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學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混在鄉下 2022-06-08 13:14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作者:王應麟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暖陽_622 2022-06-08 13:15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cyt0909 2022-06-08 13:18 這句子是: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天帝三刀 2022-06-08 13:23
"子不學,非所宜,老不學"下一句是“老何為”。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背鲎匀髧鴮W中的《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與《千家詩》合稱“三百千”,為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tongcdq#p#農婦山泉有 2022-06-08 13:23
下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出自】:《三字經》
【原文片段精選】: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片段譯文】: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么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作品介紹】: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度纸洝啡〔牡浞?,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 仁, 義, 誠, 敬, 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 百家姓》、《 千字文》并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與《 百家姓》、《 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度纸洝肥侵腥A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
【作者簡介】:
王應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進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開封,后遷居慶元府鄞縣人(今浙江鄞縣),歷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書。王應麟博學多才,對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度纸洝酚煤啙嵧ㄋ椎陌自捴v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 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 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于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度纸洝吩诠糯环Q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度纸洝放c《 百家姓》、《 千字文》并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360U3167080752 2022-06-08 13:28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出自《三字經》:“子”,是為人之子?!安粚W”,是不肯讀書。“非所宜”,是不宜 應如此。“幼”,是黑發年少之時。“老”,是白發衰邁之時。“何為”, 言不能行也。上是責父師之過,此是勉人子之學。為人子者,若終日不學, 自然癡蠢愚庸。入而在家,則事親事長而不知孝弟之道;出而在外,則交朋處友而不知 周旋之禮。又道自學者,則庶民之子為公卿;不學者,則公卿之子為庶民。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乃國家之棟梁,世之大寶, 如蒿如草兮,乃耕者僧嫌,商者煩惱。他日面墻,悔之已晚。日月逝矣,歲 不我與。嗚呼老矣,是誰之愆?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蝻嬍常蜃?,長者先,幼者后。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同樣出于《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