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華大創新班學生為啥這么“牛”??
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劉石平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以封面故事公開發文,揭示了北極熊基因組進化和功能方便的奧秘。首次以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發文,首次登上《細胞》雜志封面故事 ;(好牛的口氣)
據悉,自2009年3月“華工—華大”基因組科學創新班成立以來,創新班同學在科研上取得豐碩成果,共有53人次在<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Nature》《Science》《Cell》《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國際頂尖學術雜志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3篇。
來源:光明日報(華工宣傳部,牛!)
為啥華工-華大創新班學生為啥這么“牛”?
我是大馬甲569 2021-11-12 05:15
這是“產學研”相結合的一個典型成功案例!2009年3月12日,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本著實現優勢互補、雙方互利的原則,在華工南校區簽訂了合作協議,正式組建了“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目前,華工已有兩批共30多名同學成為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成員,與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學家們一起進軍基因組科學研究,并分別參與到“國際千人基因組”、“人全基因組甲基化”等數個重大科研項目中,進入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核心科研團隊”。
萬濤 2021-11-12 05:16
這是因為華大的平臺好,華工的大力支持華大-華工模式,從2009年簽署協議的介紹可以瞥見一角。
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簽署“基因組科學人才聯合培養協議”,雙方聯手組建“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為優秀學生提供個性化培養,并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多模式合作辦學新路。目前已經有10名大三學生入選。
“創新班”將按照“2.5+1.5”模式開展基因組科學人才培養,即學生前兩年半在學校完成學業,后一年半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學業。學校根據學生所屬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業培養要求,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中科院院士楊煥明介紹,華大將與有意向的學生簽署預招聘協議,這批學生完成學業后,華大與達到預招聘協議規定要求的學生簽訂勞動合同。
華工副校長邱學青表示,華大與華工聯合組建“創新班”,開展基因組科學人才聯合培養的做法,有利于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就業相結合,探索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運行機制。
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學校、后三個學期在華大基因研究院,學分可互換
大三學生進入國家頂尖科研機構“修讀”,學分可與專業學分轉換,還有機會參與世界頂級論文著作!昨日,華南理工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式簽署人才聯合培養協議,組建“基因組科學創新班”,10名大三學生通過這種“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直接跳入了華大基因研究院。
據介紹,該校共有10名大三學生經過層層筆試、面試的篩選,進入了科學創新班,主要來自生物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他們將于今天開始到華大基因研究院工作。這10名學生多為成績佼佼者,也有幾名是基因科學領域的偏才。
據介紹,創新班學生按照“2.5+1.5”模式開展培養,前五個學期在學校完成學業,后三個學期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學業,學分可與專業學分轉換。
華大基因研究院在短短數年里完成了水稻、家蠶、家雞等一系列重要物種的全基因測序。他們在深圳建院一年內,又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炎黃一號”個人基因組測序,與英美兩國共同領銜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成為公認的國際頂尖基因組研究機構,因而也成為眾多生物學子心目中的“榮譽殿堂”。
華南理工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組科學人才聯合培養協議”簽署儀式上了解到,雙方將合作組建“基因組科學創新班”,首批10名學生已經產生,均為華工大三年級本科生。
華工:
制定相關學分轉換政策
簽約現場,華大方面負責人、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楊煥明教授當場將10名學生錄用為該院“新員工”。
據悉,創新班將按照“2.5+1.5”模式開展基因組科學人才培養,即前五個學期在學校完成學業,后三個學期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學業。首批學生均為來自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和理學院等相關專業的三年級本科生。
校方稱,學校將根據學生所屬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業培養要求,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將選派具有一定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專家,以兼職形式進行創新班專業課程教學,并擔任學生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華工也已經制定了相關的學分轉換政策。同時,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有意向的學生簽署預招聘協議,這批學生完成學業后,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達到預招聘協議規定要求的學生簽訂勞動合同。華工副校長邱學青還希望,創新班的同學將來能有本碩博八年連讀的機會。
班級成員、此前已經在華大實習過的生物技術專業大三學生金鑫對自己的前途充滿期待,他“希望自己成為基因組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據悉,華工生物與工程學院從2006年暑假開始就組織一、二年級本科生去北京等地的知名高校、頂尖研究所進行科研實習,并設萬元重獎優秀實習生。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實習的過程中,2名2004級本科畢業生還參加了該院“炎黃一號”基因組研究,成為Nature雜志封面文章的合作者。
研究院:
大二學生已具備科研能力
對于本科階段學生是否應該強化基礎教育以及中低年級本科生是否具備科研能力的疑問,校方與研究院一致表示:以往的教育觀念是落伍的,個別低年級本科生完全可以進行科研工作,“學術無起點”。
此番“錄用”華工本科生,楊煥明有兩條標準:一是腦子聰明,二是“不要不太了解社會”,他說,“大二年級的本科生就基本上具備科研能力了,新一代學生的思維方式比我們好得多。在華大實習的兩位華工學生在Nature上發表文章時也才是本科四年級”。
邱學青認為,低年級本科生進行科研活動可以彌補當前大學生專業意識不足的問題,“通過科研學習了解了專業,才能愛好這個專業。華工軟件專業一個學生大一暑假去華大實習,帶著問題回到了學校,三天就看完了一本厚厚的計算機專業方面的英文書,比看小說都快!”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就沒有就業中心,只有幫助學生聯系實習的機構,很多學生通過實習就留下來工作了,所以他們學生就業特別好,每個人都有五六個單位要”,邱學青還希望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來帶動學校就業。
華工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小寧的“學術無起點”觀點得到了創新班同學的認同。王小寧認為,“創新要從娃娃抓起,從低年級本科生抓起。”
生物技術專業的金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剛剛實習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基因組研究不僅需要生物學,而且需要計算機方面的背景。回到學校,他就主動輔修了部分計算機專業課程。
陌上花開青衣碧落 2021-11-12 05:29
華工牽手華大基因研究員聯合組建的創新班,是在原有創新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展教育的又一次大膽創新,根據合作協議,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的學生前半年在華工學習,后一半年在華大學習。
此次華工-華大基因組學創新班為高效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一次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