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好像沒有家了” 聽懂年輕人的言外之意?
2月9日晚,乘客檢票進站,坐上返回家鄉的火車。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新京報消息,對于獨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春節是一次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吐槽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因為被催婚催生得不厭其煩,索性提前了返程時間;還有人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歸屬感下降。
“我感覺好像沒有家了。”據新黃河報道,北漂回村的李偉說,每次回家都有一種陌生感,就好像不是自己家一樣,可大城市的出租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和李偉一樣,很多年輕人正在重新尋找家的意義。
其實,年輕人從城市回家之后,缺乏“歸屬感”,甚至被家人“嫌棄”的不在少數。對于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來說,一年可能只在春節期間體會一次,而對于大學生來說,每年則可能寒暑假都要經歷。
前不久,媒體就曾報道,對有些大學生來說,剛回家三四天就已經有些“難挨”了:從剛回家時的“噓寒問暖”,變成了現在的“嫌東嫌西”。一項網絡投票顯示,90%的大學生都有過放假回家被爸媽嫌棄的經歷。
如何理解“感覺沒有家”以及“回家被嫌棄”?其實,這涉及家庭關系中的“距離感”問題,即父母、長輩與晚輩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感,學會彼此尊重每個人的私人空間、生活方式,不能認為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就該是“親密無間”。
父母對待已經成人的子女還像“長不大的孩子”那樣“管頭管腳”,要求成年子女順從自己的安排;成年子女對待父母的付出,依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就是沒有重視距離感,最終讓“親密無間”變為負擔。
這種家庭關系,其實是從小就形成的親子關系的延續。我國不少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并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責任心,加之社會崇尚知識教育,于是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平時不讓孩子做家務,不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與生命教育,而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學習與生活。
這種親子關系,已經出現諸多問題。一方面,部分年輕人,包括大學生,在成人后缺乏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不少家長“嫌棄”假期回家的大學生生活不規律、不幫忙做家務,而這恰恰是他們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有的父母眼里,子女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高考填報志愿時,不少家長幫子女選擇學校、專業,在大學畢業后的職業以及人生選擇上,有的父母則完全不考慮子女的想法。這種親子關系,無視子女是獨立的個體,沒有給他們自主成長、生活的空間。
而隨著子女個體意識的增強,自然就會產生親子矛盾與沖突。大學生放假回家“被嫌棄”,年輕人回家過年“找不到家的感覺”,都呼喚要改變之前缺乏距離感的家庭關系。
年輕人抱怨春節回家不適應父母的所作所為,就是因為自己需要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而父母卻沒有距離感。改變這種家庭關系,就需要雙方坦誠溝通,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對于年輕人說出“感覺沒有家”,不必大驚小怪。家不是約束,而是要給人舒適自在的感覺。良好的親子關系,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良好的家庭關系,不是“親密無間”,而是要學會彼此尊重,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編輯:周楊責編:周尚斗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