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要初二下學期考試題要帶答案的?

語文人教版,數學物理<愛尬聊_尬聊百科>北師大版,生物蘇教版
Smx深圳珠寶 2022-03-10 15:16

現象 1、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動發出的聲音都能被人耳聽到。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固體&gt;液體&gt;空氣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約是340 m/s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因此聲音必須被距離超過17m的障礙物反射回來,人才能聽見回聲。 低于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 4、樂音 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樂音。 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用來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 5、噪聲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6、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聲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7、噪聲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消聲)、傳播過程中(吸聲)和人耳處(隔聲)減弱 第二章光現象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的直線傳播可以解釋許多常見的現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線是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直線。畫光線時必須用箭頭標明光的傳播方向。 3、光在不同介質里傳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氣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認為是3×108m/s。 4、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5、從光的入射點O所作的垂直于鏡面的線ON叫做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號i表示。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反射角,用符號r表示。 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B、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C、發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線向同一方向反射,這種反射叫做鏡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這種反射叫漫反射。 9、無論是鏡面反射,或是漫反射,每一條光線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 10、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大小相同;像與物上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鏡面(也就是說像和物關于鏡面對稱);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11、虛像: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種介質,如果介質不均勻,光也會發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時候傳播方向不改變。 13、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折射角。 14、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氣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是比較大的,即“空角大”) 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實際的淺;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來向上彎;看見落到地平線下的太陽;叉魚的時候瞄準魚的下方;海市蜃樓等現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鏡(反射)能使平行光會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陽灶。根據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點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電筒的原理。 17、凸面鏡(反射)能使平行光發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視野。例子:汽車的后視鏡、街頭拐角處的反光鏡。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鏡 1、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做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2、凸透鏡(折射)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折射)對光有發散作用。 3、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主光軸,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這個點叫做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光心在透鏡的中心。 4、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凸透鏡兩側各有一臺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點,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線經過凹透鏡后變得發散,這些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主光軸上的一點,這一點叫做凹透鏡的虛焦點。 6、凸透鏡成像的情況以及應用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U 像的情況 像到凸透鏡距離V 應用或分界點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縮小 實像或虛像 U&gt;2f 倒立 縮小 實像 2f&gt;V&gt;f 照相機 U=2f 倒立 等大 實像 V=2f 像大小的分界點 2f&gt;U&gt;f 倒立 放大 實像 V&gt;2f 家用投影儀、幻燈機 U=f 不成像。光源放在焦點處可以得到平行光 虛實像的分界點 U&lt;f 正立 放大 虛像 V&gt; U 放大鏡 7、實像指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光具后實際的光線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實的光點會聚而成的且與原物相似的圖樣。實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現出來,可以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影片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機成的像、家用投影儀成的像都是實像。凸透鏡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與物分別在凸透鏡的兩側。 8、虛像是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光具后,實際光線沒有會聚而是發散的光線,是這些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所成的像。虛像不能在屏幕呈現出來,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物體在焦距內的凸透鏡所成的像都是虛像。凸透鏡成虛像時,物體必須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這時凸透鏡起放大鏡作用,像與物在凸透鏡的同一側。 9、凸透鏡的物距大于像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機.眼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臺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形成物體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是靠睫狀體來改變晶狀體的厚度,從而改變這架高級相機鏡頭的焦距。 12、產生近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對光的折射能力太強,使遠處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前,可利用凹透鏡的發散作用來矯正。 13、產生遠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薄,對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處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后,可利用凸透鏡的會聚作用來矯正。 14、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靠近眼睛的叫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叫物鏡。來自被觀察的微小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臺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的作用則是把這個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鏡的作用。 15、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分別由凸透鏡組成。物鏡的作用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相當于把遠處的物體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視角。目鏡的作用是用來把這個像放大,起放大鏡的作用,相當于再次增大了視角。 16、物體對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不僅和大小有關,還和距離有關。視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專題·電路知識復習課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加深理解電路中有關概念和規律; (2)進一步掌握電路鏈接的基本特點. 2.通過復習總結,使學生學會處理電路問題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是電路鏈接的基本特點和處理方法. 難點是電路知識的綜合運用.由于電路的結構變化時,常常會引起一些電路參量(如電阻、電流、電壓、電功率等)發生變化,這就造成了對電路鏈接形式的理解和電路知識的運用上的困難,因而也就形成教學上的難點. 三、教具 家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1)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電功率的關系; (2)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電功率的關系; (3)電路一章中的物理量、定義式、決定式、測量儀器等內容. 2.歸納上述內容,列成表格形式,填入相應內容,打出家用投影片. 適當指出各處要點,講述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 四、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一)簡單電路計算 1.求等效電阻(家用投影片). 例1 如圖1所示電路中,電阻R1=6Ω,R2=3Ω,R3=2Ω,R4=12Ω,求外電路的總電阻.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歸納要點.在這類問題中,可從電流的流向出發,在外電路中,由高電勢點向低電勢點流動,從而確定電勢變化和等電勢點,畫出等效電路圖. 在圖1所示電路中,a點與電源正極鏈接,電勢最高;b點與電源負極鏈接,電勢最低;a點和d點等電勢,在外電路中,電流由a點流向b點的過程中,要流經c點,由于電流流經電阻時電勢要降低,故c點電勢低于a點電勢,高于b點電勢.由上述分析可知,該電路中有a、c、b三個電勢高低不同的點.如圖2所示,將a、c、b三點重新排列,并把原電路圖中的各個電阻畫在相應的兩點間,從這一改畫后的電路中,很容易看出各個電阻之間的鏈接關系:R1和R2并聯后與R1串聯組成一條支路,再與R4支路并聯. 根據串、并聯電路總電阻的計算方法有 解得外電路的總電阻為 R=3Ω. 2.基本關系的運用(家用投影片). 例2 圖3中電阻R1的功率P1=15W,R2的電流I2=2A,R3=2Ω,電壓UAB=9V.求:電阻值R1=? R2=? 首先組織同學明確三個電阻的鏈接特點和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為使問題明朗化可引導學生在原圖標明已知量,成下圖. 如圖4所示,將R2、R3劃入一臺圈內成RCB,整個電路是R1和RCB串聯,所以UAC+UCB=UAB,RCB是R2、R3并聯,如圖5所示. UCB=I2R2=I3R3. 解得 R2=3Ω. 小結:從本例可體會到,將已知數據標在圖上是非常必要的,對解數據離散程度高的電路尤為有利.這樣,就使原來分散在題文中的數據,經過電路溝通,看到了它們間的內在聯系,使解題有的放矢. 例3 有3盞電燈L1、L2、L3,規格分別是“110V 100W”、“110V 40W”、“110V 25W”,要求接到電壓是220V的電源上,使每盞燈都能正常發光,可以使用一只適當規格的電阻,應如何鏈接電路? 組織學生認真讀題,仔細思考.由于本題欲求電路的鏈接方法,這就需要對每個元件的特征量進行分析,利用已有的基本關系逐步分析推理,使問題的解答思路明確. 這樣選擇R的規格是“345.7Ω 35W”的電阻. 歸納簡單電路分析和計算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同時指出以上三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并為含有電表和電容等的電路分析作些準備,然后提出如下問題. (二)電表問題 電路中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不是作為已知量給出,就是作為未知量待求,無論是哪種情況,正確分析電壓表所測量的是電路中哪兩點間的電壓,電流表所測量的是通過哪些元件的電流,是搞清楚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含義的關鍵. 例4 (家用投影片)如圖7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動勢ε=6V,內阻不計,電阻R1=12Ω,R2=6Ω,R3=4Ω,求電流表 的示數.(電流表內阻的影響不計) 首先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識別電路,看清楚電流表的作用,即測量哪一部分的電流;各元件的鏈接特點,從而找出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具體分析思路如下: 在分析電路結構的基礎上,畫出電路中電流的通路,從中分析確定電流表示數的含義. 把上述思路用于本題,在如圖8所示電路中,A點電勢最高,B點電勢最低,D點與A點等電勢,C點與B點等電勢,電阻R1、R2和R3并聯接在A、B兩點間.電路中電流由電源正極流向負極的通路如圖中所示,其中I1為流過R1的電流,I2為流過R2的電流,I3為流過R3的電流,IA1為流過電流表 的電流,IA2為流過電流表 的電流.從電路中電流的通路可以看出:流過電流表 的電流等于流過電阻R2和R3的電流之和.因而電流表 的示數為 通過電流表 的電流等于流過電阻R1和R2的電流之和.故電流表 的示數為 歸納本題思路和要點,引出如果在電路中由于開關S的斷開與閉合,會使電路的結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電表的示數也會隨之改變. 例5 如圖9所示.當開關S斷開時和閉合時,指明各表所測量的意義. 作為復習課,教師可直接提出電壓表和電流表在畫等效電路圖時的作用.由于與一般電阻相比,電流表內阻小得可略去不計,因此刪去電流表,兩端應短接;電壓表內阻可看作無窮大,因此刪去電壓表,兩端應保持斷開,即“ 通 斷”原則. S斷開時,電路如圖10、11所示.由于R2中無電流通過,故I2=0,則電壓U2=I2R2=0.即UCD=U2=0.所以此時電壓表示數即為R1兩端電壓UAD=UAC=U1. S閉合時,電路如圖12、13所示.圖13中RCB為R2與R4串聯再與R3并聯后的等效電阻. 電壓表示數為 UAD=UAC+UCD =I1R1+I2R2. 電流表示數為I3. 小結本題后,進一步提出如下問題. 例6 (家用投影片)如圖 14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動勢ε=6V,內阻不計,電阻R1=R4=2Ω,R2=R3=4Ω,R5=3Ω,求電壓表 和 的示數.(電壓表內阻的影響不計) 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識別電路,看電壓表是測哪兩端的電壓,幾個電阻是怎樣鏈接的.從而確定它們間的關系,仿照例5方法等效電路如圖15所示. 講述:分析電路中電壓表示數的思路是:先分析電壓表接入電路的那兩點的電勢高低,進而求出這兩點間的電勢差,即是電壓表的示數. 把上述思路用于本題,根據圖15所示電路的結構可知,外電路的總電阻為 電路中的總電流為 因R1+R2=R3+R4,故通過兩條支路的電流 電流流過R2的電勢降落為UBD=I2R2=2V,即B點電勢比D點電勢高2V.電流流過R4的電勢降落為UCD=I4R4=1V,即C點電勢比D點電勢高1V,由上述分析可知,B點電勢高于C點電勢,B點電勢高于C點電勢的數值,即B、C兩點間的電勢差,也即是電壓表 的示數.故電壓表 的示數為 U1=UBC=UBD-UCD=1V. 同理,C點電勢高于E點的數值,即C、E兩點間的電勢差,則是電壓表 的示數.故電壓表 的示數為 U2=UCE=UCD+UDE=UCD+IR5=1+1×3=4V. 歸納總結:電壓表、電流表的運用情況. (三)電容問題 電容器是一種儲能元件,在直流電路中,當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升高時,電容器被充電;當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壓降低時,電容器對外放電.電容器充、放電時,電路中形成充電或放電電流. 電容器對電路起著斷路作用.在研究電路中的電流、電壓分配時,可以去掉電容器以簡化電路,若要計算電容器所帶電量,可再將電容器接入相應位置. 1.當電容為C的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壓改變量為△U時,其充電或放電電量△q=C·△U. 例1 如圖16所示,電源電動勢ε=10 V,內阻不計,電阻R1=3Ω,R2=2Ω,R3=5Ω,C1=4μF,C2=1μF,開關S原來是閉合的,求當S斷開后,通過R2的總電量.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然后歸納解答思路. 當S閉合電路穩定時,僅R1、R2中有恒定電流通過,R3為無流電阻,N點與Q點電勢相等.跨接在電路中的電容C1兩極板間的電壓,等于M點與Q點間的電勢差,即從UC1=UMQ=UR2=4V.而與R3串接的電容C2兩極板間的電壓,等于P、Q兩點間的電勢差,即UC2=UPQ=10V,兩電容器每個極板上帶電性質如圖16所示. 當S斷開后,電容C1通過電阻R2、R3放電;電容C2通過電阻R1、R2、R3放電.放電電流都是從M點流入電阻R2而從Q點流出,電流方向如圖中所示.因此通過R2的電量 q=C1UC1+C2UC2=4×10-6×4+1×10-6×10=1.6×10-5(C). 2.當電容器在充、放電過程中,充或放電電量為△q時,電源的能量也會隨之變化,即 △E=ε△q.其中ε為電源電動勢. 例2 (家用投影片)如圖 17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動勢ε=6V,內阻r=1Ω,電阻R1=3Ω,R2=2Ω,電容器的電容C=2μF,開關S是閉合的.求將S斷開后電源所釋放的電能? 組織學生討論一下,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談分析思路,集中引導學生,再由典型發言,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如下: (1)S斷開前,加在電容器C兩板間的電壓為電阻R2兩端電壓,此時電容器C所帶的電量為 (2)S斷開后,電源向電容器C充電,直至電容器兩板間電壓增到等于電源電動勢,這時電容器C帶有的電量為 q2=Cε=2×10-6×6=12×10-6(C). 電容器C充電的過程中電源要釋放電能,所釋放的電能為△E=ε△q,其中△q即等于電容器C充電后所增加的電量q2-q1,據此電源所釋放的電能為 △E=ε(q2-q1)=6×(12×10-6-4×10-6)=3.8×10-5(J). 3.在△t時間內,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改變量為△U,那么充放電的平均電流強度I=C·△U/△t. 例3 如圖18所示,將一電動勢為ε=6 V,內阻r=0.5Ω的電源與一粗細均勻的電阻絲相連.電阻絲的長度為L=0.30m,阻值為R=4Ω,電容器的電容為C=3μF.閉合開關S,使其達到穩定狀態后,將滑動觸頭P向右以速度v=0.6m/s勻速滑動的過程中,電流計的讀數為多少?流過電流計的電流方向如何, 組織學生認真審題,判斷出電路的鏈接方式.明確電容器兩端電壓與電阻絲上滑動端P的對應關系,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t時間內,長度變化△L,電壓變化△U,相應電量變化△q.具體分析思路如下: 電容器通過電流計與電阻絲PB部分并接.當P向右勻速滑動時,PB間電壓隨時間均勻減小,因此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也隨時間均勻減小,電容器放電,形成恒定的放電電流.流過電流計的放電電流方向為從右向左. 在△t時間內,觸頭P移動的距離為△L,則△L=v·△t,由于電阻絲單位長度上電壓值為UAB/L=R/L(R+r),因此在△t時間內PB間電壓改變 而 I=Δq/Δt=C·ΔU/Δt, 最后做課堂小結.


編輯 舉報 2023-03-20 22:10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