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事件院長之子中學就發表論文?教育公平容不下“我的院長父親”?
紅網消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爾衛之子宋世鍵,在中學時期便與中山二院乳腺腫瘤中心副主任蘇士成共同發表論文3篇,三篇論文均為sci論文,宋世鍵3篇論文的作者單位均為其中學廣東實驗學校。
患癌疑云未散,黃敏博士等三位研究人員是否是因為實驗環境、實驗過程而患癌的真相仍然未明,并有不了了之的態勢,而這位宋公子卻被曝出在高中階段就發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對比之下實在太荒誕了,發論文明明很難,黃敏博士等為了發論文需要一天又一天地泡在實驗室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并且現在是否因為實驗室原因罹患癌癥也尚未知曉;發論文又很簡單,畢竟一個“班里吊車尾”的高中生就能隨便發的東西,能有多難?
從“班里吊車尾,不搞競賽、不玩社團”“考研初試成績最后一名”等細節不難推定,這位宋公子并非少年天才,那么既然宋公子資質平平,卻能在高中發3篇科研論文,是論文的質量不行、給錢就能上嗎?似乎也不是,這3篇文章均屬無數理工科學生魂牽夢繞的sci論文,其中一篇文章影響力因子達到8以上,三篇文章均與癌癥這樣的高精尖學科領域有關,其中一篇宋公子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為蘇士成,也就是黃敏博士等患癌研究人員的導師。
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可以被排除,最后也只有一種解釋的可能——“我的院長、院士父親”。據媒體報道,宋同學的父親便是此次處于輿論風波中心的中山二院的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爾衛。據公開資料顯示,宋公子2017年畢業于廣東實驗中學南山1班,后獲得中山大學自主招生入選資格,進入中山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進行本科學習,本科期間,在蘇士成的指導下,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一等獎。2022年,以初試墊底、復試第一、綜合第三的成績考取了中山二院乳腺外科碩士生,師從蘇士成,與黃敏博士為同門。
滑天下之大稽,一個高中生能對關于癌癥這樣的高精尖研究有什么貢獻?一個“班級吊車尾”的高中生,能完成哪門子的“實驗設計、數據收集和分析、論文撰寫和回復”工作?公然違背常識常理,其背后積極運作的又是誰?被權勢橫插進來的宋公子,又搶掉的是實驗室里默默奉獻的誰的研究成果?
宋公子的故事,似乎也提供了一個“我的院長父親”的完美觀察范本,觀察其成長路徑,蘇士成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分別在其高中、本科時幫助其發文章、參加競賽,更成為了其研究生導師。而蘇士成,則師從宋公子之父宋爾衛,也是宋爾衛的下屬。
一種可能性便是,為了讓高中就“吊車尾”的兒子進入廣東高考錄取分數線極高的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特意給其安排了幾篇論文,鉆政策的空子,讓其滿足中山大學的自主招生錄取條件。當然,這樣的學術不端在前,也很難不讓人懷疑,宋公子本科期間的學術成果又是否立得住腳?同樣,研究生復試又是否公平?宋公子初試最后一名的成績,很難不讓人懷疑,復試成績劃線,是否是以宋公子成績為標準?復試的過程又是否被院長提前打好了招呼?
當然,具體細節還需調查確認。但可以非常明確的一點是,宋公子一路以來,都在其父親的庇護下,走著捷徑。否則,能夠想象一個普通人家的資質平平的孩子,在高中階段就發三篇sci論文嗎?簡直是異想天開。宋公子及其父親的行為,不僅涉嫌學術不端,更有嚴重損害教育公平。不少人在網絡上調侃道“看來不是我不夠努力,是我父母不夠努力啊”。
仔細觀察輿論場就會發現,中國公眾對學術腐敗、教育腐敗的容忍度,比其他腐敗要低得多,這與教育、讀書自古以來在公眾心目中的神圣形象有關,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誠如是也,也與教育在我們社會中發揮的作用有關。許多父母,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節省,但在教育方面,卻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無數貧苦地區的人們,雖然身處底層,但也無比相信教育這束光能普照大地,這是一種信仰。
在社會的普遍認知里,教育是階層流動的渠道,“讀書改變命運”,教育寄托著無數“改變命運”的期待。教育承接著階層流動的渠道功能,這一功能在我們社會里是寶貴的,它讓社會在動態中保持平衡,也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對于宋公子之行徑反感如此之大的原因,教育公平是社會的最后一條底線,是社會的粘合劑和共同信仰。這種信仰應該被細心呵護,因為沒有人能承擔起這種信仰崩塌的后果。教育公平絕對容不下“我的院長父親”這樣的學閥行為,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及時介入,查明真相,即使是院士,也絕不姑息,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相應的制度和監察體系,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當然,有了集體患癌事件的前車之鑒,這次絕不能停留在中山大學的自查自糾了。
編輯:周楊責編:周尚斗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