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帶帶成為一個節氣 竟跟它有關??
今天5點26分31秒,太陽到達黃經165°,白露節氣來了。這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里,名字最詩意的節氣,“金風玉露一相逢”,它的底色仍是美好。
在二十四節氣里,白露通常被認為指向氣溫變化,天氣由熱轉涼,空氣里的水汽因晝夜溫差變大,在清晨和夜晚時分容易由氣態凝結為液態,在植物的葉莖、花瓣上形成晶瑩剔透的露珠。
露,是一種很自然的物理現象,它十分常見,不是只在一年中的這個時節才有。
白露三候
一候
鴻雁來
鴻雁是古代物候觀測史上重要生物標識。白露時節,鴻雁自漠北而來,飛回過冬之地。
二候
玄鳥歸
玄鳥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初始形象類似燕子。春暖“玄鳥至”,來時是“比翼雙飛”;秋涼“玄鳥歸”,去時是“拖家帶口”。
三候
群鳥養羞
《禮記》曰:“羞者,所養之食。”這個時節,百鳥也要儲備食物準備過冬了。
白露三候,句句說鳥。
鴻是天鵝,雁是大雁,它們都是遷徙鳥類的代表。在二十四節氣里,“雨水”節氣時,鴻雁飛回北方,“白露”節氣時,鴻雁則從北方飛來。因而有民諺:“白露秋風夜,雁南飛一行。”
白露為什么多帶帶成為一個節氣?
那“白露”為什么會多帶帶成為一個節氣呢?
原因跟“白”有關。
古人所說的白,描繪的并非露珠的自身顏色,也不是字面上的白色,而是依據五行,指向秋天。
在古人的天地五行觀念里,星象、季節、顏色,一一對應。秋季主金,色白,星象大神是“白虎”。
這又牽扯出另一個疑問,金,為何色白?
在工業水平發達的現代認知里,金就是金屬,或直接聯想到黃金,很少會把金和石頭聯系在一起,它是明黃而不是白色。
但古人最早從自然中看到和理解的金,指向巖石里的礦物。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表達了這個意思,從造字的“玉”底還可以看出,它大多是“玉”,也指巖石里的金屬礦,但在古代技術水平下,它們大多呈現較為原始的銀白或灰白狀態。
五行中還有“金生水”的說法,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金屬怎么生水呢?換做古代的金石一體化認知,就很好理解了:泉水從巖縫中涌出,金石山川是源頭。
所以,“白露”特指秋天的露,指向氣溫變化。
白露吃三樣
吃紅棗
俗話說:“立秋核桃白露棗,寒露柿子穿紅襖。”
白露時節,正值新鮮紅棗上市,順時而食,最是養身。
《本草綱目》記載:“大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既可吃鮮棗,調補脾胃,溫養氣血,補充維生素,潤秋燥,生津液。
也可吃干棗,泡水、燉湯、煮粥皆可,對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一定效果。
要注意的是,大棗糖分偏高,血糖偏高及糖尿病人應慎食,常人每日三到五顆為宜。
吃紅薯
民間諺語云:“白露起,紅薯生。”
白露是豐收的節氣,紅薯也在此時成熟收獲。
紅薯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可健脾益胃,滋補腎陰。
既能緩解秋燥帶來的腸道不暢,也能幫助我們適應冷熱更替,增強免疫。
所以到了白露這天,農家都會有吃紅薯的習俗,平日常吃,還可延年益壽。
吃龍眼
福建地區流傳著一句話:“白露必吃龍眼。”
當地人們認為,白露這天吃龍眼,有大補的功效。
因為此時的龍眼成熟飽滿,殼薄肉多,汁水充盈,味道甘甜。
既能補充水分、潤膚潤燥,還有補血安神、補心健脾的功效。
但龍眼性溫,切不可過量食用,以免上火,且糖分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白露防三樣
防寒涼
常言道:“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
白露時節,秋風蕭瑟,秋雨綿綿,寒生露凝,草木凋敝。
氣溫忽冷忽熱,晝夜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的多發時間段。
因而,一定要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護好身體的關鍵部位。
如肩頸、頭部、腳踝、腰部、足部等,不露身,才能避免寒邪侵襲。
防干燥
古語有云:“白露至,暑去而涼生,草木皆調,秋令氣燥。”
白露仲秋正是燥邪風寒漸長之時,易讓人口干舌燥、咳嗽咽痛。
嚴重者,還會損傷肝氣,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經久不愈。
我們應多喝水,多吃潤燥食物,新鮮蔬果<愛尬聊_健康養生>,如蜂蜜、秋梨、秋藕等。
另外,盡量戒除煙酒、濃茶及煎炸食物,以免化燥傷陰,燥邪致病。
防秋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
白露,昭告著從初秋到深秋的轉變,氣溫下降,萬物蕭索。
再加上晝短夜長,日照時間減少,體內褪黑素分泌隨之增加。
外界環境和生理變化,很容易讓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
而悲傷肺,人在憂愁悲傷時,會損傷肺氣,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此時,最宜舒暢情志,保持樂觀,及時疏泄和排解不良情緒。
可以約上二三好友,登高遠眺,開懷大笑,既能驅散郁氣,也能宣發肺氣。
白露做三樣
按穴位
收斂、清肅、干燥,是白露節氣的主要特征。
且秋氣通于肺,白露的穴位養生應以調理肺氣、舒通肺經為主。
第一是胸前壁外下方的中符穴,也稱為肺募穴,可宣肺理氣,止咳平喘。
第二是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的肺俞穴,可調節肺部功能,療愈肺臟疾病。
第三是兩手虎口相交時食指落下的列缺穴,可疏風解表,緩解呼吸道疾病。
每個穴位按壓或搓揉三五分鐘左右,至微微酸脹感即可。
推鼻梁
《黃帝內經》有云:“肺開竅于鼻。”
白露時節,天氣干燥,溫度寒涼,不利于呼吸暢快。
很容易受涼感冒,鼻塞咳嗽,甚至引發鼻炎、哮喘、肺炎等疾病。
養肺先護鼻,我們可以推揉鼻梁,有利于疏通鼻腔,讓呼吸更輕松。
將雙手食指從鼻尖到鼻根反復推按,20-30次左右為宜,對養陰潤肺大有助益。
搓雙耳
《靈樞》中講:“腎氣通于耳。”
從白露開始,天氣又熱轉涼,很多人手腳冰冷、肢體怕冷。
中醫認為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要注意補養腎氣,增強免疫。
而雙耳是腎之上外竅,有著密集的反射區,經常搓揉按摩,保暖保健。
既能活血驅寒,疏通經絡,也有利于腎經通暢,腎氣充足,腎經盈滿。
綜合來源:央視新聞、人民網、長江日報、儒風大家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雁琳責編:周尚斗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