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體諒年輕人 建議專家別再建議?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新年伊始,專家們又出來“過一輩子”了。某公募基金副總經理鄧博士近日圍繞年輕人抱怨收入低不敢消費的言論引起熱議。鄧醫生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真的很不光彩。沒錢花的時候,覺得父母給的太少,覺得企業老板給的工資太低,卻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夠。比如因為我的專業素質和個人能力水平不夠,所以工資這么低。他還說,其實對于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在同一點上生活在泰國或者越南,人的能力可能只有工資的一半。
專家的言外之意是,中國年輕人工資不低,工資低也是自身原因,而且比低的多。事實上,它們很高。無獨有偶,早前有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擇業,畢業生不要考慮能掙多少錢。而是應該在30歲之前的這個階段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工資足夠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工作要結合自己的愛好。專家的這些言論,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為什么不吃肉末”的味道?
近年來,“專家”這個詞逐漸被反智能化,被污名化,背后是有原因的。雖然大部分專家都是一路奮斗過來的,但是在身居今天的高位之后,往往會選擇性的忘記過去的艱辛,所以無法與觀眾感同身受,也懶得去感同身受。
在上面的例子中,原因很簡單。同樣的工作,泰國或者越南的年輕人可能確實可以拿一半的工資做,但是泰國和越南的物價和消費水平,尤其是房價,顯然有很大的不同。等價置換后,即使泰國和越南的年輕人只拿到一半工資,也可能相當于中國的年輕人拿到了高薪。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不能因為年輕人抱怨幾句就隨便比較,批評別人矯情。
至于工作選擇,哪個畢業生不想把工作和愛好結合起來,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有選擇嗎?工作是殘酷的,大多數人只能被動選擇,尤其是在初入職場的階段,興趣愛好和體面的收入哪個更重要。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父母的期望和生活中的各種開銷可謂實實在在,必須習慣在壓力下努力。年輕人的難處顯而易見,這種情況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有體會。
年輕人能力不夠的問題。薪資當然是最直接的體現,但問題是大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即使年輕人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多少企業能像華為一樣支付天價薪酬選拔優秀人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的邏輯決定的。就算是名校畢業,也要經歷市場的洗禮。現實中,一些原本期望值較高的年輕人,只能<愛尬聊_生活百科>在薪水較低的行業里“打滾”。
雖然我們經常聽說外賣、快遞、保姆家政等行業的人月入過萬,但無論是官方數據還是第三方統計,月入過萬甚至八千的早已超越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月薪5000看似不高,但早就有人提醒,這個數字在14億人中已經是中上游了,這是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每個人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所以把工資低簡單歸咎于個人能力顯然有失偏頗。
類似的新聞多了,年輕人也淡定了,都覺得專家的建議“真好”,下次就不建議了。直言不諱的專家和憤怒的年輕人,“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的外在感覺并非無法改變。年輕人可以是火焰。相信依靠個人的不懈努力,會實現個人薪資和水平的向上突破,尤其不會讓自己因為一時的困境而陷入讀書無用論的誤區。另一方面,韓的專家
現在社會各界都在幫助年輕人,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困難不容忽視。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專家已經把重心倒過來了,盯著年輕人苛求,忘記了年輕時的委屈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