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位于東非,赤道橫穿而過,生活在這片美麗而神秘的非洲土地上的肯尼亞人,有著質樸、單純而友善的特質。盡管他們的生活環境是那么簡單、原始,甚至有些乏味、艱苦,然而他們卻始終如一,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但是去肯尼亞旅游,還是需要注意以下事項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風俗禁忌
1.尼亞保留了很多古老風俗。在肯尼亞,7和以7結尾的任何數字都是不吉利的。
2.很多肯尼亞人仍舊篤信相機會帶走靈魂的說法,所以拍照之前請征得他人同意。
3.根據習俗,不要在肯尼亞談論膚色問題,當地人不喜歡說自己是“黑色的皮膚”,而是說“棕色”。
4.不可在言語或行動上冒犯國旗和總統。
5.肯尼亞人的部族意識強烈,排外情緒強,與肯尼亞人交談忌諱提及政治問題和50年代的茅茅運動(Mau Mau Movement)。
6.在當地游覽的過程中,旅客必須絕對遵守他們的規定,這是保護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一種禮貌。
7.在肯尼亞不同的地區和部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禁忌。與當地穆斯林談話,不可談及一切關于豬的話題,不能干擾他們進行禮拜。在信奉拜物教的家庭里,不可打聽擺著的木偶、圖案、標記等的用途,更不可用手去觸摸。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旅游時間
肯尼亞的旅游旺季在12月-次年3月及7-9月。11月-次年3月是候鳥遷徙的時間;1-2月由于天氣炎熱干燥,動物會比較聚集,是safari的好時機;每年7-8月是觀看動物大遷徙的最佳時節,這一自然界的恢宏巨制會在馬賽馬拉上演。
肯尼亞一年有兩次雨季,并不適宜旅游:長雨季在3月底-6月中,短雨季<愛尬聊_百科大全>在10月底-12月初。
Tips:夏季天氣炎熱,為防止蚊蟲叮咬感染疾病,需要攜帶驅蚊花露水或風油精,最好攜帶醫院開的防蚊液。如果將風油精送給當地人做禮物他們會很開心的。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穿衣指南
肯尼亞雖是赤道國家但是海拔較高,全年的氣溫都比較舒適。這里早晚溫差大,除了要攜帶夏裝,長袖的外套與長褲也是必備品。如果要去到海拔較高的地方,還要帶一件厚外套。
Tips:在肯尼亞旅行,多為室外活動,四季紫外線照射強烈,需攜帶防曬物品。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醫療
赴肯前,須注射免疫針并領取黃皮書,避免出入海關時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需備一些常用藥品,如防治瘧疾藥、暈車藥等。此外最好攜帶口罩(國家公園的土路灰塵很大)、特定驅蚊液等。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安全系數
肯尼亞的治安狀況不太好,搶劫案件頻發。不要多帶帶出行,清晨和晚上最好在酒店休息,不要外出活動,更不要去偏僻的街道;不要攜帶大量現金或貴重物品在身上。如果不幸遇到搶劫也不要反抗,因為多數搶劫犯都攜帶槍支,事后趕快到人多的地方報警。在肯尼亞最好有一輛車,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你的人身安全。

肯尼亞旅游注意事項:斯瓦希里語
肯尼亞人民熱情而友好,他們不太喜歡官方語言英語,如果能多學幾句簡單常用的斯瓦希里語,哪怕只是幾個單詞,即使發音古怪,這種友好的努力也會讓他們對你倍增好感。一句“ JAMBO”(斯瓦希里語:你好)就可以迅速拉近你和他們的距離。
KARIBU:歡迎
JAMBO:你好
ASANTE:謝謝
NGAPI:多少錢
KWA HELI:再見
CHOO:廁所
MAJI:水
肯尼亞旅游需注意什么,你知道了嗎?雖然肯尼亞位于赤道,但是平均1500米的高海拔讓這里氣候宜人,也成為了避暑勝地。肯尼亞因為原始的非洲草原風光,和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到這里生態觀光。
肯尼亞HOT
- 景點
- 酒店
- 餐飲
- 購物
- 娛樂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就是每年上演動物大遷徙的地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座動物的天堂由1672 平方公里開闊的平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組成。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建于1961 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家園,擁有95 種哺乳動物和450 種鳥類。一望無垠的草地上散布著成群的斑馬、長頸鹿、羚羊和轉角牛羚;洋槐樹林中充滿了鳥類和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在寬廣的姆西阿拉沼澤地里打著滾;馬拉河中游曳著眾多的河馬和鱷魚。這里被稱為是獅子的王國,這些威嚴、強有力的獵食動物主宰這片草原。印度豹也非常多見,這里還有鬣狗及小型的獵食動物如狐狼等。中午的草原熱浪滾滾,所有的獵食動物都被曬的昏昏欲睡,所以拜訪獵食動物最好選擇清晨或日落之后。馬拉河 Mara River馬拉河將馬賽馬拉的原野一分為二,它是鱷魚和河馬的家園,也是其它野生動物的生命線,它眾多的支流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馬拉河發源于多雨的山區,即使干旱時期,它也從不斷流,3-6月的雨季中,河水會陡然上漲。在每年7-9月,發生的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中,角馬渡過馬拉河暴漲的激流和鱷魚的阻擊是最艱難而壯觀的一幕,這被稱為“馬拉河之渡”或“天國之渡”。在每年長達3000公里的遷徙中,因饑餓、干渴、體力不支或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角馬能回到它們的出發地。可是在大雨季來臨前,又有40萬新生的角馬誕生。新生命的誕生和弱者的淘汰,每年都在這里往復循環著,生生不息。馬塞村落 Masai Manyatta 馬塞人一直是東非草原上原始遺留部落的象征。馬塞族是個很特別的民族,他們分布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的地方,以牧牛放羊為生。不論男女,終年穿著紅色的鮮艷衣服,帶著漂亮的大耳環和項鏈,手里握著根棍子,很有“黑非洲”特色。他們不愿意融入現代社會,流連于一望無際的草原,和那些野生動物一樣風餐露宿,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原始中有點兒另類。他們的拖鞋也很有特點,黑皮的,底板不是平的,是凹弧狀。在馬塞馬拉動物保護區的馬塞村落里,馬塞人的小草屋到處可見,他們用帶刺的樹枝作圍墻,阻擋野獸的入侵,在大草原上分外顯眼。馬塞人就這么與世隔絕著,不被迅速發展的科技所吸引,也不被紙醉金迷的生活所迷惑,他們就這樣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這里。村莊的參觀費可以砍價,每人大約在1000-1500肯先令。
NO.1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位于東非大裂谷以西,阿魯沙西北偏西130公里處,一部分狹長地帶向西伸入維多利亞湖達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尼亞邊境。1940年后成為保護區;1929年,塞倫蓋蒂中部228,600公頃地區被定為狩獵保護區;1951年建成國家公園;1959年得到擴大。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態計劃中塞倫蓋蒂——恩戈羅恩戈羅生物保護區(連同毗鄰的馬蘇瓦狩獵保護區)的一部分得到國際公認,同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熱氣球也是令人振奮的體驗。歷史上塞倫蓋提被稱為是"馬賽之地",三百多年前是片無人涉及的處女地,后來馬賽人遷移到了這里,與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為伍。但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人開始踏足塞倫蓋提,先是來這里探險,然后從1913年起把這里變成了職業獵手的獵場。短短的幾年里,就有大批野生動物,特別是獵手們最喜愛的獵物——獅子,大量的倒在了槍口之下。到了1921年,塞倫蓋提的獅子已經所剩無幾,這迫使當時統治坦桑尼亞的英國政府不得不劃出一些保留地,來保護這里的野生動物。1951塞倫蓋提國家公園正式成立.1959年,著名動物學家伯納德.吉邁克(Bernard Grzimek)所拍攝的一部講述塞倫蓋提的記錄片“塞倫蓋提不應消亡(Serengeti Shall Not Die)”獲得了奧斯卡獎,使塞倫蓋提一下子受到了世人的矚目。
NO.2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位于肯尼亞邊境,公園面積392 平方公里,由于臨近云霧繚繞的非洲之巔——乞力馬扎羅山,吸引著一批批前來觀光的游客。盡管這里的動物沒有馬賽馬拉豐富,但由于沒有高大的植被遮擋,反而更容易跟蹤猛獸,也更容易看到它們的捕食。進入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常年干涸的安博塞利湖(只有在雨季時才略見湖水),安博塞利就是“干涸的湖”的意思,這里也因不時出現壯觀的海市蜃樓而著名。園內的Observation Hill及其附近是絕好的觀景點,爬上階梯在Observation Hill山頂可以眺望整個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并可觀賞遠方坦桑尼亞境內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Mt.Kilimanjaro),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是乞利馬扎羅雪山的最佳觀景地點之一,雪峰聳立、大象成群,這個景觀被視作非洲的標志性經典畫面。在Observation Hill附近的Enkongo Narok沼澤地,是觀賞黑犀牛、河馬、大象、牛羚、蹬羚和水牛的好去處。在Observation Hill北面的Kioko湖旁的綠洲則是賞鳥勝地,可以看到成群火鶴、雪白的鶶鵝、冠鶴、埃及雁等。安博塞利是大象的天堂,這里有巨大的象群,因為這里樹木較少,易于游客觀察到它們。非洲象是一種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的動物,平均年齡能達到70歲左右。也許是因為需要22個月的漫長孕育周期,生產小象來之不易,象群都非常注意保護小象,包括在游客面前,盡量讓小象們躲在父母的身子后面。
NO.3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NO.2故宮-->-->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NO.3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