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這年頭,創業者和高管心里都有哪些“病”?[創業者]?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刀姐doris(ID:doriskerundong),作者| 刀姐doris,授權轉載發布。

這年頭,每個人心里都有“病”,尤其是許多高管和創業者,越成功可能“病”越大。

我創業第一年時,其實也進入了一種接近于抑郁的狀態。哪怕我看了很多本書,也救不了自己。后來一個朋友跟我說:“你狀態很不好,要不要去找找教練”。

在美國工作的時候,我看到很多朋友會去找 life coach,但我從來沒接觸過,也比較質疑,不過當時我想要抓住每一個讓自己狀態變好的機會,所以認識了coach 佳瑩。

在我最迷茫不安的時候,我問佳瑩:“為什么我不開心?”,她說:“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迷茫沮喪,甚至憤怒時,看到的是什么畫面?”,那一刻,我看到了兩個我,一個大的刀姐在鞭打一個小的 doris。

從那以后,我開始把佳瑩當作我的鏡子,在她的幫助下,我走出了許多思維困境。所以我把我的“秘密武器”佳瑩請到了溫柔一刀,和她聊聊領導者的那些痛點,以及自我進化之路,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01

教練:幫助人們從“現在”,去到想要的“未來”

一般我們聽到“教練”這兩個字,上來就會覺得和哪個體育項目有關,但其實教練已經成為了我們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的好伙伴。

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是這樣定義教練的:專業教練作為一個長期伙伴,旨在幫助客戶成為生活和事業上的贏家。

作為一個曾經陷入“抑郁”狀態的小老板,我既看過心理咨詢師,又找過教練,那二者的區別是什么?關注重點又有哪些差異呢?

以下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刀姐doris:

我先從一個學員的角度來講講,我對“教練”的理解。

我心理狀態很差的時候,同時找了好幾個心理咨詢師來幫助我,但我發現,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選擇成本非常大。心理咨詢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聊你的原生家庭、童年......當然,這只是我對心理咨詢淺顯的理解。

但是,教練會像一面鏡子,直接反射出我自己,讓我看到自己的內心。

佳瑩你是怎么定義“教練”的?

佳瑩:

教練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去達成心中所想、所要的。

正是因為人們想要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教練又可以細分成很多領域的教練。對于企業端,需要的是提高領導力的領導力教練、商業成功的教練;對于個人生活端,需要的是情緒教練、親密關系教練、演講教練、職業發展教練等。

無論做什么樣的細分,教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助客戶找到 ta 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并且去達成 ta 想要的。

剛才刀姐有說到,教練和心理咨詢的區別主要在于:

第一,如果客戶有中度、重度的抑郁癥、焦慮、雙向情感障礙這一類心理問題,我們通常會推薦去看心理咨詢。如果一定需要教練陪伴,也至少是一個心理咨詢加上一個教練,這樣的模式去為客戶服務。

第二,教練和心理咨詢的工作方法不一樣。心理咨詢更多是面向過去,前面幾次咨詢會搜集一些證據,中間一次會對你做診斷,依據診斷結果去做后面的工作。但教練不一樣,教練不會去給客戶做診斷分類,更多是在當下的對話里看到的狀態。

第三,心理咨詢師會前往你過去某個創傷發生的時間點,去感受和修復。教練更看重的是,現在是不是你滿意的狀態?你未來想要什么?我們怎么從“現在”去到“未來”?基本上客戶來找到我,不是因為 ta 想沉迷在過去,而是因為 ta 有一個更大、更想要的未來。

刀姐doris:

如果你的客戶內心,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量去把自己拔出來時,你怎么判斷 ta 是否到達已經要去看心理咨詢的程度了呢?

佳瑩:

我一般有兩個判斷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判斷客戶的能量感是不是已經非常低,低到我有一點無能為力的感覺。

舉個例子,我曾經有個客戶在考慮要不要辭職,我們詳細聊過之后, 他的反饋是不辭職。我說,既然這么不舒服了,為什么不辭職呢?他就給我講了一段他的經歷,通常我們聽到這類經歷時會覺得這個人很堅韌,但那天,我作為一個教練,我感覺那段對話令我非常窒息,有一種力量死命地往下壓著我。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事情有點不對,我推薦他去做一下心理的診斷,后來他的診斷是中度焦慮和重度抑郁。經過了一些干預和治療后, 他整個情況好轉了很多,我們又恢復了教練關系。

第二個指標是,觀察客戶是否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比如植物神經紊亂、極端行為。

我曾經遇到一個客戶, 他半夜12點打一筆錢過來,跟我說,這個問題今天一定要我幫他解決,否則他不知道還能不能熬到明天早上。這種情況我就會非常非常的警惕,推薦他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

02

創業者和高管常見的三個心“病”

人總是在犯了一些錯、受了一些傷后,才開始暴露脆弱、亮出傷口、反思自己。

大家如果有關注我的微博、即刻,或者看過我2022年發的一些文章,會發現我的2022年在不斷地剖析自己的“病”......

佳瑩也提到,領導者常見的三個心“病”是:忽視身體和情緒失聯、責任與責備相互打架、"PUA"與被"PUA"。

其實,這三個“病”并不可怕,它們之所以會困擾領導者,是因為領導者經常一味地追求快,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自己向內反觀。

以下是我們的詳細對談:

刀姐doris: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創業者和高管心里都有哪些“病”?

高管、創業者,這兩種角色我都做過,體會完全不一樣。做高管的時候,壓力很大,但本能就是想甩鍋,覺得自己盡力了,會抱怨明明就是產品沒做好。做了創業者之后,我更多會責怪自己,總會想我怎么做得這么不好,把公司搞成這個樣子。對我來說,做創業者的“病”更扎心。

佳瑩你在接觸這兩種角色時,會發現他們心里的“病”都在哪里呢?

佳瑩:

先講講,我是怎么界定高管和創業者。

高管很多是處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公司,總監以上或者事業部的一把手。他們大部分職位比較高,但不擁有或者持有少量的股份。

在我看來,無論所在的公司大小,創業者一定是公司的一把手,或者是非常重要的股東、合伙人。從企業發展周期來講,處于開創期和快速發展期企業的大部分 leader,我們會叫 ta 創業者。

這兩種角色給到的議題不太一樣。

高管常聊的議題有點不一樣,通常是:職位躍遷過程的陪伴;領導力和團隊效能;不同職業路徑之間的選擇。

創業者常聊的議題是:與合伙人、投資人的關系;對自己的不滿意;與團隊領導的關系;公司的重大決策。

創業者需要更多地與不確定性共處,并且要敢于做決策和承擔責任,雖然看起來苦哈哈的,但身上會帶著更多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這個是我挺喜歡的人群特征。

這兩種角色其實會有一些相似又常見的心“病”。

第一個常見的“病”是,忽視身體與情緒失聯。

人本身有4種能量,分別是:身體、情緒、心智和精神。它就像金字塔一樣,越往下的越基礎,越是大地基,越上面對人的掌控越高。

創業者與高管則把優先級搞反了, 他們的精神力量非常強大,心智也非常成熟,但卻對情緒、身體視而不見。這種本末倒置給人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相當于你的人生少了兩個地基般的智慧。

舉個例子,我經常邀請客戶去談當下的情緒感受是什么, 他們說的都是頭腦里的想法,找不到情緒,或者不愿意浪費時間在情緒上。

其實情緒都有智慧,一個情緒來到你生命里,是在提醒你一些問題。如果看不到情緒背后是在提醒什么,你就會一直被這個情緒牽著,并且會干擾到你的其它事情。

當然,“情緒失聯”的來源是認知偏差。很多高管和老板認為有情緒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或者把情緒分成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開心就是好情緒,憤怒就是壞情緒。

事實上不是這樣,情緒是一種流動的能量,一旦看到它,注視它,可能很快就過去了。但如果你忽視它,它可能會繼續在你身體里作妖,去干擾你的行為。

電影《實習生》截圖

第二個常見的“病”是,責任與責備相互打架。

職場人通常會責備自己的合作者、下屬的 ownership 不夠,沒有擔起責任。甚至還會出現團隊高管、創始人之間互相的責備,比如 CTO 經常會責備老板不懂技術,但老板想的是,我們要以客戶為先,或者 “CTO 不是有責任要幫我搞懂嗎?”這時候互相責備與責任又出來打架。

其實,責備背后有一個內在機制——“我不好”這件事很難被接受。

高管或者創始人在責備他人時,心里會有愧疚,因為難以接受指責自己, 所以就得指責別人了,這會讓自己好受很多,但又會激化彼此的矛盾。

刀姐doris:

關于“我不好”這件事,我想展開聊聊。

我就是很難接受“我不好”那一類人,發現“我不好”之后通常有幾種辦法:第一種是不接受,把它扔出去;第二種是直接把它改掉;第三種是接受自己在某方面不好,看見自己另一面的好,然后慢慢進化。

佳瑩是怎么看待這三種心態的?

佳瑩:

你提到的第一種、第二種方法有一個共性——都不想跟“我不好”呆著,要么跑、要么改。

其實我更推薦的是,如果你有幸看見自己的“不好”,你不用感到害怕,就好好地和它待一會兒。你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它會行動、會表達,它會向你說什么、做什么,你和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

如果你到了一個谷底,就在那里好好地體驗一下。因為只有充分地感受到“我不好”,才能體驗到背后的委屈和被壓抑的能量。當你越過這個最有“養料”的谷底后,你才有可能上到人生的一個新高峰。

說回高管和創業者常見的“病”。第三個常見的“病”是,我被 “PUA” 了。

我最初碰到這類議題時,也感到束手無措,我向我的督導求助, ta 讓我感受我在和客戶聊 PUA 議題時,我的內心狀態如何,我當時腦海里出現的畫面是:我被蓋在一片巨大的烏云下面,非常地渺小。于是,我一下子就察覺到,職場上被 PUA 是因為感到對方太強大,自己太渺小。

被 “PUA” 的一方,往往會有“在這個人面前我是弱小的、被壓迫的”感受。當遇到對方時,他會感到表達無力,因為對方一定會有更強有力的說法,把他再次壓倒,再次體驗被滅掉的感覺,久而久之他干脆不表達了。

往往我們會認為被 “PUA” 的一方可以趕緊離開,但現實是,由于各種原因一時半會兒走不了,只能忍,所以越忍越難受。

刀姐doris:

關于“PUA”這點,我以前一直有一個感受,如果誰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滿意的地方,一定要告訴我,并且要告訴我怎么做會更好,但是通常對方都會給我說,也不知道怎么做更好。

我最近會發現,這種思維好像有點太霸道了,其實這個時候,你可以停下來,多理解一下對方,引導對方多說一點,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對方拍掉。

佳瑩:

創業者會具有一個內在驅力——“要完美”。他們不僅會要求自己完美,也會希望員工完美,并且是盡善盡美、毫無遺漏。

其實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員工沒有告訴更好的想法時,可能是他覺得這個想法不夠好,還無法行動。這個時候,你其實可以試著就幫對方挖兩下,沒準就能挖出來。

很多創業者會跟我說:這個方法也太慢了。之所以慢,是因為我們對于“挖掘”這件事很生疏。

人其實可以用“冰山理論”來描述。海面上的冰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語言,海面下的冰山,是這個人的情緒、信念、使命、價值觀。

冰山模型 圖源:孫圈圈

無論是我們自己、合作伙伴、組織都是一座大冰山。我們日常工作交流中,看到的都是對方在海面上露出來的冰山,而海面下都是被藏住、凍住、在悄悄作祟的暗流。挖掘冰山看起來很慢,但一旦你經過有意的訓練,習慣于挖掘,這時就能快速地穿透海面,當更多的能量被撬動時,它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給組織和個人都會帶來變化。

03

領導意識層級的變化:見自我,見眾生,見天地

治好“心病”之后,領導者就開始進入到“自我進化之路”上。

很多人可能看過一本書,叫做《領導者的意識進化》,書里講了成年人意識成長的四個階段:以我為尊、規范主導、自主導向、內觀自變。

在這個基礎上,佳瑩給我講述了一種更直觀、更明顯的領導力判斷層級:遵從型——>專家型——>成就型——>創新型——>生態型。

李倩老師常在刀法公開日說:“做品牌就是一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我想,個人的意識進化也大概如此。

以下是我們的詳細對談:

刀姐doris:

佳穎其實一直都比較關注高管、領導者相關的議題,也跟我聊到過一本書叫做《領導者的意識進化》,其中幾個進化階段,以及每個階段有什么不同的特質是什么?

佳瑩:

這本書提到了領導者的意識進化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我為尊。這個階段領導者的思維比較簡單,會認為自己觀點就是對的,這時的盲點會很多。

第二個階段是規范主導。這個階段領導者會發現,團隊需要有一些規章制度,或者外部的權威作為規范,并且要求大家都遵從這個規范來行走。這時領導者會喪失掉自己的聲音,或者聲音比較小,會更看重那些規范的東西。

第三個階段是自主導向。這個階段領導者開始獨立思考,既能聽到外部的聲音,又能聽到自己的聲音,能去抉擇當下最適合團隊的策略,并且愿意為此負責。

第四個階段是內觀自變。這個層級,領導者會開始以更大的包容來對待外界, ta 會學習和吸納其 ta 人的思維來改進自己的心智結構。甚至在外部聲音進來之前,就進行自我優化。

成人意識進化階梯 圖源:豆瓣書評

我比較推薦一個對于領導者們來說,更明顯、更容易判斷的五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是遵從型。這個層級領導者會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遵守老板的觀點。這通常出現在初級領導者身上。

第二個層級是專家型。這個層級的領導者除了遵循規則和老板觀點外,有了更多自己專業的判斷。他們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熱愛學習、有工匠精神。雖然有時候會缺乏一些靈活性,但一旦他們意識到什么方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時,會愿意去超越自己。

第三個層級是成就型。大多數高管和創業者會在成就型這一層級。他們的特點是:想要拿到成果,為了拿到成果,獎罰分明、規則清晰,注重創造給團隊內部或者客戶的價值。為了這些成就和目標, 他們能靈活變通,也能容忍灰度。但有時候會難以放下自我的執念,并且關注不到軟性的動力。

第四個層級是創新型。創新型這類領導會更著眼于世界運行的內部規律,會有更多合作共贏,會有更多好奇心,會有更多想要暴露真實、暴露脆弱的想法,哪怕會影響自己的成功,但只要他覺得這是更內在、更重要的東西, 他就愿意把它拿出來。他們的焦點永遠是在未來的,而不是當下。

第五個層級是生態型。到這個層級,開始能看透一些事物的發展規律,能站到更高的空間和更長遠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發生的所有事情,會主動想要創造新的價值給世界。

刀姐doris:

領導意識層級的變化讓我想起:見自我,見眾生,見天地。作為教練,你一般是怎么幫助領導者去做這樣的進化呢?

佳瑩:

我一般會透過幾個動作去幫助他們。

第一個動作是照鏡子。比如我會讓客戶透過那些各式各樣的雜事,穿越過那些干擾的東西,用一句話去說明某件事的本質是什么、底層是什么、是否是他想要的結果。

第二個動作是吐真。我們在給高管團隊做教練的場子里發現,大家都在爭搶話語權,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能蓋過對方,當其中一些人不再說話時,我們就會叫停討論,然后去讓每個人說說:內心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不說話的人背后的擔心是什么?如果要達成目標,每個人需要貢獻什么?

第三個動作是拉伸。比如我會遇到一些偏左腦的客戶,他通常情緒感受較少,這種情況下,我會先請他停下來,然后幫助他把另一部分拉出來,再去整合兩部分的能量。

第四個動作是釋放。一些客戶非常在意自己要取得的成就,如果拿不到,他會產生巨大的不安感,所以他通常只敢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不敢創新。我要做的就是幫他去看:如果打破這個牢籠會怎么樣?如果永遠不打破會怎么樣?你真正恐懼的是什么?有的時候點到這兒,客戶自己的能量就出來了,他會沖破自己的那些限制。

刀姐doris:

聽上去客戶就像一個精神運動員,教練要做的就是幫客戶拉伸肌肉,讓他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最后,佳瑩有什么要分享給年輕職場人的一些 tips 和建議嗎?

佳瑩:

對我自己成長而言,我最受益的就是一個東西叫“自我覺察”。

當我學會了覺察后,我會去看我每一個念頭的更深層次,在講我的什么需求、什么情緒。當我看到我的需求和情緒后,我就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所以如果你可以,我會建議大家去帶一點覺察地看自己每一個念頭。

最后我想說,雖然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這個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有‘病’”,我們也列舉了一些常見“病癥”,但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請不必感到壓力或自責,在人生的長河中,每個行為的背后都有正向意圖,每個經歷都是生命的厚度,都在給出命運的饋贈。覺察促動蛻變,讓我們發現、并成為那個內在真正的自己。

編輯 舉報 2024-01-30 13:20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