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幅契丹文帛畫中究竟藏著什么秘密?《山海經》帛畫如何現世?
《遼版山海經圖說》陳馨 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故事記錄上古歷史的奇書,近日,一部新出版的《遼版山海經圖說》卻受到了一些學者專家的關注。這部《山海經》是由契丹文的347幅絲帛畫卷組成,是一部以展現遼代《山海經》帛畫為定位的畫冊。全書以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和大荒經這8卷為編寫架構,展現了300多幅珍貴精美的遼代《山海經》帛畫,這些帛畫上面有珍貴的遼代契丹文字,整體畫風古樸典雅。
遼金文化研究者李肇倫在鑒定過這批遼版山海經后感嘆:“當我們觸摸這批契丹古帛畫時,那極薄柔軟的材質令人震撼,與現代織品完全不同,鮮艷的礦物質顏料在顯微鏡下閃閃發光,猶如寶石般美不勝收。”
《遼版山海經圖說》中的刑天
◎絲帛《山海經》的搶救
事情還要從陳馨偶然遇到一批罕見的絲帛講起。原籍北京、久居廣東的陳馨不僅對遼金文化熱愛至深,十余年來研究不輟。她本人還是長期從事織物貿易積累,對絲織物的認識眼光獨到。很多年前,癡迷古物收藏的陳馨在參加一次雅集時,忽然間發現了這些帛畫,不過她仔細看發現,畫上寫的是契丹文,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便覺得有些失望。然而再看一眼,她發現了《山海經》中她最喜愛的“千古第一型男”——刑天,再一找,還有后羿、應龍,以及其他早就爛熟于心的神仙異獸。陳馨感到一陣窒息:這難道是契丹文版本的《山海經》嗎?這些帛畫是真的還是仿的?
重重疑惑之下,她馬上聯系了國家博物館民俗考古學家和鑒定專家宋兆麟先生,見到這幾張帛畫,宋先生也驚呆了。他小心翼翼地問這些畫的出處,畫主人說是來自域外的一座古代寺廟。經過反復觀察后,宋兆麟說服畫主允許它將幾幅畫帶回去仔細研究。幾天后,宋兆麟給陳馨打電話,說:“這些帛畫非常珍貴,確定無疑是遼版的《山海經》,這可是遼代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趕緊搶救,看看有多少張,能否全部拿下?”就這樣,陳馨再次和畫主人商討,募集到一筆費用就買一批,花了一年多時間,終于把帛畫彩繪圖全買了下來。
絹帛是造紙術發明以前一種極為珍貴的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帛書即為例證。這套帛畫實際是一部帛書,裝裱好的話,應該以卷裝的形式呈現出來,顯然這是一堆尚未完工的半成品。
2017年,宋兆麟建議陳馨將收藏的這套帶有契丹大字的遼版山海經帛畫整理出版,因為出版是對這樣珍貴的資料的最好的保護和挽救。這套《山海經》圖一共347張(每張約60×83厘米),全部是礦物顏料彩繪,左圖右書,十分規范。經過整理核對后,能夠跟《山海經》經文對上的共340張,這樣可以提供給有興趣、有能力深入研究的同好們。在整理這套帛畫時,陳馨跟宋兆麟曾多次深入探討整理思路,應該關注哪些重點,并在宋兆麟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畫中高眉深目的“胡人”何來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陳馨產生了疑問,其中之一便是,這套遼版山海經帛畫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高眉深目、紅毛卷發的胡人。此前學界一致認為《山海經》的古圖早已遺失,南朝梁人張僧繇重繪山海經圖,傳至宋已殘闕;宋人舒雅依據張僧繇殘本,重繪山海經圖十卷,這十卷圖本究竟是否傳了下來?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就《海外北經》里“深目國”評注時說:“深目類胡,但口絕縮。”大意是深目國的人就是胡人,只是人們絕口不提罷了,說明郭璞時代《山海經》是有經有圖的。那么郭璞所贊之圖是怎樣一個來源,是誰畫的呢?
陳馨看來,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多是明清版本,其圖畫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似乎沒人考證過。這套遼版山海經帛畫,左圖右經,圖文并茂,很好地印證了郭璞關于《山海經》有圖的陳述。她還注意到,在創作畏獸和山神等核心形象的同時,畫家把相關的遠山、江海、樹木和花草等一并繪制出來,筆觸細膩生動,藝術表現力很強,畫面感十足,讓觀畫者有一種穿越時空被帶入畫面的感覺,跟同時期遼國佛教題材的繪畫手法和藝術風格一致,應該是那個歷史階段遼國上層社會記錄和傳播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手段。
契丹人為什么會關注和保存《山海經》?陳馨認為,當年契丹建國后,曾經重用漢人并參照中原漢政權的建制建立官僚體系,引進并模仿中原先進的漢文化,參照漢字創造了契丹大字。元人編寫的《遼史》則認為,契丹族是從鮮卑族中的宇文鮮卑發展而來,當年炎黃涿鹿之戰,炎帝戰敗,其一支后裔遷往遼西,極有可能成為宇文鮮卑的祖先。在《周書》中,有宇文鮮卑自稱為炎帝之后的說法,因此,契丹人把炎帝稱為自己的始祖。這似乎為契丹人繪制并保存《遼版山海經》找到了可靠的理由。
◎遼代史料中尋蛛絲馬跡
聽說有一批遼代繪制的契丹文《山海經》絲帛圖時,歷史學者孫見坤的內心是頗為詫異的——在他的記憶中,遼代似乎沒有人或文獻與《山海經》有關;而且在宋代,《山海經》的流傳范圍相當有限。永嘉學派的創始人薛季宣就曾說,《山海經》“今獨《道藏》有之”。他四處搜求了近二十年才得到一部,令他感嘆“《山海經》雖在,亦且亡矣”。而遙遠的北方遼國,又怎么會有人想要去繪制一部幾乎完整的《山海經》圖呢?為此,孫見坤還專門翻閱了陳述先生的《遼史補注》和《全遼文》。在這兩部堪稱遼代史料集大成的著作中,依然沒有找到《山海經》的蛛絲馬跡。
直到他拿到《遼版山海經圖說》,這一疑問依舊沒有消除。通過書前的序言,孫見坤大致了解了這批契丹文《山海經》圖發現、整理、出版的過程。宋兆麟先生的鑒定意見無疑能大大減輕讀者對這批圖的懷疑,但依舊難以解答之前的疑惑:在遼代,會有人讀《山海經》,并進而畫出這么一大批圖嗎?
拜近年來古籍數字化與數據庫建設所賜,孫見坤意外地在《宋史》的《劉敞傳》中發現了一條線索。劉敞是北宋時期一位比較重要的學者,他有一次奉命出使遼國。路過順州時,當地山中有一種怪獸,“如馬而食虎豹”,當地契丹人不認識這是什么東西。劉敞聽后告訴他們:“這是駮啊。”隨即將《山海經》《管子》等書中的有關記載背誦出來,契丹人十分驚嘆佩服。鑒于契丹人對于學習中原文化一向十分熱衷,我們或許可以從這里推想,經過這件事,他們很有可能向宋朝求購《山海經》等典籍,并在其境內傳播。孫見坤推測,有一位熱愛甚至癡迷山海經的人,繪制了一套《山海經》圖,并將《山海經》相關的內容翻譯成契丹文字——這種事情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雖然這些只是基于劉敞出使契丹故事的推想,但這至少說明,在遼國閱讀、流傳山海經,并為其繪圖,有一定的可能性。
◎隨之而來的爭議
《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的文化百科全書,其特點就是有大量插圖,俗稱“圖文書”。過去學術界圍繞先有經還是先有圖的問題曾爭論不休。從文化發生學視角來說,《山海經》是先有民間傳說,文明時代以后由文人將其記述為書,畫家則繪其圖。晉代郭璞、陶淵明曾談到過《山海經》圖。梁代繪畫大師張僧繇曾繪過十卷本《山海經》,北宋舒雅也重繪過,然而都失傳了。目前學術界所涉及的《山海經》圖都出自明清版本,是否有更早的《山海經》圖就不得而知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山海經》“沒有真<愛尬聊_知識大全>假,只有先后”,認為比鑒定真偽更重要的,是梳理歷朝歷代不同版本中畫面流變。
孫見坤在仔細研究這批布帛后認為,從繪畫技法上看,這批契丹文山海經帛畫的畫面比較粗糙、稚拙,與傳世的遼代名畫《山弈候約圖》等相去甚遠,但是,細看其中神靈和人物的畫法,依稀與應縣木塔所發現的遼代《神農采藥圖》有些相似之處。如果這批圖的確是遼代遺物的話,那它們很可能也是出自民間畫工,而非上層文人、畫師之手。其次,這批圖采用的是一圖一物的模式,基本按照原書順序排列,這種繪制方式與現存的明清以來的各種《山海經》圖基本一致。而與已經失傳的張僧繇、舒雅繪本不同,舒雅的繪本是將所有畫的內容分類編排,并不依據原書次序,而舒雅本又是依據張僧繇繪本重畫的,那么很可能六朝以來的《山海經》圖使用的都是分類編排,而非順序編排。倘若這批帛畫的時代確認無誤,或許可以將其視作《山海經》圖由分類編排到順序編排的一個過渡。當然,考慮到這批圖被發現時已經是散面的狀態,其原本的編排形式也可能并非寫作所見到的樣子。
絲帛《山海經》原圖細節實拍,可看到顏色脫落斑駁的痕跡
孫見坤看來,任何新發現的文物或文獻,往往都免不了爭議,契丹文《山海經》圖也是一樣。隨著這本書的出版,存疑者、質疑者、否定者肯定會出現,而且人數恐怕還不會很少。但這本書出版的價值之一,或許正在此處。對于任何一份新發現的材料來說,將其完整地公之于眾,讓大家去討論,才是對它最大的尊重。
(原標題:《山海經》帛畫如何現世)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