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聯想 Thinkbook 14+ 推出后評價還不錯??
為啥聯<愛尬聊_生活百科>想 Thinkbook 14+ 推出后評價還不錯?
南黑天家 1天前 20220502后見之明:隨著大家實際上手,這機器算是被扒了個底兒掉。個人觀點不變,即模具很好,責任全在Intel……我這個回答剛寫出來時很多人不服氣,現在呢?這代H45輕薄本硬做40w+的解熱,更像是完成“I5-12500H打贏R7-5800H”的政治任務。是的,功耗40w以下,仍然打不過5800H。下圖來自splustech,侵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b7jS?t=1213.580eu Xe核顯實際游戲還被vega8核顯吊打,回過味兒后是否覺得升級了個寂寞?12代輕薄本的唯一意義可能只剩更強的單核咯。所幸這模具會上6800H,那個顯然會更均衡些。50w功耗下,12700H/12500H也拉不開差距。以前的輕薄本i5/i7,好像也是這個劇本。唯一例外是10代,六核10710U比四核10210U強一截。輕薄本的小身板,硬塞不省電、刷分大于實際意義的小核,反倒把i5、i7的應有差距給拉平了。聯想對12代cpu的功耗很奔放,tb14+即便散熱頂不住,也會周期性給一個80w的峰值功耗,這樣在跑單圈r23時能取巧沖高分,i5單圈r23能到13000+,似乎越級打別家i7,但跑多輪就虛了,中正的數據是1142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A4y1X7KB?t=191.1別家跟進也很快,比如無界16。OEM調教是玩功耗的把戲,不產生性能差異,差距主要體現在續航上。https://weibo.com/3212279830/LqF09lytr<hr/>20220403緊急更新:這次首發花屏,是核顯驅動問題,我在新增的part 3.3有進階討論。高情商:多版本驅動并立一般總能挑出個能用的,出問題還有自己解決的空間低情商:用戶不留心,遲早要翻車<hr/>從問法上看似乎是想聽人吹水,那聊聊唄。預設前提:自費買電腦。1、新時代營銷小妙招雖然轉線上營銷,但聯想自家PR過于拉跨,態度好的(如各賬號運營)水平太菜,有點貨的又傲慢得不行——可能這些機型真不太賺錢,所謂的研發都是“朕向爾等布施,焉敢頂嘴”畫風。tb作為獨立子品牌,宣發繞開以上大仙屬實要典明表揚.jpg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thinkbook這個名字,反正我的第一感覺正如2012年聽說張韶涵出了首歌叫《有形的翅膀》。。ideapad蹭了pad,thinkbook蹭了think,吃干抹凈了屬于是。這A面確實需要lenovo銘牌,不然被當成小廠碰瓷就尷尬了。2019年才創立的tb系如此支楞,多虧聯想瘋狂做排列組合試錯。“不同定位側重不同”,挑出消費市場最暢銷的組合,保住國區基本盤。邯鄲學步蘋果、用力過猛扯著蛋的pro14s carbon,謎之暢銷的小新pro16,都是對應產物。畢竟折騰這么多年,美區也還是死死地被惠普戴爾乃至蘋果壓制(甚至可能要再加個宏碁),這兩年國內也開始被華為惦記,危機感還是有的。2、什么叫感知不強?我國網友極喜歡做個小表格掛起來比,diy主板、筆記本、手機等等無不如此,而tb14+就是對準了這種口味,小表格上能用數字比出高低的項目絕不輸人。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翻譯一下:不許在我看得懂的地方縮水。半開玩笑地說,以后說不定能卷到pcb用料上呢。隨著OEM研發進場宣發,接著恐怕要科普pcb層數帶來的訊號質量差異啦,而且它決定了板載內存的允許頻率,絕對意義上也和性能掛鉤哦-_,-tb14+現階段算是卷無可卷,硬挑毛病duck不必,至多酸一句“那我以前買到的都是啥?”。吐槽鍵盤布局還是略差、做工和外觀打不過米系cnc都可以,但這種細節掛上小表格吃瓜群眾是真沒概念,甚至本就眾口難調,本不是主流價位應該考慮的。本著陰陽怪氣的原則,舉個例子。主流價位hdmi縮成1.4,有實質影響嗎?沒有。hdmi1.4不能rgb444 4k60hz,只能yuv420。而普羅大眾需要hdmi外接4k,開100%縮放,配合專用的測試圖才能發現“欸,怎么顏色攪一起了”。但實際使用中,接4k顯示器一般肯定開高倍縮放,接電視更是拉開視距了,想看出差異很藍的啦。影視圈yuv色度抽樣普及,就因為感知不強。若天賦異稟的你愣是看得出區別,那2.0的機型,請。所以哪怕小新pro16六千價位用著hdmi1.4,也能簡單地文過飾非:咱也不是針對誰,有更好案例的歡迎評論區投稿去年3999的非凡s3已經是hdmi2.0了,聯想的省錢小妙招令人暖心。再如2021拯救者hdmi2.1縮水,國內外都中招。人家戴爾g15規規矩矩做48Gbps滿血接口,怎么沒人夸?聯想只要寫成hdmi2.1,在小表格里就足夠糊弄人了,發現縮水同時需要能力+金錢。https://tieba.baidu.com/p/7697409819鬼佬銳評9000p是欺詐,原貼好像要翻墻:https://www.reddit.com/r/LenovoLegion/comments/pywk8m/hdmi_21_legion_5_pro/既然分不出,那就能縮。以大多數人的打字習慣和工作效率,有資格挑剔鍵盤手感和布局?做工和外觀亦然,據說雷蛇的cnc比蘋果差得遠,我對此不置可否,因為做工超720s-13后我就無感了。3、這卷法,確實感覺pc藥丸篇幅已經比較長,覺得小標題嘩眾取寵可以跳到3.3繼續。3.1、國區購買力小表格里爭輸贏成為政治正確,是被逼出來的。國區清奇的畫風,首先源自相對購買力不足。鬼佬去超市買兩三次grocery的錢就能買主流價位新電腦,我們呢?這種不對等的相對購買力,是因為上游的紅綠藍御三家要賺以美金為單位的超額利潤,pc的rmb定價水位下不來。對比全國產化的機械鍵盤,卷成什么價格了?所以國內的客制化圈子才能發展起來。鍵盤買一堆,可能只為了來回敲聽聲音而已,或是享受給軸潤滑、換鍵帽擺拍的愉悅感。滿足癖好的玩具而已,盤在手里就該開心,怎么還要考慮日常用呢?同樣邏輯類比回來,筆電玩家應該天天換內存、換硬盤、刷bios、拷機、跑分、外接顯卡、校色、數框框玩嘛。怎么對于筆電,國人玩家的主流取向就轉向極端實用了?這么多錢只買個玩具,這誰頂得住,必須挖掘工具屬性。所以才有參數焦慮,乃至接口、擴展性焦慮,也希望皮實耐用。但眾所周知,沒有合理利潤的企業確實就。。續不動,所以說pc藥丸。或許可以舉出一些反例,比如去年有陣子小紅書帶火了基于聯力O11機箱的臺式裝機,但如此燒pc的人有幾個?3.2、pc的重要性也快速消解國區pc內卷的主要因為購買力不足,為pc賦予了工具屬性,但不止于此。全世界范圍內,pc重要性也在消解,在消費端逐漸退化為游戲專用。買pc的動機弱了,消費端的pc不整狠活兒不行。看個例子。已做好時間軸定位,點開直達,把它看完手機用戶請跳到14:26秒開始看到結束,囧。小約翰可汗,現象級up主,文案字數多,且旁征博引,但他靠ipad+觸摸鍵盤就能查閱+撰寫。講真,觸摸鍵盤打字如飛,突破我想象力了。反觀我自己:必須標準尺寸物理鍵盤,幾十個瀏覽器tab查資料,否則就寫不了這篇文章,這可能就是“差生文具多”吧。他營造pc白癡人設?不。去年12月初他為了玩鋼4買新電腦,被steam和pc操作折騰得死去活來。他在知乎的很多早年痕跡都在,但這條動態卻已刪除,說明他也不好意思暴露pc白癡屬性,不是假人設97年的他和我在工作中帶過的97年新人異模異樣,z世代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已然和我們設想中的大相徑庭了。win+x86在消費端還賣得動,或許純靠偏高齡用戶固執的習慣在撐著。就像現在掌權的中年人喜歡手寫筆記。等更年輕群體占據話語高地,你看傳統pc在消費端還賣得動嗎。國外chromebook賣得好不是沒理由的,看視頻、刷sns、打打字都能滿足,家用和教育場景你還想要點啥。國內就更詭異了,移動互聯網服務大多數連個pc版都沒有,安卓平板逆勢大賣。你可以說windows軟件功能最全,但真的會在家用場景用到么- -win退化成power user專用工具是早晚的事情,消費端可能只有游戲用途會長期堅挺。總之,家用和教育場景下pc功能溢出,反不如更廉價的平板、chromebook切中需求;新世代逐漸搶過話語權,被google和apple教育多年后使用習慣自然過渡,哪怕工作場景下也不太依賴win。3.3、黔驢技窮的OEMOEM既不掌握x86,也不掌握windows,出貨價往往又得殺到刺刀見紅,領跑創新不太現實。又要鞭尸pro 14s carbon了,看oled、觸摸屏、LA2的討論即可,不用全讀講直白點,連寫bios都靠ami、insyde等上游,OEM只剩下畫pcb、散熱設計、外殼加工和供應鏈整合,不卷這些還能咋,可替代性高決定了這個環節不配產生太高的附加值。對比生態全鎖死的蘋果,再看看4299的非凡s3 2022,這才叫真正的家電下鄉。防杠:不是說OEM的工作沒有門檻,論硬件的魯棒性,諸OEM比起蘋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當然,hp是個特例,人家從硅谷之母退化來的,底蘊不一樣,所以被是認為OEM中獨一檔的地位。記得銳龍5000系L3 cache跑aida64掉速嗎?微星toppc lin傾向于是aida64的原因,DIY社區的臨時方案是開fmax、定頻定壓或拉高edc電流,最后隨amd更新agesa和新版aida64更新“解決”。整件事給我的觀感極壞,OEM全程沒能實錘aida64測試是否反映了真實緩存性能。長久以來它幾乎是唯一的緩存測試工具,若質疑,起碼要懂aida64是怎么測的咯,不能只唯象吧。合著除了amd和aida64官方,其他人真就拿aida64當純黑盒用?那OEM層面所謂的硬件調校,怕不是對著spec list一個個試過去,看什么樣的組合跑分最高咯。那我覺得這和發燒社區的唯一區別就是受雇跑分,完全可以質疑,因為玩家人數更多。筆電模具好只能算添頭,平臺爛毀所有,但平臺爛似乎OEM不該背鍋,pc陣營高度分工的結果是誰都不負責。整個體系靠擊鼓傳花般的慣性在維持,大家都抱著僥幸在做事。但也有好處,高度模塊化的產品總能修好。這次tb14+和tb16+首發翻車,OEM驅動、Intel原廠、WHQL驅動的混亂關系可見一斑。結果是消費者極度務實,要求具體到物料型號,對未知sku高度不信任。反正你也不承諾最終體驗,那我只能選擇社群中交口相傳的“優質物料”。啥,你家ac9560優化過能打ax201?別扯淡了,你幾斤幾兩我還不知道么。3.4、apple的做法與啟示黑歷史雖多,但蘋果哪怕在用Intel平臺時,也堅持融入獨有特性,為此不惜重造輪子,剝離不少Intel已有的解決方案,以充分控制硬件。配合自家系統,使得apple可以跳出win+x86預留的框架,自由地為硬件適配驅動和特性,做出理想中的電腦。歷史上同期mac優于pc的特性舉例:掛北橋的雷電接口支持熱插拔插不插電性能近似3x3 wifi、揚聲器、觸摸板、屏幕、攝像頭等高質量外設更高效的特定行業軟件合蓋即走、開蓋即亮的睡眠模式上述特性甚至不少被Intel引入雅典娜計劃,再到現在的EVO認證。其共性是開箱即用,自帶的便足夠好,不因觸摸板難用而接鼠標,也不因音質爛而接音箱,筆記本更不必拴狗鏈般接電源、網線。所以大家一直調侃,英特爾費力推EVO認證,最合適的代表卻是M1 mac,哪怕限定x86架構,能耗比更好的AMD也更合適。超越同期pc的高完成度讓人印象深刻,認可“only Apple can do”。久而久之Intel的印象被剝離,大家建立起難得的共識:既然只要是mac就有上述體驗,也就不必再關心什么cpu和gpu。哪怕同樣平臺在windows還沒支持這些特性,但蘋果總會搞定的,Mac系列就此形成自有的換代節奏。16寸mbp只有9代U?沒事,2020年照樣賣。換了連x86都不是的M1?好像也能接受。換到優秀能耗比的M1后,apple又添重量級特性:14/16寸性能差距不大,尺寸只和喜好有關。總之,大家對mac的模具高度認可,對配置反倒不太關心。具有類似口碑的pc是thinkpad,優秀的鍵盤+小紅點是完成度比較高的外設體系,學會盲打后可以實現手不離主鍵盤位,將pc操作的不適感降到最低。大家能忍受tp系換平臺最晚,二手tp也在pc中保值率更高,甚至也有極端粉絲。。都說明tp部分做到了類似mac的完成度。至于華為系pc仿蘋果化的風格嘛。。。不少傳統pc用戶并不適應。此處先不展開,保命要緊。
折失的誓言群 1天前 個人認為原因很簡單...摸明白,或者誤打誤撞弄明白了什么叫真全能...事實上現階段消費者對于輕薄本的需求再一次回到了全能的十字路口:性能釋放不能弱;屏幕要好;接口要多;拓展性要好;電池要大;配置選擇要文能辦公寫代碼,武能游戲+剪視頻;這些需求ThinkBook 14+基本全占...默認狀態下整機60w性能釋放,后續解鎖能放到75w...在14吋機型里非常強悍...本來核顯版標配2.2k 60hz屏幕,不算亮點,上市前前端PM力挽狂瀾,標配2.8k 90hz,屏幕也成了優勢3A2C HDMI TF rj45的接口配置是現在家用產品無法逾越的高墻接前一條,雙m.2的14吋輕薄本現在也已經是鳳毛麟角,畢竟全都是鍵盤俠口嗨需求,不是主流62wh的大電池在這種機器上也算是很難了32G確實有需求,很快就安排上配置選擇實際上也很精明,i5-12500H/i7-12700H+可選的RTX2050,基本滿足了日常消費者的各類需求,這其中有小聰明,也有大智慧小聰明在于選擇了RTX2050這么個“RTX”卡,較低的主板占用面積給了這機器在接口和拓展性上更大的發揮空間。而大智慧則體現在沒有在CPU上悄悄縮水,保證了核顯版的可用性。如果還有什么是ThinkBook做的好的,我覺得那就是沒有盲目跟風:現階段OLED的接受度依然非常有限,沒跟觸摸屏加成本加重量,消費者卻不太愿意為此買賬,沒跟CNC機身加成本加重量,但是中端價位消費者對此感知不強,沒跟做最極致的性能釋放(比如單烤60w+)或者更強的顯卡(比如RTX3050),需要付出大量的拓展性與接口代價,沒跟做產品實際上還是取舍的藝術,在有限的價格里誰滿足了更多人最簡單最樸素的需求,消費者就會默默為誰買單。<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91967921353748480">拓展閱讀:全能新標桿——ThinkBook 14+/16+速覽體驗天啟:全能新標桿究竟多全能?RTX2050能不能打?——ThinkBook 14+深測
Alfred景 1天前 我覺得Thinkbook 14+ 的優勢并不是性能,也可能不是絕對性價比,而是商務全能的產品定義
沉重前行 1天前 “務實”產品務實,宣發務實,定價合理,物有所值。
呼嚕呼嚕吃 1天前 準確說,是獲得了不少水友的廣泛好評。<hr/>主流消費者想要的是什么?很多大佬已經分析的很清晰了,我這里再把話說得極端一點。“什么都想要”品牌要好,重量要輕,性能要強,屏幕要靚,散熱要好,風扇要靜,續航要長,質量要硬,還得用個五年不卡,最重要的是便宜。很多普通消費者對自己的需求,都是不明確的。這一點從平時各大平臺的求推薦提問和不少大佬收到的付費咨詢就能明顯看出來。
南黑天家 1天前 20220502后見之明:隨著大家實際上手,這機器算是被扒了個底兒掉。個人觀點不變,即模具很好,責任全在Intel……我這個回答剛寫出來時很多人不服氣,現在呢?這代H45輕薄本硬做40w+的解熱,更像是完成“I5-12500H打贏R7-5800H”的政治任務。是的,功耗40w以下,仍然打不過5800H。下圖來自splustech,侵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b7jS?t=1213.580eu Xe核顯實際游戲還被vega8核顯吊打,回過味兒后是否覺得升級了個寂寞?12代輕薄本的唯一意義可能只剩更強的單核咯。所幸這模具會上6800H,那個顯然會更均衡些。50w功耗下,12700H/12500H也拉不開差距。以前的輕薄本i5/i7,好像也是這個劇本。唯一例外是10代,六核10710U比四核10210U強一截。輕薄本的小身板,硬塞不省電、刷分大于實際意義的小核,反倒把i5、i7的應有差距給拉平了。聯想對12代cpu的功耗很奔放,tb14+即便散熱頂不住,也會周期性給一個80w的峰值功耗,這樣在跑單圈r23時能取巧沖高分,i5單圈r23能到13000+,似乎越級打別家i7,但跑多輪就虛了,中正的數據是1142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A4y1X7KB?t=191.1別家跟進也很快,比如無界16。OEM調教是玩功耗的把戲,不產生性能差異,差距主要體現在續航上。https://weibo.com/3212279830/LqF09lytr<hr/>20220403緊急更新:這次首發花屏,是核顯驅動問題,我在新增的part 3.3有進階討論。高情商:多版本驅動并立一般總能挑出個能用的,出問題還有自己解決的空間低情商:用戶不留心,遲早要翻車<hr/>從問法上看似乎是想聽人吹水,那聊聊唄。預設前提:自費買電腦。1、新時代營銷小妙招雖然轉線上營銷,但聯想自家PR過于拉跨,態度好的(如各賬號運營)水平太菜,有點貨的又傲慢得不行——可能這些機型真不太賺錢,所謂的研發都是“朕向爾等布施,焉敢頂嘴”畫風。tb作為獨立子品牌,宣發繞開以上大仙屬實要典明表揚.jpg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thinkbook這個名字,反正我的第一感覺正如2012年聽說張韶涵出了首歌叫《有形的翅膀》。。ideapad蹭了pad,thinkbook蹭了think,吃干抹凈了屬于是。這A面確實需要lenovo銘牌,不然被當成小廠碰瓷就尷尬了。2019年才創立的tb系如此支楞,多虧聯想瘋狂做排列組合試錯。“不同定位側重不同”,挑出消費市場最暢銷的組合,保住國區基本盤。邯鄲學步蘋果、用力過猛扯著蛋的pro14s carbon,謎之暢銷的小新pro16,都是對應產物。畢竟折騰這么多年,美區也還是死死地被惠普戴爾乃至蘋果壓制(甚至可能要再加個宏碁),這兩年國內也開始被華為惦記,危機感還是有的。2、什么叫感知不強?我國網友極喜歡做個小表格掛起來比,diy主板、筆記本、手機等等無不如此,而tb14+就是對準了這種口味,小表格上能用數字比出高低的項目絕不輸人。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翻譯一下:不許在我看得懂的地方縮水。半開玩笑地說,以后說不定能卷到pcb用料上呢。隨著OEM研發進場宣發,接著恐怕要科普pcb層數帶來的訊號質量差異啦,而且它決定了板載內存的允許頻率,絕對意義上也和性能掛鉤哦-_,-tb14+現階段算是卷無可卷,硬挑毛病duck不必,至多酸一句“那我以前買到的都是啥?”。吐槽鍵盤布局還是略差、做工和外觀打不過米系cnc都可以,但這種細節掛上小表格吃瓜群眾是真沒概念,甚至本就眾口難調,本不是主流價位應該考慮的。本著陰陽怪氣的原則,舉個例子。主流價位hdmi縮成1.4,有實質影響嗎?沒有。hdmi1.4不能rgb444 4k60hz,只能yuv420。而普羅大眾需要hdmi外接4k,開100%縮放,配合專用的測試圖才能發現“欸,怎么顏色攪一起了”。但實際使用中,接4k顯示器一般肯定開高倍縮放,接電視更是拉開視距了,想看出差異很藍的啦。影視圈yuv色度抽樣普及,就因為感知不強。若天賦異稟的你愣是看得出區別,那2.0的機型,請。所以哪怕小新pro16六千價位用著hdmi1.4,也能簡單地文過飾非:咱也不是針對誰,有更好案例的歡迎評論區投稿去年3999的非凡s3已經是hdmi2.0了,聯想的省錢小妙招令人暖心。再如2021拯救者hdmi2.1縮水,國內外都中招。人家戴爾g15規規矩矩做48Gbps滿血接口,怎么沒人夸?聯想只要寫成hdmi2.1,在小表格里就足夠糊弄人了,發現縮水同時需要能力+金錢。https://tieba.baidu.com/p/7697409819鬼佬銳評9000p是欺詐,原貼好像要翻墻:https://www.reddit.com/r/LenovoLegion/comments/pywk8m/hdmi_21_legion_5_pro/既然分不出,那就能縮。以大多數人的打字習慣和工作效率,有資格挑剔鍵盤手感和布局?做工和外觀亦然,據說雷蛇的cnc比蘋果差得遠,我對此不置可否,因為做工超720s-13后我就無感了。3、這卷法,確實感覺pc藥丸篇幅已經比較長,覺得小標題嘩眾取寵可以跳到3.3繼續。3.1、國區購買力小表格里爭輸贏成為政治正確,是被逼出來的。國區清奇的畫風,首先源自相對購買力不足。鬼佬去超市買兩三次grocery的錢就能買主流價位新電腦,我們呢?這種不對等的相對購買力,是因為上游的紅綠藍御三家要賺以美金為單位的超額利潤,pc的rmb定價水位下不來。對比全國產化的機械鍵盤,卷成什么價格了?所以國內的客制化圈子才能發展起來。鍵盤買一堆,可能只為了來回敲聽聲音而已,或是享受給軸潤滑、換鍵帽擺拍的愉悅感。滿足癖好的玩具而已,盤在手里就該開心,怎么還要考慮日常用呢?同樣邏輯類比回來,筆電玩家應該天天換內存、換硬盤、刷bios、拷機、跑分、外接顯卡、校色、數框框玩嘛。怎么對于筆電,國人玩家的主流取向就轉向極端實用了?這么多錢只買個玩具,這誰頂得住,必須挖掘工具屬性。所以才有參數焦慮,乃至接口、擴展性焦慮,也希望皮實耐用。但眾所周知,沒有合理利潤的企業確實就。。續不動,所以說pc藥丸。或許可以舉出一些反例,比如去年有陣子小紅書帶火了基于聯力O11機箱的臺式裝機,但如此燒pc的人有幾個?3.2、pc的重要性也快速消解國區pc內卷的主要因為購買力不足,為pc賦予了工具屬性,但不止于此。全世界范圍內,pc重要性也在消解,在消費端逐漸退化為游戲專用。買pc的動機弱了,消費端的pc不整狠活兒不行。看個例子。已做好時間軸定位,點開直達,把它看完手機用戶請跳到14:26秒開始看到結束,囧。小約翰可汗,現象級up主,文案字數多,且旁征博引,但他靠ipad+觸摸鍵盤就能查閱+撰寫。講真,觸摸鍵盤打字如飛,突破我想象力了。反觀我自己:必須標準尺寸物理鍵盤,幾十個瀏覽器tab查資料,否則就寫不了這篇文章,這可能就是“差生文具多”吧。他營造pc白癡人設?不。去年12月初他為了玩鋼4買新電腦,被steam和pc操作折騰得死去活來。他在知乎的很多早年痕跡都在,但這條動態卻已刪除,說明他也不好意思暴露pc白癡屬性,不是假人設97年的他和我在工作中帶過的97年新人異模異樣,z世代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已然和我們設想中的大相徑庭了。win+x86在消費端還賣得動,或許純靠偏高齡用戶固執的習慣在撐著。就像現在掌權的中年人喜歡手寫筆記。等更年輕群體占據話語高地,你看傳統pc在消費端還賣得動嗎。國外chromebook賣得好不是沒理由的,看視頻、刷sns、打打字都能滿足,家用和教育場景你還想要點啥。國內就更詭異了,移動互聯網服務大多數連個pc版都沒有,安卓平板逆勢大賣。你可以說windows軟件功能最全,但真的會在家用場景用到么- -win退化成power user專用工具是早晚的事情,消費端可能只有游戲用途會長期堅挺。總之,家用和教育場景下pc功能溢出,反不如更廉價的平板、chromebook切中需求;新世代逐漸搶過話語權,被google和apple教育多年后使用習慣自然過渡,哪怕工作場景下也不太依賴win。3.3、黔驢技窮的OEMOEM既不掌握x86,也不掌握windows,出貨價往往又得殺到刺刀見紅,領跑創新不太現實。又要鞭尸pro 14s carbon了,看oled、觸摸屏、LA2的討論即可,不用全讀講直白點,連寫bios都靠ami、insyde等上游,OEM只剩下畫pcb、散熱設計、外殼加工和供應鏈整合,不卷這些還能咋,可替代性高決定了這個環節不配產生太高的附加值。對比生態全鎖死的蘋果,再看看4299的非凡s3 2022,這才叫真正的家電下鄉。防杠:不是說OEM的工作沒有門檻,論硬件的魯棒性,諸OEM比起蘋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當然,hp是個特例,人家從硅谷之母退化來的,底蘊不一樣,所以被是認為OEM中獨一檔的地位。記得銳龍5000系L3 cache跑aida64掉速嗎?微星toppc lin傾向于是aida64的原因,DIY社區的臨時方案是開fmax、定頻定壓或拉高edc電流,最后隨amd更新agesa和新版aida64更新“解決”。整件事給我的觀感極壞,OEM全程沒能實錘aida64測試是否反映了真實緩存性能。長久以來它幾乎是唯一的緩存測試工具,若質疑,起碼要懂aida64是怎么測的咯,不能只唯象吧。合著除了amd和aida64官方,其他人真就拿aida64當純黑盒用?那OEM層面所謂的硬件調校,怕不是對著spec list一個個試過去,看什么樣的組合跑分最高咯。那我覺得這和發燒社區的唯一區別就是受雇跑分,完全可以質疑,因為玩家人數更多。筆電模具好只能算添頭,平臺爛毀所有,但平臺爛似乎OEM不該背鍋,pc陣營高度分工的結果是誰都不負責。整個體系靠擊鼓傳花般的慣性在維持,大家都抱著僥幸在做事。但也有好處,高度模塊化的產品總能修好。這次tb14+和tb16+首發翻車,OEM驅動、Intel原廠、WHQL驅動的混亂關系可見一斑。結果是消費者極度務實,要求具體到物料型號,對未知sku高度不信任。反正你也不承諾最終體驗,那我只能選擇社群中交口相傳的“優質物料”。啥,你家ac9560優化過能打ax201?別扯淡了,你幾斤幾兩我還不知道么。3.4、apple的做法與啟示黑歷史雖多,但蘋果哪怕在用Intel平臺時,也堅持融入獨有特性,為此不惜重造輪子,剝離不少Intel已有的解決方案,以充分控制硬件。配合自家系統,使得apple可以跳出win+x86預留的框架,自由地為硬件適配驅動和特性,做出理想中的電腦。歷史上同期mac優于pc的特性舉例:掛北橋的雷電接口支持熱插拔插不插電性能近似3x3 wifi、揚聲器、觸摸板、屏幕、攝像頭等高質量外設更高效的特定行業軟件合蓋即走、開蓋即亮的睡眠模式上述特性甚至不少被Intel引入雅典娜計劃,再到現在的EVO認證。其共性是開箱即用,自帶的便足夠好,不因觸摸板難用而接鼠標,也不因音質爛而接音箱,筆記本更不必拴狗鏈般接電源、網線。所以大家一直調侃,英特爾費力推EVO認證,最合適的代表卻是M1 mac,哪怕限定x86架構,能耗比更好的AMD也更合適。超越同期pc的高完成度讓人印象深刻,認可“only Apple can do”。久而久之Intel的印象被剝離,大家建立起難得的共識:既然只要是mac就有上述體驗,也就不必再關心什么cpu和gpu。哪怕同樣平臺在windows還沒支持這些特性,但蘋果總會搞定的,Mac系列就此形成自有的換代節奏。16寸mbp只有9代U?沒事,2020年照樣賣。換了連x86都不是的M1?好像也能接受。換到優秀能耗比的M1后,apple又添重量級特性:14/16寸性能差距不大,尺寸只和喜好有關。總之,大家對mac的模具高度認可,對配置反倒不太關心。具有類似口碑的pc是thinkpad,優秀的鍵盤+小紅點是完成度比較高的外設體系,學會盲打后可以實現手不離主鍵盤位,將pc操作的不適感降到最低。大家能忍受tp系換平臺最晚,二手tp也在pc中保值率更高,甚至也有極端粉絲。。都說明tp部分做到了類似mac的完成度。至于華為系pc仿蘋果化的風格嘛。。。不少傳統pc用戶并不適應。此處先不展開,保命要緊。
折失的誓言群 1天前 個人認為原因很簡單...摸明白,或者誤打誤撞弄明白了什么叫真全能...事實上現階段消費者對于輕薄本的需求再一次回到了全能的十字路口:性能釋放不能弱;屏幕要好;接口要多;拓展性要好;電池要大;配置選擇要文能辦公寫代碼,武能游戲+剪視頻;這些需求ThinkBook 14+基本全占...默認狀態下整機60w性能釋放,后續解鎖能放到75w...在14吋機型里非常強悍...本來核顯版標配2.2k 60hz屏幕,不算亮點,上市前前端PM力挽狂瀾,標配2.8k 90hz,屏幕也成了優勢3A2C HDMI TF rj45的接口配置是現在家用產品無法逾越的高墻接前一條,雙m.2的14吋輕薄本現在也已經是鳳毛麟角,畢竟全都是鍵盤俠口嗨需求,不是主流62wh的大電池在這種機器上也算是很難了32G確實有需求,很快就安排上配置選擇實際上也很精明,i5-12500H/i7-12700H+可選的RTX2050,基本滿足了日常消費者的各類需求,這其中有小聰明,也有大智慧小聰明在于選擇了RTX2050這么個“RTX”卡,較低的主板占用面積給了這機器在接口和拓展性上更大的發揮空間。而大智慧則體現在沒有在CPU上悄悄縮水,保證了核顯版的可用性。如果還有什么是ThinkBook做的好的,我覺得那就是沒有盲目跟風:現階段OLED的接受度依然非常有限,沒跟觸摸屏加成本加重量,消費者卻不太愿意為此買賬,沒跟CNC機身加成本加重量,但是中端價位消費者對此感知不強,沒跟做最極致的性能釋放(比如單烤60w+)或者更強的顯卡(比如RTX3050),需要付出大量的拓展性與接口代價,沒跟做產品實際上還是取舍的藝術,在有限的價格里誰滿足了更多人最簡單最樸素的需求,消費者就會默默為誰買單。<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91967921353748480">拓展閱讀:全能新標桿——ThinkBook 14+/16+速覽體驗天啟:全能新標桿究竟多全能?RTX2050能不能打?——ThinkBook 14+深測
Alfred景 1天前 我覺得Thinkbook 14+ 的優勢并不是性能,也可能不是絕對性價比,而是商務全能的產品定義
評測快寫完了,很快就能出來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賣給合適的人,才是中端產品的取勝之道,“叫好不叫座”的產品多了去了。遠的不說,全能本用i7-12650H,想想就來氣打性能釋放,它打的過小新、靈耀Pro、MagicBook Pro嗎?打高性能,顯存位寬閹割的RTX 2050打的過3050嗎?打屏幕素質,確實不錯,但是隔壁無雙已經開始卷OLED而且也不貴。Thinkbook 14+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找準了用戶的需求:把消費“爆款”的性能和屏幕的優勢,移植到了主打接口、拓展、可靠性、售后服務的商務本上,打破了“主流”消費輕薄本和“傳統”商務本的界限:
性能、屏幕、外觀、接口、拓展、品牌、售后我都要,還不能貴了。除了今年H45功耗高一點、續航不算突出之外,各方面幾乎找不出短板,不僅有2.8K 90Hz 400尼特的屏幕和60W性能釋放,接口做到了輕薄本天花板,支持拓展的M2 2280市場上也很少見,可以說適合各種“全能”萬金油需求。市面上主流品牌你就找不出類似定位的產品。二線品牌有,但是噪音、外圍配置、品牌認可度有差距,對追求“省心”的大眾需求并不友好。支持拓展第二塊M2.2280固態硬盤Thinkbook 14+完全可以沖擊混吃等死的傳統商務本市場,5000價位的2.8K 90Hz 50W性能釋放的主流商務本,跟5000-8000價位的FHD屏、25W性能釋放的傳統中高端商務本比,我做工也不算差,你有的上門服務、軍標測試我都有,除了LOGO之外外觀性能拓展接口屏幕哪哪兒都更強,你猜消費者會怎么選?60W性能釋放,室溫24度雙烤,鍵帽最高不到40度,很舒服的溫度表現。這個卷法,消費級的輕薄本是很難追得上的,你再卷還能加上網線接口不成?輕薄本還有幾家能有硬盤拓展位?這就是 ThinkBook“跨界商務”定位的獨到之處。<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89653586619957248">但是純比性能釋放、極致輕薄,ThinkBook 14+注定是比不上繼續卷下去的消費級產品的,十全十美的產品是不存在的。就比如RTX 2050,面對3050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的,刀法太精準,3A游戲2.8K分辨率就會比較吃力。ThinkBook 14+滿足的不是專業用戶,而是有一定性能需求的商務、行業用戶,以及工作之余打打游戲、剪剪視頻的“萬金油”需求。這個市場,可能比單純追求性能的市場空間還大,因為對大部分用戶來說筆記本是啥:能干活、能養家、偶爾輕松一下的生產力工具。
沉重前行 1天前 “務實”產品務實,宣發務實,定價合理,物有所值。
呼嚕呼嚕吃 1天前 準確說,是獲得了不少水友的廣泛好評。<hr/>主流消費者想要的是什么?很多大佬已經分析的很清晰了,我這里再把話說得極端一點。“什么都想要”品牌要好,重量要輕,性能要強,屏幕要靚,散熱要好,風扇要靜,續航要長,質量要硬,還得用個五年不卡,最重要的是便宜。很多普通消費者對自己的需求,都是不明確的。這一點從平時各大平臺的求推薦提問和不少大佬收到的付費咨詢就能明顯看出來。
“偶爾“打2077這樣的大型游戲、“打算”學習PS、PR、AE、“有時候”要去自習室通宵搶不到插座然而,無論是受限于物理定律和產品定位,現階段都不可能做出十全十美的產品。高價位都做不到,低價位更不行。那么對主流價位產品全能形象的打造和包裝,就變得十分重要。<hr/>第一,要讓消費者“感覺”這臺機器很全能,啥都能干所以我們看到了:今年的Y7000P 2022把機身減薄并大力宣傳20mm厚度、CPU的性能進一步往上拉去年的小新Pro14各種宣傳Xe核顯什么游戲都能玩前年的小新Pro13銳龍版在微博宣傳AMD核顯剪視頻速度很快早年的小米筆記本Pro15用解鎖功耗的CPU打MacBook Pro 15的性能,在多個媒體宣發MX150“流暢吃雞”……這些宣傳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高度落地于實際場景畢竟普通消費者不懂跑分、不關心跑分,把賣點代入熱門實際場景中才能讓他們感知到“全能”。<hr/>第二,要讓社群營銷環節的中流砥柱——媒體和普通水友,對這臺機器建立足夠的信任感,降低他們推薦這臺機器可能承擔的風險這一條做起來比第一條難很多,因為媒體和水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認知基礎,比較低級的忽悠反而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因此,更多的參數量化對比,就成了推進這一條的關鍵。比如95W的RTX3050和RTX3050Ti,如果你對跑分比較了解,就會知道這倆顯卡從60W拉到95W,性能收益連10%都不到。但是在消費者預算夠不著3060的條件下,這已經是3050/3050Ti里面的最高表現了。還有這些年越來越卷的輕薄本CPU性能釋放,其實在達到30W之后,更高的性能釋放數值代表的跑分宣傳意義遠大于實際應用意義。但在主流消費者深陷性能焦慮的今天,這樣的產品設定和宣發能有效緩解他們購機前的焦慮。所以,只要價格不太離譜,水友就會自發地推薦這些機型。起碼大部分普通用戶擔心的問題——卡頓、不流暢,你不好反過來怪罪到我頭上。多留出的性能和擴展性余量,也為被推薦者各種未知、未來的需求留下了空間,免得之后后悔回來吐槽。機器做工、質感不太行?總比這些人之前用的大塑料本好不少。機器有點重?就那么幾百克忍一忍就過去了,何況還比這些人之前用的大塑料本輕了不少。至于二三線品牌,它們在認知度、品牌形象、品控等方面的劣勢已經比一線品牌輸了一大截,這也是它們始終無法成為推薦主力機型的原因。<hr/>ThinkBook 14+,就是一臺很好切中了一二兩條的機型。聯想和Think兩個品牌加身,讓這臺機型首先避免了因為品牌被一票否決的命運。而產品力的其他方面, @天啟 大佬的回答已經寫的非常明確,我這里也不再重復。為什么聯想 Thinkbook 14+ 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好評?唯一沒切中的,可能就是目前只有16GB板載內存的版本,也因此勸退了一批碼農程序員群體。但這個群體的占比,還是太低了。<hr/>其實不僅是14+,聯想的主流機型很多都把一二兩條牢牢地握在手里,這也是聯想雖然企業輿論一直不佳,仍能在近幾年在國內消費筆記本市場中制勝的關鍵。在傳統線下市場日漸萎縮的當下,其他品牌想占領市場,也要努力把一二兩條作為產品規劃和營銷宣發把握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