關心和愛,甚至被贊美和肯定,會被別人的一點點善意所溫暖和融化。
父母每個月寄來的生活費,雖然表面上不屑,但都記在本子上。原本答應逃離家鄉,卻因為聽到父母說“回來吧”,毅然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這個電話讓DJI覺得他被記住了,被需要了,這就足夠了。再次見面,DJI對父母的仇恨和不滿,以及日復一日的相處,轉化為接納和原諒。
他也逐漸拆掉了自己的內墻,于是擺平了那個會為母親虐待她的男人,把自己同父異母的玩具作為禮物送給了他。
DJI的心是柔軟的,但它被突然的疼痛凍結了,現在它很容易被一些微弱的光和熱解凍。
他不僅理解父母,甚至覺得自己有責任肩負起他們的未來,不想要太多,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于是在大年三十坐上了回學校的火車。
這種告別不是逃避,更像是一種自我解放。他富有同情心,因為他知道。因為這份慈悲,他也長大了。這是DJI人生的第二階段。
在學會理解他的父母后,DJI也像陳郁一樣在生活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遇到喜歡的女生,他勇敢表白,追求。他獲得了愛,他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但我不想命中注定的女孩秦婉婷,卻帶給他更大的打擊。
103010的強大之處在于,它不僅描繪了主人公悲慘的過去,而且DJI的女朋友們,從念雪到張艷到秦婉婷,都有自己的家庭出身。
雪念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小康家庭。她父母愛家和睦相處,雪念背景純真善良。她敢于做出自己的選擇,她選擇了一路走到底。她的婚姻也延續了她父母平淡、穩定、幸福的生活。
出生在北京底層家庭的張艷,有著美少女的驕傲和犀利,一切都是有計劃的,以自我為中心。可是那么清高,卻用來花別人的錢。
現自己的欲望。張顏的家庭是她思維模式的根源,她的家庭不僅窮在了物質更窮在了精神,張顏空有美麗外表卻是真正被窮養長大的。所以長大后她愛慕虛榮,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最終選擇了在現實的世界中功利地活著,在一個又一個有錢人之間周旋,甘心成為金絲雀。
而讓大疆深沉愛過的覃婉婷,雖然條件優越父母有一家大工廠衣食無憂,但卻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去關心她,甚至小小年紀就被推出來作為換取全家幸福的籌碼。
覃婉婷的表面看上去比大疆完整幸福,但內心卻是空虛甚至是破碎的,她看似自信獨立,卻缺乏自己的價值觀,成為任人擺布用身體和靈魂換取好生活的棋子。
大疆遇到覃婉婷,也進入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他從冷到熱,從隱藏愛到釋放愛,再到被現實打擊,最終在重重糾結與失望之下,大疆走向了自己的結局,一個他<愛尬聊_百科全書>口中被丟棄的結局。
這結局看似是墮落的,卻是被現實一次次打擊之后的失重,這樣的失重使他始終找不到人生的立足點,所以會隨著命運的擺弄隨波逐流。
如果時間倒回14歲,大疆的家庭沒有散,或者父母在重組之后沒有立即切斷對他的愛,他的人生是不是會有不同?
任何一種關于人生的假設都是無用的,這世界上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千千萬,能夠像陳嶼這樣走出傷痛實現和解的人卻微乎其微。
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只愿每一個父母在孩童時都不曾被命運捉弄和傷害,更愿每一個孩子都能站在良性循環的起點上,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