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偽命題 退役選手的下一站在何方?
前不久,我們獨家采訪了四位已經離開賽場的前職業選手,分別是庫本、大秀、都德、阿南。我們發現他們幾乎涵蓋了退役后穿越火線的幾大類球員:解說和俱樂部管理(非球員的電子競技職業包括數據分析師和領隊)、回家學習、游戲主播和普通社會工作職業。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電子競技的普及程度遠低于傳統體育競技的時代,電子競技處于完全市場化的環境中,職業選手的權益保護成為這個行業形成良性生態圈不可回避的話題。
職業電競選手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與之相反的是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年齡極小。過早結束教育,容易導致他們對法律和權利的意識淡薄,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模糊。在此之前,已經不止一次出現球員不守規則與俱樂部、聯盟發生沖突,俱樂部損害球員權益的情況。
這個回收期短、回收期不確定性高的行業,對追夢人來說只能是一場豪賭嗎?
從解說到教練行業的過渡可能是第一個跡象。
在普通人上學的年紀,很多球員已經走上了CFML的舞臺。電子競技的行業經驗在玩家轉行時幾乎不會帶來任何幫助,這也讓他們更難重新融入學習和社會工作。電競選手普遍學歷較低,缺乏社會經驗。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很多電競選手在退役后傾向于留在電競行業,他們的目標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教練、評論員、數據分析師、領隊等非選手電競行業。
隨著電子競技成為國家扶持的產業之一,其職業化、專業化已形成基本體系,從業人員待遇不斷提高。球場外的俱樂部和聯盟幾乎等同于普通的商業公司。2016年教育部在高職院校增設了“電子競技與管理”專業,部分本科專業也增設了相關專業,足以說明當前電子競技市場從業人員缺口較大。數據顯示,電競行業從業人員只有5萬人,人才缺口已經超過20萬。
相比學生,職業選手在某些方面更了解這個行業,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和競爭領域的需求。他們轉型為電競產業有一定的優勢,無論是自身未來的保障還是電競產業的發展。
明星路線?嚴重兩極分化
當全職主播也是很多職業選手退役后的選擇之一。現在,打開各大直播平臺,跨越火線游戲下的“職業神”范疇。還有很多退役球員沒有被搬出去,人氣參差不齊。退役球員在打職業的時候積累了人氣,比普通球員的競技水平更高。相比普通主播,起點更高。然而,直播需要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和合適的人。直播效果,甚至主播的面值口音,對吸引粉絲都有很大的影響。很多還在服役的球員在直播間也很受歡迎,他們的就業黃金期也沒有走到哪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主播和職業選手是一個可以結合在一起的職業。但主播與粉絲和平臺工作人員的聯系更為緊密,可以作為球員離開高強度訓練場地后重新融入社會的過渡選擇之一。
直播等電子競技職業作為電子競技行業的一部分,迫切需要玩家在職業生涯中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人才回流反哺行業,需要行業生態的進一步改革。
大多數玩家回歸社會勞動的最終選擇
根據我們的日常觀察,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玩家還是做著與電子競技無關的工作,包括閱讀、做生意、做一名普通員工等等。03010網劇中的馮曉在1coin第一次解散后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她每天都會做一些“給領導買炸雞”“買100個小紅旗”之類的工作。與馮曉相比,她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她過去常常抄鍵盤,在亭子里踢來踢去。有時候看到大秀下課后摸著書包用手機聊QQ,粉絲們會不自覺地把他和球場上指指點點打哪兒的狙擊手比下去。
相比之下,職業選手在服役期間的待遇已經遠遠超過了還在讀書的同齡人。用EDG的阿布的話說,“退休后當老板創業,理論上很簡單。現在球員的工資確實支持他們退役后創業。但我個人擔心<愛尬聊_百科詞條>的是,很多玩家即使退休了也沒有到創業的年齡,社交經驗還比較淺。他們真的能這樣創業嗎?他們的父母能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幫助嗎?在我們俱樂部,我們定期對年輕球員進行金錢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并積極與父母溝通薪水的使用,從而培養良好的行為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EDG對球員職業素質和道德教育的嚴格也印證了阿布的話。粉絲們甚至開玩笑說“EDG的食物沒有問題”。在如今這個魚龍混雜的電競圈,能做到這種程度。相信他們對球員退役后的生活有足夠的規劃和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EDG可能是俱樂部和球員互利共贏的典范之一。
即將成功的電子競技游戲,遠沒有想象中的“好玩”。
電子競技行業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光鮮亮麗,淹死在河里的人不會出現在對岸。在《穿越火線》網劇中回憶他們與“馮曉”同名的“李曉峰”的職業生涯時,他們曾經說過:“和任何競技體育一樣,要想成為第一,就得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
倍于常人的努力,一套技術動作不停重復,一天下來人都癱了。我在做職業選手的時候,每天的訓練時間要10個小時,有時候甚至達到18個小時,練到拿起鼠標眼睛模糊,大腦無意識,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還能堅持很多盤,我會堅持到完全沒有任何意識,再打就要昏過去,練習不了任何東西。”例如目前電競行業對電競造成的傷病并沒有正確的認知,從業者缺乏電競傷病的有效辨別和治療機制,與傳統體育不同,電子競技的傷病往往沒有那么明顯,但傷病帶來的隱患確實無窮的。
但就是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才站在職業舞臺,每屆穿越火線雙端比賽能捧起獎杯的總共也只有雙端各一個隊伍,終生無冠慘淡離場的選手大有人在。
“如果不能成為職業選手,怎么辦?”
網劇預告里這句話波瀾不驚的語氣配上吳磊英俊的面龐吸引了無數人的注意,但是預告片結束在光打進演員凝著霧氣的眼中為止,現實里也沒有人能告訴無數為了前途未卜的電競夢拼搏的孩子們一個答案。
形成良好生態 保障選手權益是當務之急
無論是選手還是普通人,路都要靠自己腳踏實地的走出來。穿越火線雙端賽事在給廣大帶來最精彩的高端競技與觀賽體驗的同時,一直致力于促成行業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在比賽之余對選手的道德素質嚴加管理,積極引導選手對自己的全面規劃,在不斷的改革與探究后,一定能讓以后的選手在退役后得到應有的保障。
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夢想才是電競原動力
習慣了權衡利弊的我在思考類似問題的時候總能想起一個喜聞樂見的故事。
“我們這邊條件不太好,你要是來的話應該是每個月2000元。”
緊接著俱樂部就收到了選手打來的兩千元,教練一臉茫然,問他:“你干嘛?”
“你不是說我每個月給你們2000就能去打職業了嗎?”
大多數聊電競產業的討論通篇都在糾結于權益、法律與待遇,但是其實電競的夢想本來就不能用這些來衡量,夢想家是最愚蠢的,但是改變世界的往往也是這種人。從在電競被污名化時期投身電競行業的Kuben到平平無奇的富二代Dude,他們心里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個問題的優先級遠低于如何拿冠軍、如何讓這個行業更進一步。電子競技正在逐步從小眾走入主流社會的視線,而穿越火線雙端賽事在一次次改革后也必將形成更完善的選手權益保障體系,為這個已經延續十余年的游戲不斷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