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首季報”透露哪些信息?專家解讀?
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今年經濟“首季報”,經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
記者了解到,此前多家機構預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4%左右,本次實際公布的數據高于市場預期。一季度GDP增長透露了哪些信號?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哪些方面還需要支持?圍繞一季度經濟領域熱點話題,新京報記者對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進行了專訪。
關注1
從一季度數據如何看待全年走勢?
新京報:從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如何預測未來經濟走勢,對全年5%經濟增長目標有沒有信心?
姚景源:一季度GDP增速超預期,體現了整個國民經濟在恢復向好。回到宏觀經濟分析上,從“三駕馬車”的角度看,今年一季度“三駕馬車”都在發力。
從消費來說,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去年四季度為下降2.8%,消費由負轉正,且回升幅度較大。另外消費當中,餐飲業、批發零售業、住宿業、旅游業恢復都有較大增長,說明消費這駕馬車極其給力;從投資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與上年全年持平,但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8%,特別是億元以上大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12.3%。投資當中最重要還是房地產,房地產投資降幅在縮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增長4.1%,商品房銷售額增速一年來首次回正。這說明作為大宗消費的重要方面,房地產開始企穩。
從進出口貿易來說,從去年10份開始進出口出現下滑。但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增長8.4%,特別是3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15.5%。其中,出口增長23.4%。
從這些數據都能看出,“三駕馬車”都超出了預期,反映了整個經濟運行在逐步回升向好。一季度開局4.5%的增長,全年來看,我覺得后幾個季度會逐漸向好,全年實現5%的增長目標應該沒有問題。當然現在我們也不宜過早地盲目樂觀,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經濟仍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外部環境也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在這個時刻,我們還是要堅持穩字當頭。
徐洪才:一季度經濟實現了“開門紅”,可以說開局良好,4.5%的增長有點超預期,為實現全年5%左右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季度也有理由更高一些,特別是最近兩個月形成的良好發展勢頭還在延續。
但我們也要從中看到,一季度的后半場,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正常的經濟秩序在恢復過程中,首先受益的就是交通運輸、旅游、餐飲業,這些接觸性服務業增長較快。而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靠,存在一些結構性短板,穩住經濟大盤宏觀政策仍需發力。比如,從投資來看,房地產的投資依然是負增長,下降5.8%。此外,從PPI來看,已經出現連續6個月負增長,這說明在工業生產領域確實存在收縮的隱憂。還是說明消費需求不足,居民消費整體上偏弱,表現在大宗商品消費增長乏力,汽車消費是負增長,房地產消費在1、2月份是負增長,3月份出現反彈,這種增長未來能不能持續,還有待觀察。所以從內需擴張動力看,還存在不足。
另外,外貿方面,3月份反彈力度比較大,但還是存在不穩定性,主要來自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發達經濟體出口訂單明顯減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訂單增長明顯,出現了“此消彼長”的現象。這種此消彼長未來能不能繼續,也有待觀察。
關注2
16-24歲青年人調查失業率仍在走高
新京報: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了歷史次高點19.6%,接近去年7月19.9%的歷史峰值。在改善青年人就業方面應如何發力?
姚景源:這個問題需要高度關注,我們還是要堅持穩字當頭,未來推動消費復蘇,主要是靠兩大力量:穩就業、穩收入。
一季度居民收入還是保持一定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但按照兩會精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要和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從數據上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和國民經濟增長還是有差距。
3月及一季度社零表現比較樂觀,除了與疫情后的消費恢復、春節假期消費旺季有關之外,還與政策層面積極促進消費的各類措施不斷顯效的帶動效應有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到優先位置,消費恢復也是一系列政策推動的結果。
徐洪才:16-24歲青年人調查失業率達到19.6%,說明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結構性就業問題是指因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不對應,使工作崗位與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簡單說,就是供求之間的不匹配,出現“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這樣的結構性矛盾,企業想招的人招不到,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合意的工作,這就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而現在年輕人也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找工作放不下身段。
這也說明經濟在恢復正常秩序過程中,特別是轉型升級這一塊還不給力,因此全年經濟恢復還需要一些政策支持,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還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激發它們的活力。
關注3
CPI進入“1時代”是否需要<愛尬聊_百科詞條>擔憂?
新京報:一季度CPI的漲幅在回落,也引起對中國經濟是否會走入通縮的討論。對當前CPI漲幅回落是否需要擔憂?
姚景源:首先我不贊成用通縮這個概念來表述。國際上對通貨緊縮的定義要達到三個標準,一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行,甚至下降到負數;二是要伴隨著整個社會流動性緊張,也就是貨幣供應量減少;第三個很重要的是經濟衰退。
但從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保持溫和上漲;從貨幣供應量來看,3月末廣義貨幣M2增長12.7%,保持較快增長。從經濟增長來看,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
一季度CPI漲幅在回落,主要受一些階段性的影響,一是供給充裕,比如豬肉價格下行,部分食品價格走低,能源價格回落,燃油小汽車價格下降等等。如果看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漲0.8%,和1-2月份持平,較去年四季度回升0.2個百分點。從服務價格看,一季度同比上漲0.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從更廣義的價格水平看,CPI主要是衡量居民消費領域價格變化,如果看經濟運行價格變化,還要看GDP縮減指數,今年一季度也是小幅上漲,漲幅比去年四季度回升。綜合這些情況判斷,不存在通貨緊縮的情況。
徐洪才:CPI和豬肉、蔬果、牛奶等日常消費品有關,從需求端來看,價格波動的彈性比較弱,因此,CPI短期波動性不會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CPI在全部消費品類中的覆蓋面仍然有限,代表性不足,一些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費不在里頭,比如住房和汽車。
與此同時,影響CPI價格波動的因素當中,比如糧食、豬肉等,屬于國家重點調控領域,因此很難產生較大的波動。
當前國內日常消費品的供給是充足的,價格波動對需求的影響比較小,不會隨著經濟周期上漲,市場上就增加很多消費,或者因經濟周期下調就大幅減少消費。
因此,我們對CPI漲幅回落不用過于擔憂,因為它本身對價格波動的敏感度比較弱。
相比于CPI,我更加關注PPI的走勢,因為PPI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更大。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以來,連續多個月居民部門長期信貸是增長不足的,在整個信貸資金中提供給居民部門的長期信貸資金占比不到10%,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資金的分配嚴重失調,更多的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當中,這種情況下PPI連續負增長,說明工業企業的投資活力不強,積極性不高,這是值得關注的。
新京報記者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