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需與群眾共情 被群嘲現象也值得警惕?
解放日報-看新聞,近年來,一些“專家建議”頻頻“翻案”,引起人們的爭議和反感。除了總結,有些人甚至拒絕一切“專家建議”,“建議專家停止建議”。這種抵制“專家建議”的建議,可謂是在網絡上反響很大,得到了很多人的附議。
那些不喜歡“專家建議”的人是怎么被得罪的?以批評“專家建議”的年輕人為例,或許可見一斑。在網絡搜索引擎中輸入“專家建議年輕人”,相關熱門搜索就會蜂擁而出。排名靠前的建議有“放棄高薪磨煉自己”、“在工廠上班”、“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先結婚生子再工作”、“出租閑置房屋”等等。在這些熱門搜索的背后,專家團就像人生導師一樣,為年輕人提供從擇業到婚育,從生活安排到日常開銷的一系列“提示”——有人建議放棄高薪工作,到條件艱苦的工作中磨練自己;有人建議不要盯著有錢免費的服務業,去工廠打工,方便工業產業發展;有人建議多交些房租,住得離單位近一些,避免浪費上下班的時間;有人建議,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先結婚生子,再結婚創業;還有人建議,如果收入低,經濟緊張,可以開私家車兼職,或者租家里閑置的房子補貼家用.
不難發現,有爭議的“專家建議”更糟糕,如果不是完全不合理的話。有些建議既不符合經驗事實,也經不起邏輯推敲。雖然來自專家,但并不“專業”。
比如對很多人來說,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是擇偶、生育、養育后代的重要條件。建議沒有工作生活的年輕人結婚生子,并不是一個好主意。同理,很多經濟困難的年輕人,既沒有私<愛尬聊_健康養生>家車,也沒有閑置的房子。那些有車有房閑置的年輕人,大概就不用為日常開銷發愁了。有些建議原則上沒有錯,作為一般原則也有道理。但如果沒有充分的調查研究,就容易脫離實際。多交房租節省通勤時間可能利大于弊,無論是總賬還是長期賬。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難做到完全理性。相對于審慎理性,“住得遠,租得便宜”可能是更強大的生活常識。更有甚者,有些人被眼前現金流的硬約束所束縛,不得不犧牲長遠利益,向現實妥協。還有一些建議本身并沒有錯,但如果專家和群眾缺乏同理心,“刺耳的建議”也可能表現為一種冒犯和傷害,激起群眾的情緒抵制和排斥。
“專家建議”屢屢“翻車”,應該引起專家的重視,引以為戒。“專家建議”要獲得更好的公信力,被人們傾聽和接受,就要建立在客觀立場、專業內容和嚴密邏輯的基礎上。還要充分調查研究,兼顧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例外場景,盡可能提高建議的覆蓋面和解釋能力。另外,專家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機器,還應該和人民群眾有良好的同理心。真實、客觀、科學是一種價值,基于日常生活經驗的民情、風俗、習慣也是一種價值。苦藥還是要包糖衣,“專家建議”的表達也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避免對群眾造成直接的冒犯和傷害。
當然,圍繞“專家建議”的爭論和批評也要適當。如果把批評提高到“建議專家停止建議”,顯然已經來不及了。其實現代社會是高度復雜的,領域高度分化,知識高度專業化。沒有各領域專家的專業知識,經濟社會很難實現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就個人而言,任何一個普通的個體都不可能完全掌握體系龐大、門類繁多的專業知識。從國際關系、地緣政治,到國家政策、經濟社會運行規則,再到個人健康安全、生活習慣,人們都需要各方面專家的專業指導,才能準確理解和妥善安排各種事務,更好地適應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在眾多的“專家建議”中,絕大部分是科學的、客觀的、合理的,只有少數是偏頗的、有爭議的。如果由于輿論的放大效應,把對少數“專家建議”的批評泛化為對專家群體、科學知識和專業精神的懷疑,無疑會導致另一種錯誤傾向,甚至助長反智思潮。這種危險可能比引發群情嘲諷的“專家建議”更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