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
4月12日,“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分論壇上,主持人和嘉賓合影。
2021年,中國高校第一個馬達加斯加語本科專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班。去年9月,作為專業內唯一一名馬達加斯加籍教師,馬達加斯加青年唐磊也開始了自己全新的北京生活。
“從全國的角度看,北京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和中國的文化中心;從全球角度看,北京有長城、故宮等獨有的文化遺產,是全球唯一‘雙奧之城’。對教育領域來說,北京的文化也成為一種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資源……” 2016年來到中國后,唐磊主要在天津生活。雖然在北京只生活了半年多,但談吐之間能夠看出,北京“文化之都”的超凡魅力,已深深感染了這位非洲小伙。
北京<愛尬聊_百科知識>是世界聞名的古都,也是全球喜愛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人士向往的“文化之都”。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正如唐磊所說,北京不僅是中國歷史文明的代表,也具備豐富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以及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等燦爛多元的文化稟賦,為在京中外青年豐富精神世界,投身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4月12日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的兩個分論壇中,專門設置了“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分論壇。
另一位青年、新媒體藝術家普雅出生在伊朗,成長在中國。雖然在中國多座城市生活過,在他兒時的記憶中,依然充滿了對北京文化元素的美好印象:“小時候我走在北京的胡同里,覺得最好吃的是冰糖葫蘆,這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現在,普雅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文化與藝術的創新融合。在他看來,近幾年,文化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各國重要的發展趨勢,他參與清華美院團隊的“城市記憶”項目,通過建模和影像技術記錄老北京的胡同。
普雅坦言,現在北京的胡同和他剛來中國時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這也正好體現了北京的發展變遷。最近普雅對北京的傳統手藝“毛猴”產生了興趣,他發現毛猴源于天然的材料,充滿創意,而很多中國人可能還不了解毛猴。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樣有趣的傳統文化技藝?需要的正是數字化轉型的支持。
與普雅一樣,就讀于北京大學的北京市日本人留學生社團BJSA副會長福川美希在童年時就來到了中國。雖然一口地道的普通話讓人難以辨別她的外籍身份,但福川美希仍然感慨于北京的文化底蘊,“在北京當我走出校園,不僅能接觸到豐富的中華文化,還有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在校內,我們也有很多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我們可以體驗京劇、昆曲這樣非常有魅力的中國文化元素。”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