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深圳衛視直新聞 消息,4月5日是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大陸行的第五天。回想啟程前,馬英九曾在臺北桃園機場發表簡單講話時說,此行是和平之旅,也是尋根之旅。在陜西的尋根路途中,馬英九除了親祭軒轅黃帝,也要去看看自己馬氏一族的祖先。據了解,馬英九曾多次表示自己也是個陜西人。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馬援祠

去年4月1日,馬英九曾和他的四個姐妹到湖南湘潭祭祖,遇到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馬英九宣讀祭祖文和受訪時幾度哽咽,不時拭淚。多年來的愿望實現了!馬英九動情地說,他沒見過祖父,但一直心心念念希望來祭祖。今天看到祖父的墓,內心非常感動。

據介紹,湖南湘潭市湘潭縣白石鎮馬家堰潭口村寺門前渡口,是馬英九祖父馬立安的老家,也是馬英九父親馬鶴凌的出生地。但是,馬英九卻時常稱自己與陜西頗有淵源。2003年,馬英九在臺北接見西安新聞工作者協會臺灣訪問團時就曾笑稱,我是個陜西人。

有人曾詢問馬英九,你的籍貫寫的是湖南,為什么總稱自己是陜西人呢?馬英九回答表示,自己的籍貫雖然是湖南,但祖先的祖先在陜西扶風。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就是自己的遠祖。馬英九介紹,明朝末年,扶風馬援的一支后裔輾轉到了湖南衡陽,自己是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自己是陜西扶風人。

資料顯示,馬英九多次提到的馬援將軍是扶風馬氏家族供奉的祖先,他是東漢開國功臣,西征南討,功勛卓越,被封為伏波將軍。他的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也成為千古傳頌的豪言壯語。

如今,73歲的馬英九終于如愿以償,來到陜西扶風追根溯源。馬英九昨天晚上就已表露出期盼之情,我的祖先是從陜西遷到湖南湘潭,這次親自到陜西扶風縣尋根、祭拜先祖馬援,實在難掩內心激動。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畢公村的民眾夾道歡迎老鄉馬英九 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一行今天上午首先前往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畢公村的馬援祠,下午再到陜西扶風縣馬援墓。有記者注意到,今天一大早畢公村的民眾便來到街道兩旁,夾道歡迎馬英九這位居住在近兩千公里以外的老鄉。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馬英九認真聽取介紹 圖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馬援祠的工作人員為馬英九詳細介紹祠內陳設與伏波將軍馬援的歷史,馬英九認真聆聽。看到父親馬鶴凌的題詞時,馬英九也感觸良多。在馬援將軍像前,馬英九當場行三鞠躬禮。看到館方收集的馬氏名人題詞中,有一幅是自己以前寫的薪傳弘遠,馬英九當場笑稱已經忘記自己是什么時候寫的這幅字。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馬英九看自己曾為馬援祠題寫的字薪傳弘遠 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馬英九介紹,自己1993年認識了臺灣警察大學的馬傳正教授。在談話中發現,自己的祖先與臺灣苗栗縣通霄鎮馬家莊的祖先是同根同源,都來自陜西扶風縣。馬傳正帶馬英九去通霄鎮馬家莊,馬家莊的堂號寫的就是扶風堂,而馬英九父親馬鶴凌親自書寫的祖先牌位,寫的就是扶風。馬英九笑稱,這下子就很清楚了,我們都是從扶風來的。

清楚了 我就是陜西的?

馬英九難掩內心興奮之情 圖源:截取自臺灣TVBS新聞臺

馬英九回憶道,也就是從三十年前開始,自己每年的大年初二都一定到苗栗馬家莊祭祖,跟當年一起從大陸遷到臺灣的鄉親碰面。2005年清明節時,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還專程到陜西祭祖,并留詩一首:跨海尋根萬里行,楊凌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日,欣見宗親樂太平。馬英九表示,這次終于親自到陜西扶風的馬援祠來尋根,難掩心中激動。

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劉和平指出,昨天馬英九公祭軒轅黃帝著眼的是大集體的民族尋根,今天專門前往陜西省楊陵與扶風兩地的馬援祠和馬援墓,著眼的是小集體的家族尋根。兩者合在一起,體現的就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國民族情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

劉和平表示,兩岸同胞如此重視祭祖活動,西方人難以理解。中國人不僅能看懂,也一定能夠心領神會。西方人往往因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捏合在一起,而中國人則有著根深蒂固的血緣與祖先崇拜情結。中國人更為重視的是血緣、家庭、宗族乃至民族,是共同的血緣,把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捏合了五千年。臺灣同胞不遠萬里前來大陸祭祀與尋根,解決的正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根本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在昨晚會見馬英九時,二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了慎終追遠這個中華傳統觀念。趙一德表示,馬英九先生率臺灣青年來陜西出席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并尋根、參訪、交流,充分體現了慎終追遠、敬祖愛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馬英九則說,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自己來陜西最重要的目的。二人的談話充分說明近兩日在陜西的祭祖活動是馬英九此行的重中之重。

當前,擺在兩岸同胞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反獨促統的問題。而臺獨的亂源就在于島內一部分人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背后反映出他們缺乏對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更深層次地說,是島內一部分人缺乏血緣與文化上的認同,忘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因而產生了臺獨亂流,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19世紀末,搖搖欲墜的晚清于甲午戰爭中慘敗給日本,被迫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日據五十年間,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者企圖把臺灣島內民眾同化,在島內民眾與大陸人之間故意制造隔閡。抗戰結束后,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但內戰的爆發又使得兩岸再次分治并一直延續至今,島內一部分民眾遂漸而產生潛在的分離主義傾向。

上世紀末開始,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臺獨政客通過煽動島內一部分人的分離主義傾向來謀求自己和域外勢力的政治利益。他們在政治上散播兩國論,文化上搞去中國化,企圖隔斷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系與共同的文化記憶,進而腐蝕島內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遺憾的是,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后沒能及時對臺獨造成的禍患撥亂反正,使得近年來島內愈來愈多年輕人出現缺乏民族認同的現象。

大陸歡迎馬英九再次登陸祭祖,是希望以馬英九做島內民眾的向導,從血緣與文化的根脈上強化或喚醒島內民眾的國族認同問題。這在文化上將起到治本的作用,并與政治上的強化九二共識,經濟上的惠臺政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等舉措并行,為進一步掌握祖國完全統一的主動權打下堅實基礎。

編輯:周自力責編:吳忠蘭審核:馮飛

編輯 舉報 2024-04-08 10:14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