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跨越南北 “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
現代快報消息,常泰長江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拿下了多項“世界之最”和“全球首創”紀錄。同時,它也是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與普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建成后將成為一條“黃金通道”,為江蘇區域城市跨江融合發展按下“加速鍵”。
10月24日上午,2024年全國主流媒體看常州采訪調研團來到常泰大橋施工現場,先睹為快,近距離揭秘這項超級工程的硬核實力和常州“中軸”崛起的底氣。
超級工程之“最”
在常州新北區濱江步道,遠遠望去,建設中的常泰長江大橋已如一條長龍橫臥江面,氣勢恢宏。采訪調研團一行來到常泰長江大橋踏上大橋橋面,連接起高聳的橋塔和長長的橋面的幾百根斜拉索,如同展開的巨大扇面,極具視覺沖擊力。
作為中國基建在常州人家門口實施的“超級工程”,常泰長江大橋從設計到施工,拿下了6個“世界之最”和4個“世界首創”:目前在建最大規模多功能荷載非對稱布置橋梁、最大跨度斜拉橋、最大連續長度鋼桁梁、最大尺度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桁拱橋、最高強度橋用平行鋼絲斜拉索,形成首創溫度自適應塔梁縱向約束體系、首創臺階型減沖刷減自重沉井基礎、首創“鋼—混”混合結構空間鉆石型橋塔、首創“鋼箱-核芯混凝土”組合索塔錨固結構的四個首創設計。
中鐵大橋局常泰長江大橋項目部黨工委書記丁勝杰向采訪調研人員詳細介紹了大橋建設的創新與突破。“長江下游航道極其繁忙,為了保障通航安全,最大限度減少對通航船舶的影響,常泰長江大橋主橋的跨度做到了1208米,幾乎一跨過江,達到了世界最大。”
據介紹,大橋主塔高350米,相當于120層樓高。大橋主墩鋼沉井是世界在建最大水中鋼沉井,也是世界首創臺階型減沖刷減自重沉井基礎。底面尺寸長95米、寬57.8米、高72米,底面積相當于13個籃球場,高度足有24層樓高,猶如兩頭劈波斬浪的“灰鯨”,幫助大橋屹立于滔滔江水之上。
“去年全國主流媒體采訪調研‘長江大保護’選題時,正好經過常泰長江大橋,當時大橋還沒有合龍,如今長江南北兩岸的常州和泰州兩市成功實現江上‘牽手’。這不僅體現了中國速度,‘最高塔’‘最大跨度’等這些‘之最’都體現了中國基建的強大。”現代快報社常務副總編張星感嘆,他非常期待大橋正式開通,今后常泰之間通行會更便捷,蘇南蘇北也將會有更多聯動發展。
據悉,2019年10月,常泰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今年6月9日,主航道橋鋼桁梁“毫米級”精度順利合龍,實現全線貫通。如今,大橋施工現場依舊熱度不減,建設者們搶抓施工黃金期,不斷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確保明年建成通車。
“中軸脊梁”挺起
常州區位條件優越,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公鐵水空管”運輸方式齊全的地級市,更是全國唯一一個機場、高鐵、高速、水運4種運輸方式在15分鐘左右能夠完成自由轉換的城市。
“常泰長江大橋建成后,從常州到泰州公路的通行時間將會縮短不少,泰興、常州與無錫三個城市進入了真正‘同城化’時代,更加有利于三市居民生活上的交流和產業上的分工與合作,對促進揚子江城市群發展,服務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建設,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常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常泰高速向北通達泰州,進入沿海通道,向南匯入江宜高速;常泰鐵路往北到北京方向,往南到杭州方向;干線公路向南接龍江路高架,向北接泰州的快速路。常泰長江大橋這“一縱”只要連上,就是挺起了“長三角交通中軸”的脊梁,可以讓常州“一點居中、兩帶聯動、十字交叉、米字交匯、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隨著常泰長江大橋建成時間日益臨近,常州也在不斷推進長三角交通中軸建設。擴容改建后的魏村樞紐正式通航,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即將開工建設,打通通江達海“最后一公里”;奔牛國際機場航站區改擴建穩步推進,常泰鐵路、鹽泰錫常宜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常溧拓寬、金宜高速、泰常高速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快速推進,丹金高速已進入項目建設準備階段;騰龍大道一期工程順利通車,地鐵5號線、6號線開工建設……一批事關長遠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暢通常州的“主動脈”。
交通優勢為智造名城常州提供了有力保障,便捷的交通網絡使得原材料能夠快速運入,產品能夠及時運出,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了常州作為中軸樞紐的地位。
城市空間格局也因此打開,“兩湖”創新區、高鐵新城攜手構筑常州發展的戰略新支點。西太湖畔,“兩湖”創新區核心區緊扣高端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經濟“1+4”主導產業,提速布局“一灣一谷一港一島”未來產業,加快集聚優質創新主體、吸引一流創新人才,兩年新增人口近萬人。高鐵新城是常州跨江融合的橋頭堡,越來越多的企業總部、功能總部和頭部機構在這里聚集……
常州,這座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
原標題:大橋跨越南北,“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
編輯:牟慧蘭責編:張松濤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