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將如何改變世界?
美國大選正進入白熱化階段,全世界都在關注,到底是特朗普重回白宮,還是美國迎來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紛繁復雜的喧囂背后,值得我們關注的無非三點:第一,決定誰能入主白宮的關鍵因素什么?第二,白宮新主人將帶給世界哪些變化?第三,中美關系向何處去?
7月1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和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向觀眾致意。記者 吳曉凌 攝/新華社
01
觀察美國大選有各種指標,可以透過民調觀察;也有“坊間好事者”推出“義烏指數”,認為誰在義烏訂購的宣傳品多,誰就有錢,有錢就能當選總統;當然,還有人的邏輯則更為直接,認為自己喜歡的候選人必定獲勝,如果失敗了那背后一定有陰謀。
其實,美國大選沒有那么復雜,用5個關鍵詞就可以撥開云霧,看清楚它背后的運行邏輯。
第一個關鍵詞,經濟。1992年美國大選時,喬治·布什總統攜冷戰擊敗蘇聯的榮光,以及海灣戰爭戰勝薩達姆的余威,信心滿滿,但最終功虧一簣,輸掉大選。年輕的克林頓當時說過一句話解釋原因:笨蛋,一切都是經濟。
是的,美國大選歷來就是“得經濟者得天下”。對此,10月25日《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說得透徹:美國民眾為什么支持特朗普?錢就是硬道理。文章寫道,美國民眾為什么要求助于一個謊話連篇、濫用職權的億萬富翁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呢?他們的解釋很簡單。特朗普擔任總統時,大家的日子過得不錯。現在,雞蛋的價格幾乎是四年前的三倍,汽車貸款的利率高出50%以上,一些公司正在削減工時。他們認為,特朗普是可以扭轉局勢的候選人。
在拜登治理的四年里,美國物價飆升,從房價到日常消費品,無不漲價。雖然拜登退選,哈里斯接棒,但通貨膨脹的鍋,無論如何是執政的民主黨來背。
第二個關鍵詞,外交。其中的關鍵,一是俄烏沖突,二是中東局勢。
在飽受通貨膨脹之苦的美國民眾看來,給烏克蘭600億美元的援助非常不合算。特朗普還說,如果他上臺,給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個電話,24小時就能結束沖突。他的言論的本質是想告訴選民,我不會把你們交的稅金白送給烏克蘭。
中東方面,因為拜登對以色列的支持,導致一些傳統上支持民主黨的阿拉伯裔選民及其他少數族裔改弦更張,甚至還有25%的黑人選民也猶豫不決,不能下決心把票投給哈里斯。
第三個關鍵詞,移民和墮胎。移民方面,特朗普一貫反對移民,甚至他在和哈里斯辯論的時候聲稱,非法移民會吃掉當地居民的寵物。特朗普遣返非法移民、修筑邊境墻的想法,得到了白人保守群體的支持。另外,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反對墮胎,要把給孕婦墮胎的醫生繩之以法,導致共和黨控制的州的居民要到外地墮胎,這也是雙方激烈交鋒的點。
無論經濟、外交、墮胎、移民,都是美國大選面對的具體問題。而要觀察美國大選,還要從技術層面關注兩個關鍵詞。
一是搖擺州。美國大選并非一人一票直接選舉,而是通過各州選出的代表進行間接選舉。每個州實行贏者通吃的原則,即一個州的選舉人票全部歸勝選的候選人。這就使得搖擺州成為了競選的焦點。例如,賓夕法尼亞州作為美國第五大人口州,擁有19張選舉人票,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為什么特朗普在賓州的集會上遭遇槍擊后,還是依然回到賓州再度集會并吸引5萬選民到現場助威。
二是投票率。投票率的高低對選舉結果有著直接影響。一般來說,高投票率對民主黨有利,因為民主黨基層人數眾多,包括少數族裔和非法移民。而共和黨則傾向于加強投票資格審查,以限制投票人數。雙方在投票資格和投票率上的爭奪異常激烈。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本人。無論是2020年美國大選還是2024年的大選,美國選舉的焦點似乎更多地集中在特朗普身上,而非他的對手。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爭奪,成為了選舉的核心。
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和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費城參加電視辯論。記者 李睿 攝/新華社
02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的臨近,世界各國對大選結果愈發關注,其中,不少人在意如果特朗普回歸可能帶來的種種變化。當然,并非特朗普一定會回歸,而是如果哈里斯當選,其外交政策大概率會蕭規曹隨,延續拜登的路線,不會有太大變化。然而,若特朗普上臺,無論是美國政局還是世界局勢,都可能發生重大轉變。
在政治外交層面,若特朗普當選,全球政治話語體系的重點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比如說,與拜登時期相比,特朗普可能會忽視氣候變化等傳統政治正確的議題,對傳統的國際秩序、國際法也嗤之以鼻。拜登在任期間修復的跨大西洋關系,也要面臨重大挑戰。
在經濟方面,特朗普曾表示上臺后要大幅提高關稅,威脅稱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60%的關稅,對歐盟國家也可能征收20%的關稅。
作為傳統商人,特朗普認為關稅能保護國內制造業,限制外國產品流入,并增加政府收入。然而,這樣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全球經濟碎片化,對世界經濟,尤其是外貿行業造成重大沖擊。
在軍事方面,烏克蘭擔心若特朗普上臺,則可能遭到拋棄。歐洲國家也深感不安,特朗普曾公開表示,他要求歐洲國家自行承擔防務,國防開支需達到GDP的2%,否則不會出資保護。
來自波蘭的智庫專家表示,波蘭的國防開支已經占到了GDP的5.3%,因為他們覺得即便有北約的條款,俄羅斯如果攻擊波蘭,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也可能不出手,國防還是要靠自己。而在中東,特朗普則堅定支持以色列,伊朗的溫和派無法尋求和美國對話,從而導致中東局勢進一步緊張。
最后,在錢的問題上,特朗普的盟友需要小心了。例如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都對特朗普上臺后可能大幅提高駐軍費用感到擔憂。特朗普可能會要求日韓大幅增加對美軍駐扎費用的支付,不是增加多少個百分點,而是要求增加10倍,這對日韓兩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8月19日,在美國芝加哥,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記者 李睿 攝/新華社
03
整體而言,中美矛盾是結構性的,無論誰當總統,中美關系也都難以出現小陽春,更難實現“戲劇性好轉”。
但是,哈里斯和特朗普誰能當總統,對中美關系的影響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如果哈里斯當選,大概率會延續拜登的對華政策,有競爭也有合作;但假如特朗普回歸,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增加。特朗普的外交風格直接且非傳統,可能會再次成為其政策的特色。他的政策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不穩定的格局,特別是在處理國際危機和挑戰時更加如此。
具體而言,首先,特朗普可能會舉起關稅的大棒。此前,特朗普已揚言要對所有中國制造的商品加征高達60%的關稅,這種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全球資本市場波動性提升,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直接沖擊。
其次,美國可能會在南海、臺海采取冒險行動。若特朗普當選,可能會在臺海或南海等戰略要地增強美國的軍事存在,這種策略會導致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溫。同時,他還可能借機加強與日本和菲律賓的關系,升級對臺軍售。
還有,科技領域的對華遏制也可能會加強。特朗普政府可能會繼續加大對中國科技領域的遏制力度,將中國視為對手甚至敵人。
一直以來,美國希望通過制裁中國科技公司和個人,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美國在知識產權密集領域,特別是部分復雜產品,具有領先的優勢,中國在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操作系統、部分工業軟件等領域對美國技術有一定依賴程度。在此背景下,美國可能繼續借助一些行業領域“卡脖子”技術遏制中國崛起。
也有人預測,“舊金山愿景”引發的中美交流回潮會受到打壓。中美雙方在“舊金山愿景”中同意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動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領域的合作與發展。然而,如果特朗普上臺,這些合作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中美科技交流可能會大幅倒退。特朗普政府可能會繼續采取“逢中必反”“親中必究”等策略,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強化遏華、反華、排華,導致中美科技交流滑入低谷。
當然,博弈是廣泛存在的,即便是特朗普回歸,他也會受到國際國內各種力量的掣肘,不可能完全率性而為。但是,和第一任期不同的是,他沒有連任的壓力,因此更有可能放開手腳大干一場。相反,如果哈里斯當選,大概率將是一個弱勢總統,華爾街、軍工復合體將抓住機會攫取更多利益,外交方面也是拜登政府的延續,乏善可陳。
或許,這也是好多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期待特朗普回歸的原因。
編輯:楊虹責編:廖異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