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誰寫的啊??
請問,蒹葭是誰<愛尬聊_知識大全>寫的啊
殤痕_460 2022-06-29 11:26 《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天天空閑無聊 2022-06-29 11:28
路2014 2022-06-29 11:32 《蒹葭》現在一般認為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另有兩說: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全詩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萋萋 一作:凄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錢勤堃 2022-06-29 11:35 《蒹葭》是《詩經· 秦風》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蒹葭伊人”已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詩人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因而表現出詩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此詩被歷代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蒹葭、白露、伊人、秋水,給人以若隱若現、空靈縹緲的神秘的意境,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嘆,韻律參差,使抒情不斷加深。秋水盈盈,似乎是相愛者之間的脈脈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顧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牽動情思,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蒹葭》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它“最得風人情致”。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唔得的新 2022-06-29 11:39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寫法上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征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1、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于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么身份?為什么他那么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于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于追尋者、特別是被迫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朦朧起來;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事實的虛化、朦朧,詩的意境才顯得那么空靈而富有象征意味。 2、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于追尋者和被迫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征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征。 3、意境的整體象征 《蒹葭》一詩的象征,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征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它“復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蘊。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征,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征,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4、最后,還有音樂美,該詩重章疊句,一意化為三疊,用韻先響后喑,先揚后抑,余音繞梁,一唱三嘆,極具感染力。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小帥召 2022-06-29 11:39 【語文】 那是誰的鮮衣怒馬, 折我門前桃花,念你無涯, 我為你寫下詩里蒹葭, 詞里佛剎, 你可會許我相思放下? 【數學】 未知如麻,我復折幾沓, 臥看繞線千匝, 揮手解下點線之差, 只為你一笑榮華。 【英語】 我輕彈你曾寫下的別國他話, 夜聽夢里煙花, 只為你譯作弦上琵琶,唱盡韶華。 【政治】 頭頂烏紗,八面獠牙, 殿上喧嘩,步步蓮華, 只為你亂這江山崩塌, 枯骨成沙。 【歷史】 前塵暗啞,我穿越千年煙霞 白衣無暇,只為你今世風雅, 聽你說我名滿華夏,風流颯颯。 【物理】 付劍天涯,山河血染天下。 我折戟成沙,舍盡繁華, 只為你清顏白發, 陪你守這明月青瓦。 【化學】 風云叱咤,亂世傾軋, 我用著這鮮血以殺止殺, 只為你座上天下,江山如畫。 【生物】 我種下庭前十里桃花, 祭奠你我曾相守過的花前月下, 我坐看你墳前碑上新茶, 只為你生死無話,命薄如紗。
殤痕_460 2022-06-29 11:26 《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天天空閑無聊 2022-06-29 11:28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路2014 2022-06-29 11:32 《蒹葭》現在一般認為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另有兩說: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全詩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萋萋 一作:凄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錢勤堃 2022-06-29 11:35 《蒹葭》是《詩經· 秦風》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蒹葭伊人”已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詩人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因而表現出詩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此詩被歷代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蒹葭、白露、伊人、秋水,給人以若隱若現、空靈縹緲的神秘的意境,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嘆,韻律參差,使抒情不斷加深。秋水盈盈,似乎是相愛者之間的脈脈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顧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牽動情思,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蒹葭》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它“最得風人情致”。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唔得的新 2022-06-29 11:39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寫法上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征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1、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于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么身份?為什么他那么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于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于追尋者、特別是被迫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朦朧起來;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事實的虛化、朦朧,詩的意境才顯得那么空靈而富有象征意味。 2、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于追尋者和被迫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征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征。 3、意境的整體象征 《蒹葭》一詩的象征,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征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它“復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蘊。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征,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征,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4、最后,還有音樂美,該詩重章疊句,一意化為三疊,用韻先響后喑,先揚后抑,余音繞梁,一唱三嘆,極具感染力。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小帥召 2022-06-29 11:39 【語文】 那是誰的鮮衣怒馬, 折我門前桃花,念你無涯, 我為你寫下詩里蒹葭, 詞里佛剎, 你可會許我相思放下? 【數學】 未知如麻,我復折幾沓, 臥看繞線千匝, 揮手解下點線之差, 只為你一笑榮華。 【英語】 我輕彈你曾寫下的別國他話, 夜聽夢里煙花, 只為你譯作弦上琵琶,唱盡韶華。 【政治】 頭頂烏紗,八面獠牙, 殿上喧嘩,步步蓮華, 只為你亂這江山崩塌, 枯骨成沙。 【歷史】 前塵暗啞,我穿越千年煙霞 白衣無暇,只為你今世風雅, 聽你說我名滿華夏,風流颯颯。 【物理】 付劍天涯,山河血染天下。 我折戟成沙,舍盡繁華, 只為你清顏白發, 陪你守這明月青瓦。 【化學】 風云叱咤,亂世傾軋, 我用著這鮮血以殺止殺, 只為你座上天下,江山如畫。 【生物】 我種下庭前十里桃花, 祭奠你我曾相守過的花前月下, 我坐看你墳前碑上新茶, 只為你生死無話,命薄如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