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從哪里來?《愛之初》當代愛情寫照,沒自我的婚姻不如獨身?
當滿屏都在談論《三十而已》的婚姻真相時,另一部都市情感劇《愛之初》低調上線,以“大齡剩女”為主題,直擊當代社會痛點。
幾位女主遇到的問題,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真實。
這部情感劇提出了一個尖銳而現實的問題:
當婚姻與事業、家庭、自我發生沖突時,我們該如何抉擇?你會后悔你的選擇嗎?
我們先玩個小游戲。請在下列選項中選擇最適合您的答案。
你覺得你的快樂來自哪里?(多項選擇)
有地位、受過高等教育、有海外背景
b事業有成,擁有豪車豪宅。
c有著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
有父母的愛和支持。
e身心放松,做自己喜歡的事。
投票
你選好了嗎?
請記住你的回答,讓我們一起帶著快樂走進下一個故事。
01
選擇A和B的人,請進入下面的故事。也許這就是你的人生劇本。
蘇冕,碩士畢業后,來到美國打拼。
為了拿到綠卡,在異國他鄉立足,她很努力,不敢請一天假,怕被公司辭退。
幾年過去了,蘇冕還是沒有拿到綠卡,只好寄希望于嫁給美國男友。在她看來,這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
美國男朋友愛中醫。他們交往多年,但從未提過結婚。在蘇冕的一再催促下,男友表明了態度:想賣掉在美國的房子,和她一起定居中國,開一家中醫診所。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蘇冕如果在中國結婚就拿不到美國綠卡。
在愛情婚姻和身份綠卡之間,蘇冕選擇了后者:她無法接受自己離開家鄉來美國這么多年,最后還是光著身子回去,她無法面對,也對不起自己這么多年的付出。
她一個人留在美國,很快交了一個不愛她的新男友:他們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一場交易。
蘇冕搬到了男朋友的大房子里,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他的起居,幫他還房貸,付生活費,還時不時忍受他的嘲笑。
蘇冕的奉獻和耐心終于感動了上帝。她等待著夢想中的婚姻,但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回到了臺灣省的老家,說他在那里找到了工作,他對妻子沒有任何憐憫。
幾經努力,蘇冕終于在異國定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身份、婚姻和大房子,卻突然發現自己并不幸福。
有一種人,目標感很強,為了實現目標可以承受無限的耐心和妥協;然而,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等待我的是空虛和孤獨。
我似乎擁有了一切,卻只失去了自己。
如果這是你的人生劇本,你會不會有點后悔?當初為什么不多選幾個?
反正就是個游戲。你可以重新選擇,檢查你想要的一切,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02
選擇A、B、C、D的人,請進入下面的故事,生命之門將為你開啟。
田和她的丈夫肖玉山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兩人都是律師,都有體面的職業,都有豪車豪宅。
美中不足的是,結婚十年,兩人長期分居。田小邁和父母在A地,小玉山事業在b地,沒有人同意去對方城市。
為了讓丈夫回到A身邊,和父母在一起,田小邁以離婚相威脅,迫使丈夫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沒想到她搞砸了:小玉山意外選擇了職業,簽了離婚協議。
離婚后,麥很快就后悔了。就在這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女兒順利出生后,她以為可以和前夫復婚,卻在人生中途被“斬斷”了。
蕭玉山愛上了和自己更合得來的謝喬,不久就再婚了,這讓田麥措手不及。
找了男朋友田小邁之后,發現蕭雨珊是最好的。以女兒為籌碼,她一步步開始了“奪夫”計劃:先是讓前夫在女兒和房產之間選擇,然后是女兒和謝喬之間,最后是自己和謝喬之間。
好在她如愿以償,住進了肖玉山和謝喬的房子,房產證上加了女兒的名字,還進了前夫的律所,逼得謝喬不得不退出。
田已經重新獲得了她曾經擁有和失去的一切,除了一樣她還沒有找到的東西,那就是幸福。
有一種人什么都想要,還喜歡折騰。他們想要的是一種“支配感”:只有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下,他們才會有安全感。
當控制和支配成為安全感的來源,就意味著你交出了幸福的權利。一旦別人不如你所愿,快樂馬上就消失了,所以你得拼命去爭取。
最后發現自己什么都有了,卻失去了自己。
現在你知道了
了,多多益善似乎也不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感;要么索性都不要了,來試試“極簡主義”?接下來就如你所愿。
03
選擇E的人,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故事,是否適合你?
謝橋35歲,大齡剩女,因父母早亡,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女主持。
為解決婚姻問題,她通過婚介所認識了美籍華人秦淮,二人一見鐘情,并約定在美國結婚。
謝橋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舍棄國內一切要嫁的秦淮,原來是個婚托。
發現真相的謝橋,果斷放棄了婚姻和綠卡,離開了秦淮的家,成了一名語言不通、沒身份、沒收入,沒固定住所的“美漂”。
謝橋是個單純的人,做事只憑自己的心,和離異后的蕭雨山戀愛后,她的生活變得復雜。
先是被田小麥舉報非法打工差點驅逐出境,后來因禍得福和蕭雨山結婚,接下來更是麻煩事不斷:
婆婆認定她是第三者沒個好臉,公公生病她不得不放棄工作
被小麥舉報說勾引男人名譽掃地,還動了胎氣流了產
自己家房子被田小麥和女兒占了,只好搬到新家
自己老公天天和前妻一起上班,下班一起回家看孩子
這樁樁件件,換成別人早翻車了,可謝橋泰然處之,甚至連一句怨言都沒有。
請注意,這可不是在忍耐,她是真沒當回事,謝橋就是這樣的人:她有自己的追求,只關心自己喜歡的事,不會為外界所擾。
蕭雨山求婚時,只用了一枚9美元的戒指,她說:沒事,在一起就是幸福
公公生病她辭職做了全職主婦,丈夫抱歉,她說:沒事,現在生活很滿足
蕭雨山每天去前妻那看孩子而沒法陪她時,她說:沒事,我也有自己的事
流產時朋友打抱不平,她說:孩子已經沒了,追究是誰的問題還有意義嗎
謝橋的與世無爭,為她帶來了更多的東西:婚姻、寵愛、合法身份、更大的房子、眾人的認可、以及自己喜歡的事業。
她似乎什么都沒要,可又什么都有了。
謝橋與蘇棉和田小麥最大的不同是,她更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她是向內求,而不是向外取。
這是個教科書級的完美女人:優秀、善良、內心強大<愛尬聊_百科網>、安全感極高,自帶幸福光環,唯一需要考慮的,是下面的問題:
1,自我價值高的人,不太需要別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密度,取決于彼此需要,如果一個人什么都能處理妥當,別人就失去了價值。
蕭雨山媽媽說過一句話:謝橋什么都好,就是覺得不親;小麥是很任性,可就覺得是一家人。這話聽著讓人寒心,可的確有點道理。
蕭雨山是欣賞謝橋的,可小麥讓他更有被需要感,男人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這不是謝橋的問題,是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真正的心理獨立,包括蕭雨山。
2,安全感太好的人,缺少防御能力
安全感太好的人,往往意識不到外界的危險,對自己缺乏保護。
按照心理學大師榮格的觀點,人的不安全感來源于“集體潛意識”。
早期的人類,需要隨時保持警覺,以提防野獸攻擊;隨著人類的高級進化,安全感會越來越高,但有些自我保護器官則被保留了下來,比如痛感神經。
安全感太好,就像痛感神經褪化了的人,當遇到攻擊性強的人,很容易受傷而不自知:比如謝橋遇到田小麥,生活就被攪得亂糟糟。
沒有什么是完美的,因為完美本身就是問題。
04
三位故事中的女性,在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交出了不同的答卷:蘇棉求仁得仁,田小麥占盡風光,謝橋永遠佛系。
她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否幸福,只有各自的內心最清楚。
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生主題,該選A還是該選B,這歸根結底是個“安全感”的問題。
我們的安全感,到底來自于哪里?
有人想要事業成功、擁有豪車洋房;有人想要嫁個好老公,生兩個胖乎乎的娃;有人想要地位,高學歷和海外背景,能夠受人仰慕。
可當很多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卻發現自己還是不幸福,甚至感覺得不償失,這是為什么呢?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痛苦是需要被“喂養”的;很多時候,我們不停地折騰,只是為了“喂養”內心那個不安全的自己。
小時候窮怕的人,長大后可能會拼命想要賺錢;小時候自尊被傷害的人,會把名譽地位看得比什么都重;不少單親或家庭不幸福的人,長大后要么抗拒婚姻,要么會拼命抓住一段關系。
婚姻、家庭、地位、金錢,這些可能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而只是在不安全感的驅使下,來證明和彌補某種缺失的東西。
那么,我們該如何來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感受在先,結果在后。要確認自己要做的事,是不是真正想要的,有一種簡單的檢驗方法,就是問問自己的心,大腦會騙人,但感受從來不會。
當你想到目標達成的場景,內心充滿喜悅和滿足,恨不得飛起來的感覺,說明你找對了方向。如果毫無喜悅感,甚至擔心和糾結,那就需要重新考慮。
所有的不安全感,歸根結底都逃不出這幾樣:被愛、被尊重、被認可。
蘇棉的安全感是被尊重,她需要做的,是首先尊重和相信自己;田小麥的安全感是被愛,她需要做的,是先學會愛別人以及給予;謝橋的安全感是自我認可,她需要的,是一份可以發揮特長的工作,以及一個能看懂她獨特價值的人。
安全感從不源于外界,只有面對真實的內心,并做出改變,恐懼才有可能被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