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停牌一年后宣布復牌 或有更多房企實現復牌?
融創中國拿下經營恢復關鍵一役。4月12日晚間,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復牌指引已滿足,將在4月13日上午9時起于聯交所恢復買賣。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此前出險的頭部房企,融創此次復牌,是房地產行業的重要事件,也是2021年下半年房企債務危機以來值得肯定的事件,給市場注入了信心。
4月12日晚間,融創中國公告稱,于4月13日上午9時起復牌。圖/IC photo
融創復牌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
4月12日晚間,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復牌指引已滿足,將在4月13日上午9時起于聯交所恢復買賣。
一位機構分析人士稱,融創成功復牌是其經營恢復進程的標志性事件,代表著公司在資本市場率先恢復正常。復牌將直接帶動公司股票流動性的恢復,有助于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強化市場預期。而過去一年,地產股經歷集體下跌,融創此時復牌難免出現股價回調,這是行業正常現象。
回顧融創復牌進程,從接獲復牌指引到完成復牌用時9個月,其間取得境內外債務重組、年報發布等一系列成果。根據復牌公告,融創分別在去年12月、今年3月底完成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2022年中期及全年業績,上市規則規定的所有財務業績均完成刊發。
業內人士表示,出險房企復牌,意味著該房企已經解決了其面臨的重大經營困難或違規問題,并得到了監管部門的認可,可以恢復在股市上交易。這對于企業本身來說,其意義在于,可以為市場帶來一定的信心,增強投資者的信任。此外,出險房企復牌后,可能會采取更加謹慎和穩健的經營策略,避免再次陷入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6家房企債務違約,在港上市公司仍有14家處于停牌狀態,包括恒大、世茂、奧園、當代置業、陽光100等在內的近10家房企,均自2022年3月起停牌。按照18個月停牌期計算,上述2022年3月起停牌的一批內房股,今年9月起將面臨除牌風險。
在此背景下,作為地產頭部企業的融創中國率先復牌,對地產行業而言,有哪些意義和影響呢?對此,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分析稱,對行業來說,融創是頭部民營房企,其成功復牌,具有示范及帶動效應,能增強其他債務違約企業擺脫困境信心,將提振行業發展信心。
“預計未來幾個月,隨著市場企穩回升,部分企業債務重組取得明顯進展,會有更多企業復牌,屆時,房地產企業風險化解也將取得明顯成效。”劉水如是說。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出險房企復牌,對公司恢復運營以及對地產行業復蘇,均有提振信心的作用,可以促進出險房企的債務重組與企業重整、資產重組,促進房企復工復產復售,有利于促進保交樓和促進行業回暖與復蘇。
出現流動性危機后,融創停牌一年
融創中國的流動性危機,始于2022年3月。2022年3月,外界傳出融創40億債券展期的消息,一度使其股價直線下降。當年的3月21日,融創中國發布盈利警告公告稱,公司預期2021年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下降約85%,核心凈利潤同比下降約50%。當天,融創中國還發布了另一則公告,其中提到,公司預期無法根據上市規則,在3月31日之前刊發經審核的年度業績。
2022年3月25日,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發布關于公司債券存續期重大事項公告披露,目前公司面臨階段性的資金壓力,預計無法于“20融創01”“21融創03”兌付日及付息日前籌措到足額兌付兌息資金,擬于近期與債券持有人就上述債券的展期及延期支付事宜進行溝通。上述兩只債券余額分別為40.00億元和20.00億元,利率分別為4.78%和7.00%。
2022年3月28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預期無法于當年3月31日或之前刊發2021年未經審核年度業績。此外,由于2021年未經審核年度業績未能刊發,公司股票于當年4月1日上午在聯交所暫停買賣。
一個半月后的5月12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公司2022年4月陸續到期的4筆美元債的利息,合計約1.05億美元,無法在相關的寬限期內進行利息償還;同時致歉債權人,希望債權人給予融創一定緩沖時間去解決階段性問題。對于此次“違約”原因,彼時,融創中國公告解釋稱,進入2022年以來,集團融資情況未能得到明顯改善, 疊加國際評級機構對公司的投資評級進行了下調,導致集團為應對當年3月份及第二季度流動性需求所積極推動的包括資產處置、專項融資等多種資金方案均難以落地;并且當年3月份以來集團重點布局的核心一二線城市的銷售受疫情影響嚴重,3、4月份合同銷售金額同比大幅下降約65%,使得集團現階段面臨著更大的流動性壓力。
自出現流動性危機后,融創在努力尋求和推動整體解決方案,支持公司恢復正常。此前,在今年3月29日融創中國召開的境外債務重組電話說明會上,融創中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汪孟德介紹,過去一年,融創有兩個工作重心,一是全力保交付和基本運營,另一個是保價值,不再低價處置核心資產,這使融創有一個好的恢復基礎。
從2022年4月1日停牌,至2023年4月13日復牌,融創中國停牌已達一年。
發布財報、獲得核準將在數日內復牌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指出,對于暫停交易的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而言,之所以停牌,其一大原因在于,公司國內和海外債務出現大量違約,導致公司經營情況和信息披露非常波動,讓投資者和股市交易者無法準確評判公司的財務情況,以及公司能否持續經營。這時候投資者買入公司股票,實際上是對投資者的一種“殺戮”或“割韭菜”行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聯交所是不應該讓這些企業維持交易的,因此,無論是從道義,還是從維持聯交所作為國際股市交易市場的角度,這些公司必須重組完成后才能復牌。
從這樣的角度分析,這些公司如果拖到18個月的停牌時間還無法復牌,且企業提交的拖延理由無法獲得聯交所上市委員會認可,那么,會面臨永久除牌。不過,這僅僅是從道義和監管原則而言。實際上,上市規則并沒有明確,一家企業如果資不抵債、無法持續生存,就不能獲得復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從今年3月31日融創中國披露其2022年中期及全年經審核業績報告,至4月13日復牌,中間間隔不到半月。
黃立沖指出,出險公司提交證據如果能證明企業的股票交易對信息不對稱的投資者沒有風險,一旦其已發布財務報表,并獲得監管機構的核準,通常情況下,會在數日內恢復交易。但如果公司未能披露所有相關信息或存在其他問題,監管機構有可能會要求公司再進行一些整改或修正,此時交易的恢復時間可能會被推遲。如果公司無法證明自己具備持續運營企業的能力,或者未能披露所有的潛在商業風險,交易恢復可能會被暫緩,直至公司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
業內:盡快實現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復售
不過,復牌未必就是成功“上岸”,交易的恢復并不代表公司的危機已經解除。以不久前復牌的佳兆業為例,投資者依然不買賬,復牌后股價三日連續大跌,每日跌幅在20%至30%。業內分析指出,佳兆業即使復牌,仍未與債權人達成重組方案,擺在佳兆業面前的數千億美元債,仍等待處理。
“復牌僅僅意味著公司披露了所有必要的信息,并達到了監管機構的要求,或者監管機構讓其可以重新參與市場競爭。如果公司仍然存在著風險和問題,需要繼續采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否則仍然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黃立沖表示,對于存在財務風險的房地產公司而言,恢復交易的意義在于,它們可以通過市場融資來解決當前的資金問題,當然,依然會非常困難,但至少機會多了一些,債權人也更容易被安撫。但這種公司復牌后融資可能會帶來更多財務負擔,參與方面臨的風險也并沒有減少。
柏文喜指出,融創達成復牌指引,4月13日起正式復牌,顯然對于融創恢復正常經營和促進債務重組是個良好契機。不過,企業復牌只是股票恢復交易,并不意味著企業債務危機和流動性困境的解除,以及企業運營困境的擺脫,而且股票恢復交易后如果在債務重組與企業重組方面不能給投資者信心,還會導致大量投資者“用腳投票”而引發股價下跌,對于公司的債務重組與恢復運營反而更加不利。
基于此,柏文喜指出,融創應利用這一機會推動資產、債務與業務重組,盡快實現企業的全<愛尬聊_百科網>面復工復產復售和恢復正常經營。
實際上,于融創中國而言,擺在面前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企業運營改善核心還在于銷售端,修復基本盤、依靠銷售回款以恢復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關鍵。
根據已披露的財報可知,融創中國當前仍面臨銷售和債務方面的壓力和挑戰。3月23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預期2022年上半年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180億元-190億元,2022年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70億元-280億元。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在年報中表示,公司境內大部分項目層面的貸款仍然保持正常,相信2023年下半年銷售市場會逐步好轉;集團將抓住市場窗口,加大供貨力度,力爭在2023年下半年實現較好的銷售恢復,從而也進一步支持各方信心的提升、更好地支持整體經營恢復穩定。
從政策層面分析,在防風險的基礎上,使房地產在穩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今年的重要政策導向,加上隨著3-5月傳統交易旺季到來,業內預計房地產市場將逐步企穩。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