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已變異成另一種病 新冠肺炎應改稱新冠病毒傳染病?
北京日報報道,歷時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新華社12月5日晚發文稱:“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奧米克隆病毒的致病性正在減弱,我們的應對能力正在增強。這為防控措施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晚上,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召開專家共識會。據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性疾病分會主任委員顧曉紅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在這次會議上,她和十幾位副主任委員達成共識,新冠肺炎要更名為新冠肺炎感染性疾病。
在防治方面,顧曉紅認為,要注重中西醫的配合,預防的思路要從被動檢測轉變為主動預防。在癥狀較輕的情況下,可以服用中藥湯劑或常見的中成藥進行家庭治療。如果出現發熱、咳嗽、哮喘、胸悶、胸痛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主任委員顧曉紅
“新冠肺炎已經變異成另一種疾病”
顧曉紅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疾病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醫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預防醫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分會主任委員等。他也是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研究小組的專家。
“事實上,當新冠肺炎在2019年底出現時,用‘肺炎’這個詞不是很準確。因為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得肺炎,可能會造成肝功能、腎功能損害。經過這三年,從專家的角度來看,病毒已經變異成另一種疾病,很少引起肺部感染,主要感染上呼吸道,但同時傳染性很強,我們稱之為新冠肺炎傳染病。”顧曉紅說。
新冠肺炎突變株傳播能力強,R0值超過10,即一個感染者在自然狀態下可感染10人以上。目前北京流行的<愛尬聊_百科大全>奧米克隆BF.7亞家族R0值可高達18.6。隨著病例的不斷增加,市民面臨著感染的風險。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解讀落實20條和第九版的防控方案,部分政策也在調整中。如何面對新冠肺炎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中華中醫藥學會傳染病分會已達成共識,將新冠肺炎改為新冠肺炎傳染病。之所以不叫‘新冠肺炎傳染病’,是為了強調其傳染性強。”顧曉紅說,目前廣東有專家提出將新冠肺炎病毒稱為感冒,但“感冒”也沒有強調傳染性。突出傳染性有助于提醒人們做好預防措施,因為有基礎疾病的人也要注意防止感染發展成重癥。
思想應從被動檢測轉向主動預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總理孫春蘭12月1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座談會上提到,經過近三年的抗疫,我國醫療和疾控體系經受住了考驗,具備有效的診療技術和藥物,特別是中醫藥,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90%。
顧曉紅認為,目前面對奧米克隆,中西醫的配合應該是重點,未來應該更加重視。預防理念應從被動檢測轉變為主動預防。除了接種疫苗,中醫將在預防、治療和診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預防的角度,《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氣不可為’,意思是體內環境調整后,所有同族
這兩周,北京中醫藥大學剛剛經歷了一場疫情的“偶遇”。疫情發生后,新冠肺炎的中藥預防方被用于預防。學校不是煎藥,對于親近的學生,連續三到五天,每天服用兩次,效果不錯。
由于奧米克隆菌株的傳染性很強,現有的預防措施無法完全避免感染的風險。顧曉紅說,一旦“被抓”,就不用太緊張。中西醫都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中醫上,首先可以根據有無發熱來分類。如果沒有發燒,出現咽痛、干咳、全身酸澀、乏力等癥狀。可以用簡單的藥方,一般一天一藥,服用三到五天就能有效緩解。她介紹,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最近的疫情中,該藥方的療效得到了驗證。
人們還可以服用金花清肝、銀黃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中成藥。“我們自己感冒,經常不去醫院。吃了幾天藥,現在也一樣。”顧曉紅說。
什么情況下需要去醫院?顧曉紅說,如果出現發熱、咳嗽、哮喘、胸悶、胸痛等癥狀,說明病情加重,需要盡快到醫院就醫。如果有一些相關的不確定癥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她特別提到,由于在奧米克隆感染后常見發熱癥狀,感染者應該更多地選擇自己的家庭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針對成人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后的發熱癥狀,采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處理,相比服用西藥退燒藥,可以達到治本的效果。
在日常護理方面,感染后待在家中期間,要注意與同住的人保持距離。最好一個人住一個房間,戴口罩,勤洗手,洗杯子、毛巾、衣服等。分開。屋內定期通風消毒,可以用化學消毒,也可以用中藥消毒。飲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類、油炸、冷食。勞逸結合,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并適當運動。不熬夜,保證睡眠,放松心情,“淡定抗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