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遺特色村鎮和街區有哪些?
湖北首批非遺特色村鎮和街區已經出爐了,讓古老技藝走進生活,讓非遺文化走進景區,荊楚文化源遠流長,湖北具體有哪些地方上榜,詳情見下文,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名單的通知》,確定以下10個村鎮街區為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
武漢市江岸區吉慶民俗街
襄陽市棗陽市琚灣非遺小鎮
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
荊州市荊州開發區幸福村(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
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
咸寧市赤壁市羊樓洞明清石板街
黃岡市黃梅縣五祖鎮
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長勝街
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兒城非遺特色街區
潛江市浩口鎮
武漢市江岸區吉慶民俗街吉慶民俗街西接武漢最著名的商業街—江漢路步行街,南臨武漢的旅游文化景觀大道—中山大道,地理、交通環境優渥。一批漢派文化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定期在吉慶街進行展演,一批漢派文化非遺傳承人逐漸向吉慶街及其周邊區域集聚,形成了以吉慶街為核心的漢派非遺文化展示區。
吉慶民俗街集合了楚劇、漢劇、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湖北小曲、武漢雜技、木偶戲、熱干面制作技藝、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藝等大量漢派文化底蘊濃厚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漢繡、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漁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戲、武漢相聲、武漢剪紙、合記老福慶和牛肉粉制作技藝等數十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里常駐或經常開展展示交流活動。如今,“湖北大鼓”“獨弦琴”等非遺表演融入街頭吹拉彈唱,民間手工藝花車、中庭非遺互動展覽也成為重要景觀,深受武漢市民和游客喜愛。
襄陽市棗陽市琚灣非遺小鎮建于清代順治年間的琚灣鎮,因琚姓聚居而得名。這里是運用傳統技藝加工制作、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名食“琚灣酸漿面”的發源地,有流傳至今深受群眾喜愛的龍燈舞、鑼鼓、花鼓戲、蚌殼舞、扭秧歌、辦故事、打蓮響、踩高蹺、玩旱船等傳統民間文藝。
2013年,琚灣酸漿面制作技藝先后入選襄陽市級和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琚灣鎮通過舉辦“舌尖上的琚灣·千古帝鄉——棗陽琚灣酸漿面美食文化節”等系列活動,組織民間文藝傳承人進行傳統文化匯演,以龍燈舞、鑼鼓、花鼓戲、玩蚌殼、扭秧歌、辦故事、打蓮響、踩高蹺、玩旱船為代表的一批傳統文藝節目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喜愛。
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獨具秭歸非遺特色的屈原故里非遺小巷建成于2021年1月,開設非遺展館22間,免費入駐《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等國家、省、市級非遺沉浸式體驗項目22項,入駐傳承人30名。巷內670余件非遺傳統技藝類手工制品通過現場展覽展示、文創研發銷售、沉浸式體驗等活態傳承形式,實現了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
屈原故里非遺小巷開市后,迅速成為宜昌、秭歸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地。作為一個文化旅游特色街巷,先后吸引了央視、湖北衛視、鳳凰衛視等20多家電視媒體,及中新社、新華社等6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報道200多次。一大批非遺項目、傳承人和非遺制品脫穎而出,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荊州市荊州開發區幸福村(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
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建有大漆文化展廳、楚式漆器技藝展廳、大師漆器作品精品展廳、楚地斫琴生產基地、傳統楚式髹飾漆器生產基地、荊作楚生活體驗館等12個場館。設有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楚地斫琴、磨鷹風箏、郢城泥陶、淡水貝雕、楚簡制作技藝、荊楚刺繡(楚繡、漢繡)、葫蘆烙畫、雕花剪紙等荊楚非遺工作坊。
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院的建設歷程,是國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案例,項目從開發區行政村工匠工坊打造,到逐漸成為江漢平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共享平臺,不僅為鄉村振興、特色村鎮建設增加了動力,更打造出了依托非遺傳統資源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高地。先后被國家、省市列為各類示范、教育基地和重點規劃項目。
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沼山鎮文化氛圍濃厚,現有張裕釗書法、穿花龍舟、采蓮船、玉連環、木雕等非遺資源,橋柯村牌子鑼隊、桐油村穿花龍舟隊、東井村復興藝術團、鄂州青年楚劇團、梁子湖春蕾楚劇團等13個藝術團隊、32個打擊樂隊。2021年,沼山鎮榮獲“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近年來,沼山鎮一直致力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力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