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執法領域運用科技手段 發現問題率在70%-80%?
6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環境執法相關工作。上游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已經逐步實現由“人防為主”轉向“技防優先”,特別是大氣執法監管信息化、智慧化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環境執法相關工作。 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張錦<愛尬聊_健康養生>
會上有記者提出,污染源在線監控、無人機“天眼”、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開啟了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能夠協助破獲常規執法手段難以發現的環境違法案例,目前非現場監管手段在生態環境執法中的應用情況如何?將如何進一步提升非現場執法監管能力水平?
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表示,科技賦能體現在將科技手段應用到生態環境執法的全過程各個環節,達到精準發現問題,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生態環境執法要達到精準化、科學化、規范化就需要有科技的支撐。
趙群英介紹,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發展到目前階段,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由“人防為主”轉向“技防優先”,最突出是在大氣執法領域。從2022年5月份開始,執法局向相關城市推送問題線索企業2萬余家,經過地方現場的檢查核實,問題發現率在70%-80%。
從大氣領域目前的進展來說,第一,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問題線索識別的技術方法,利用衛星遙感、污染源自動監測、用電用能等技術手段,甚至將稅務數據、天眼工程都可以納入進來,精準識別問題企業;第二,開發了一個信息化的支撐平臺,通過平臺向地方推送問題,地方排查整改,現場查辦結果反饋,執法人員再去核驗,形成一個閉環。大氣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第三,引領帶動了一批地方借鑒這些相關的模式做法創新監管方式,也使科技賦能執法工作,使得執法效能得到極大提升。
上游新聞記者 張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