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惑》:最窮少女姜小果的職場逆襲之路?
要說最新的爆款劇是什么,除了最近天天掛在熱搜上的《三十而已》,還有一部類似的貼近生活的青春職場劇,就是《二十不惑》。
在這部劇中,無論是早出晚歸準備考研,還是為了找工作跑遍校園,甚至是幾個實習生激烈爭奪一個招聘名額,很多人都有同感。可以說是“當代畢業生插畫”!
對于已經走出校園的“社會動物”二哥來說,看這部劇真的是感觸很深!
尤其是劇中一段職場新人實習經歷的描述,簡直不太能引起共鳴。
“實習讓人窮,日薪一百,自理,不補餐,賣血貴。他們能買得起的就是張杰的燒烤餐,25減20……”
相比隔壁《三十而已》,這部劇雖然沒那么殘酷,但也是真正的職場新人教材。
20歲如何走上正確的職業道路,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動物?劇中的女主角姜也許能給你一個答案。
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奮斗。
職場有句名言: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有目標的人在流浪。人如果沒有目標,被動選擇,就永遠摸不到成功的脈搏。
在劇中,姜是一個極其自律和有目的的年輕人。
以下是她在實習的那一刻,在人生的最初階段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我相信大家看完都會覺得慚愧。因為很多人的大學時光,甚至職場時光,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度過的。
大家自然都很佩服這樣一個初出茅廬,計劃如此清晰的人。
其中,江甚至為了“轉正”的小目標,每天給老板端茶倒水,就是為了搞好關系。有人認為這不是奉承嗎?但我們都知道,有些工作場所并不是這樣。你不做,不代表別人做的就是錯的。至少別人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都差不多的人。
其中,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明確的短期目標,只有3%的人有明確的長期目標。
調查結果顯示,25年后:
3%的人25年來從未改變目標,并朝著目標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
10%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上層,短期目標不斷實現,生活狀態穩步上升;
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可以安居樂業,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成就。
而最后的27%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日子不好過,經常失業,依靠社會救助,經常向別人和社會抱怨。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目標對人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一開始,成功只是一種選擇。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就會有什么樣的人<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生。
著名作家蔡康永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當你15歲的時候,你發現游泳很難,所以你放棄了游泳。18歲時,你遇到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行’。18歲時,我發現英語很難,所以我放棄了英語。28歲時,有一份很棒的工作需要懂英語,所以你必須說,‘我不會。"
在人生初期,越是麻煩,越是懶于學習。越往后,越有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的風景。
想要更好的未來取決于你今天的選擇和行動。
聰明又足智多謀。
關于這一點,劇中有一段話和對話讓二哥很深刻。
江的舍友段佳寶,因為家境殷實,在校內外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作為一個典型的飯圈女孩,她最大的工作愿景就是接近自己的偶像。
于是為了這個夢想,她嘗試去應聘明星助理的職位。
然而,在大學的這幾年里,段家寶只照顧過偶像化。自然他在學習上的專業能力不夠,沒有社團活動經驗,顯然沒有競爭優勢。
但是,她決定硬著頭皮,但是在寫簡歷的時候,她覺得好慘,不知道要寫什么。
于是乎,她的校招頻頻被刷,她不得不在緊急情況下求助于江這個職場新人。
于是,就出現了下面這段經典對話,江把段家寶在《偶像崇拜》里看似無用的經歷,包裝成了一份“完美的簡歷”。
給明星拍照修圖等于擅長攝影修圖技巧;參加線下明星見面會,等于擁有豐富的大型活動組織經驗;上微博安利明星秀等于擅長病毒營銷。
我不得不說,姜確實很聰明。雖然該劇有夸張的表演成分,但不難看出姜是開頭的。
入職場能夠站穩跟她的這種聰明機智、隨機應變能力是分不開的。這類人在職場,往往會獲得領導更多的青睞,這樣的能力特點,也并不是先天能夠得到的,跟姜小果自身平時的積累有很大的關系。
古話說的好:“腹有詩書氣自華。”
臨場應變能力就是:處理自己已有知識的速度的能力。
努力爭取,堅持不懈
姜小果在去心儀的普凌公司面試時,其實第一次是被拒絕的,不是因為她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之前與該公司的周總發生了一點誤會,所以在面對周總的故意刁難時,小果自然是招架不住的。但是她認為,周總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只能怪自己專業不足。
所以她回去之后,就針對周總的提問做好功課,渴望為自己爭取一次新的面試機會。
準備好資料再次來到普凌公司的她,遇到了正要上電梯的周總,隨即她做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舉動,將電梯的每個樓層都按了一遍,為自己爭取了三分鐘的時間。
于是她不僅回答了周總之前的提問,也強烈表達了自己想來普凌的意向,深得周總和其助力賞識。
很明顯,最后她成功了。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劇情和巧合幾乎不會存在。但是戲劇來源于生活,關于堅持的故事卻從來沒有缺失過。
我們非常熟悉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云,就是一個在求學路上從不放棄、不斷堅持的人。
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卻一直踐行著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他說自己非常相信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很多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說他們的成功有秘訣的話,那么“堅持”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不畏困難,敢于表現
在順利地進入普凌公司后,第一次技能展示,是要以小組形式進行的。
通過抓鬮,姜小果本可以進入其他組,但是來自北大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男生要和他換組,理由是C組的其他兩個女生是北大土著研究生,和她們同組,這個男生說自己很有壓力,會自卑。
姜小果聽完,二話沒說,就和他換了組。其實,若論學歷,姜小果只是華南大學一個普普通通的畢業生。
室友知道后也直罵小果,“你是不是傻?北大研究生都不敢去,你去不是找虐嗎?”
小果卻這樣回答:
“強組也有強組的好處,我雖然是根草繩,但是我就跟這大閘蟹綁在一塊,那我不就是大閘蟹的身價了嗎?你沒看到其他組的人,都主動上前和我打招呼呢?接著她又說:“她們對我的學歷有成見,那我當務之急,就是和她們搞好關系,讓她們無法拒絕我的存在。”
作為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姜小果從來沒有在乎這種身份對比問題,她在乎的只有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能不能在小組中領導他人。
很多新人初入職場,都害怕和一些專業的“老人”一塊工作,怕拖累別人怕被嫌棄。
但是我們這樣想:有機會能和厲害的人共事,不就代表自己也很厲害嗎?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就更應該好好抓住,來學習和展現自己。
姜小果的大閘蟹理論就做出了很好的闡釋:
面對能力強的競爭對手,我們不能害怕畏縮,敢于表現才是職場成功的一道法則。
寫在最后:
無論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已經在職場摸滾打爬多年,都能在《二十不惑》中找到在職場中的熱血和無畏的沖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