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獲批的轉基因土豆「能減少油炸時產生的丙烯酰胺」具體是怎么實現的??
具體是利用什么機制?怎么實現的?有無負面作用?對其他作物有無參考意義?
要能通<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俗易懂的解釋最好啦~~
本題僅從技術角度討論。
張順谷 2021-07-11 05:33
在食品工業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叫做美拉德反應 (Maillard), 在土豆加熱(即油炸時)的事后就會產生這個反應,天冬酰胺(Asparagine)是一種氨基酸,當它和還原性糖(土豆中大量的淀粉轉化而成的葡萄糖和果糖)共同加熱的情況下(比如炸薯條),就會發生美拉德反應產生丙烯酰胺(Acrylamide),而丙烯酰胺是潛在的致癌物質。所以減少天冬酰胺,或者減少糖都可以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
而轉基因土豆通過 RNAi 減少土豆擠壓后變黑和油炸后產生潛在致癌物質,原理如下:
這個插入的基因來自栽培土豆或者野生土豆(可雜交的親緣物種)。在插入土豆基因組的時候沒有引入外源基因,沒有抗生素標記和載體骨架序列。使用的載體叫做 PSIM1278, 將兩個有沉默功能的模塊轉入土豆。第一個模塊的表達可以降低天冬酰胺合成酶 -1(asparagine synthetase-1, Asn1)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5,Ppo5)基因的轉錄水平,因此限制了潛在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前提天冬酰胺的形成, 同時還影響了導致土豆擠壓后變黑的多酚氧化酶的產生。
第二個模塊里同樣包含兩個功能,一個是通過下調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L)和淀粉相關的基因(R1)的轉錄水平從而減少還原性糖的形成。這個性狀是通過減慢淀粉轉化成還原性糖(比如葡萄糖和果糖)的速度。轉進這兩個模塊的好處是可以改善品質,尤其是保持顏色,比如消費者喜歡的金黃色的炸薯。同時,也通過減少了和氨基酸反應的還原糖,從而減少了美拉德反應產生的丙烯酰胺。
資料來源
張立夫 2021-07-11 05:33
具體是利用什么機制?怎么實現的?有無負面作用?對其他作物有無參考意義?
要能通俗易懂的解釋最好啦~~
怎么實現的我不清楚,但是記得若干年前看過一篇文章講過,轉基因后的作物有可能與它的野外近親雜交。記得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嗎?那個就是水稻育野外品種雜交來的。
或者換個角度想:農作物不就是我們人類祖先從野外植物(雜草什么的)中挑選可以食用的,然后千百年來一代代優選,不斷把產量高的挑出來選擇培育成的嗎?
試想未來大規模推廣轉基因作物的話,很多轉基因作物具有抗蟲抗旱抗凍基因,無需化肥無需農藥(種植成本低),簡直就是植物中的超人,基因改造戰士,有機生命中的戰斗機。
假若轉基因作物與野外近親雜交,產生的后代必然也繼承以上基因,由于野外近親其實與雜草無異,所以沒準雜交后代生命力更頑強,雜交后代會不會泛濫?這會不會造成比物種入侵更嚴重的后果?
--
ps:反倒是我不擔心樓主說的這種轉基因作物,也就是在土豆里加些對人類有益或減去對人有害的物質。這種產品就像藥品、化妝品一樣一定會經過大量嚴格測試和實驗。吃這樣的產品我相信比 吃些奇怪的野菜都要健康的多,畢竟沒有人回去測試、實驗野菜里的成分,或許某種野菜里面就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只是影響小,吃得少的話很難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