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到35歲 找工作就容易嗎?
2月16日,在Xi建筑科技大學2023屆畢業生春季招聘會上,學生們正在查看招聘信息。袁敬之/攝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失業率降至5.5%。同時也提到國內經濟增長企穩向好的基礎有待鞏固,穩定就業任務艱巨。
一些求職者還是覺得找工作很難,或者因為學歷直接被“擋”在簡歷篩選的門檻上,或者因為年齡在面試時被用人單位質疑,或者因為婚育狀況錯過了offer。
求職者面臨著怎樣的求職問題?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與多位代表委員對話,尋求解決“就業難”問題。
解決知識儲備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困境
近日,一個“男文科碩士211招聘會平均工資5500”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發布這個吐槽視頻的博主“正經蝦”,是一名就讀于上海某211高校的大三學生。他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今年6月畢業。
除了平均工資5500的招聘會,他從去年開始投了上百份簡歷。但最終他因為AI面試表現異常而未能進入外企的最終面,并在收到錄用通知后被HR以“不可抗力”為由取消錄用.現在他還在找工作。
“我的大部分同學都在等公務員的考試成績,少數已經決定當老師了。”他告訴中國<愛尬聊_尬聊生活>青年報中青網記者,文科生的主要知識儲備與現實中大部分企業的用人需求還是有較大偏差的。“相對較高的人文素養彌補不了實踐技能的不足。”
互聯網博主戴陽在網上為傳媒公司和求職者搭建了一個公共服務就業交流平臺。在與用人單位和新聞傳播專業的文科生深入交流后,他發現,對于這一領域的求職者來說,“實力比學歷更重要”。
"目前,許多公司甚至不愿意招聘高學歷的畢業生."張代陽說,“如果新員工的工作能力不盡如人意,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需要時間,就會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更高。”
在傳媒行業從事技術工作多年的宋杰記得,自己上大學時,很多學校和傳媒公司、電視臺簽訂協議,招收專科生實習。但由于本科生的發展規劃不同,學校并沒有制定統一的本科生實習培養計劃。這就造成了“一些做得好的專科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簽了”。
登上熱搜后,“正經蝦”也知道平均工資“就是為了好玩”。在他看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這個話題為什么熱,背后反映了哪些問題,如何正視這些問題”。
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原副校長蔣耀東認為,經濟下行壓力、高校畢業生規模擴大、生產無人化趨勢加劇了當前的“就業難”。
"人力資本的積累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過程."他認為,隨著基礎知識和科技的更新,整個社會的人們都面臨著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挑戰。從個人角度來說,只有培養終身學習習慣,不斷提升個人價值,才能解決知識儲備與工作要求不匹配的困境。
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王筱凡特別強調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建議實施"拔尖創新型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水平大學、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
“上海大學微電子學院就是產教融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王筱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網記者,該學院由上海大學和上海微技術產業研究院共同發起,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嘉定區政府、創新集成電路企業共建。“芯片制造是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短板。學院要通過產教融合,培養大量能打仗的制造技術人才。”
王筱凡介紹,芯片制造過程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專家積累的經驗往往不會通過論文廣泛宣傳。所以學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以用戶評價、市場考察、第三方評價為主。他們在工業研究所學習、研究、開發制造技術,相當于直接在工業研究所工作。這些研究生畢業時,不僅能完成學業,還能獲得幾年的一線實踐經驗。人才培養可以直接滿足企業和國家的需求。
35歲的職場門檻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年輕人的就業焦慮不僅限于大學生。一年前,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收到了一封署名“大齡青年”的聯名信,反映了打破“35歲職場門檻”的愿望。
202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39歲年齡段的員工中,54.1%的人擔心失業,70.7%的人擔心技能過時,94.8%的人感到有壓力,這是所有年齡段中比例最高的。
“勞動者年輕時只能賺快錢,沒有時間和精力提升專業技能,導致人力浪費和人才缺口。”呂權國認為,35歲以上的人滿足職場門檻,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也會導致就業市場的內卷化。
呂認為,要加強法律制度的保護,明確就業中年齡歧視的判定標準,增加監管和處罰的可操作性,對各個年齡段的勞動者給予平等的就業保護,要求用人單位不得以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加強勞動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加大對用人單位有形或無形年齡限制的處罰力度。
此外,盧建議,政府機關和單位要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探索放開公務員考試35歲限制,促進形成尊重中老年職工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積極的心理預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約10個省份將部分公務員職位的報考年齡調整至40歲以下。
盧表示,政府和用人單位要完善職工培訓機制,擴大中老年職工教育資源供給,提供更加精準的崗位技能和再就業培訓等服務,提高他們的就業率和競爭力。特別是對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的就業困難中老年人,出臺更多幫扶措施,組織專家給予職業指導、培訓項目推介和就業創業政策咨詢。
相比年齡歧視,女性就業歧視更為隱蔽。
對于正在跳槽的楊麗來說,阻擋她的并不是“35歲這個門檻”。這個已婚未育的女白領,需要考慮自己的生育問題。她從2022年底開始做準備,花了幾千塊錢優化簡歷,接受工作咨詢,甚至提前計算好自己懷孕的日期。
今年2月中旬,楊麗順利通過了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最后面試,但沒有被錄取。HR直接告訴她,這是因為怕她一入職就懷孕,休產假會增加公司人力成本。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勞動力市場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業歧視,這休息
“女性的就業歧視比年齡歧視更微妙。由于時間成本和司法程序成本等因素,許多女性被迫選擇不維權。”蔣耀東建議,為暢通維權渠道,高效解決女性合理訴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完善司法救濟機制,設立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由,為有需要的女性提供法律援助。
針對職場性別歧視問題,政協委員、重慶市律師協會監事長彭靜今年提出了通過勞動監察進一步消除就業性別歧視的提案。她發現《北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表》發布于2022年8月31日,但隨機抽取的項目清單并沒有反映勞動領域的“性別歧視行為”,也沒有以《婦女權益保障法》作為設置依據。
因此,彭靜建議人社部完善女性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引導和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平等享受福利待遇、晉職晉級、職稱評聘等制度;同時,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修訂人社領域隨機抽查名單,增加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的執法項目,加大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規范勞動用工等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最近,楊麗也從她的求職顧問那里學到了一些新詞,用來應對HR提出的她已婚且無子女的問題。48660.88868688661
“每個人都想魚和熊掌兼得。當你不能兩全其美的時候,我會暫時選擇一份工作,因為有了一份好工作,以后養孩子會有更堅實的經濟基礎。我覺得總有一個合適的時間讓我去打理。”
但是,楊莉自己也沒想清楚。這個“合適的時間”是哪一年哪一天?